精品巨迹——《文姬归汉图》
《文姬归汉图》是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陷入胡地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
虽然在我国古代表现此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大多以蔡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的诗意为本,分段描绘这个故事,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却将故事集中为一幅,大胆取舍,选取文姬归汉途中的情景来表现。
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册页画共18幅,详实记述全段史实的发展始末,其上并分录“胡笳十八拍”全文。立轴则仅撷取单一画面,重点强调故事情节的最高潮。这幅画是细腻的想象力和精湛的绘画艺术结合而成的杰作,有着动人心魄的感应力。
陈居中被蔡文姬感动而作画
那是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当时担任迁任议郎的蔡邕,参与并刻印熹平石经,并屡次对时政提出自己的意见,得罪了宦官,被诬陷流放到朔方。
董卓掌权的时候,蔡邕已经辗转避难到了洛阳。这个时期,正是董卓笼络人心、扩充自己实力的时候。他听到蔡邕的名气很大,就把他请来,封他做官,对他十分敬重,开始蔡邕被举为高第,补任侍御史,又转任治书御史,迁尚书。短短三天之间,遍历三台。
当董卓被录尚书事王允诛杀后,蔡邕想起董卓平日待他不错,在王允座上叹了口气。这口气惹恼了王允,认为他是董卓一党的人,就把他抓了起来。尽管朝廷里有许多大臣都替他说情,王允还是不同意,结果不久之后蔡邕就死在了监狱里。
蔡邕有个女儿,名叫蔡琰,又叫蔡文姬,跟她父亲一样,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她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
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青美貌,就把她献给了首领左贤王。打这以后,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左贤王很爱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12年,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转眼到了三国时期,天下群雄逐鹿,建安中期,随着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的被逐步削平,北方地区整体趋于统一。
曹操在北方地区的威望很高,连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也特地到邺城来拜贺。曹操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像贵宾一样招待他,让右贤王回去替单于监理国家。
南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和好了,曹操就想起了他一位已经死去的朋友蔡邕有一个女儿还留在南匈奴,就想把她接回来。
左贤王当然舍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又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无奈之下只好让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写下了著名的诗歌《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处处表露了蔡文姬爱憎鲜明的感情。
等蔡文姬到了邺城,曹操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心生可怜,就把她再嫁给一个屯田都尉,这人就是董祀。哪知道时隔不久,董祀就因为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执行了。
蔡文姬知道后急得不得了,连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正好曹操在举行宴会,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侍从把蔡文姬求见的情况报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识,就对大家说:“蔡邕的女儿在外流落了多年,这次回来了。今天让她来跟大家见见面,怎么样?”
群臣纷纷应允,于是,曹操就命令侍从把蔡文姬带进来。只见蔡文姬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
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心。座上有好些人原来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伤心劲儿,不禁想起蔡邕,感动得连鼻子也酸了。
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
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曹操得了台阶下,就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
那时候,正是数九寒天。曹操见她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条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
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4000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400多篇。”
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失望的心立马燃起了希望,就说:“我想派10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
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笔墨纸砚,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
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蔡文姬的这一举动也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后人将这件事情记载下来,称为“文姬归汉”。
此后,“文姬归汉”的故事作为美谈被人们广泛流传。而且历代画“文姬归汉”的画家不少,多有象征,并且以《胡笳十八拍》取意,分段描绘。
到两宋时期,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宋代的绘画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与宋代的帝王及宗室子弟多具艺术禀赋、修养、兴趣有关。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绘画上却依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宫廷绘画仍是当时绘画发展的主流,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南宋绘画别具自己的特色。“文姬归汉”在这个时期是颇为盛行的一个题材。
陈居中出生在这个绘画彩墨争辉,情景交融的新时期,对人物、蕃马、走兽等都很有研究,是最擅长描绘少数民族生活情态的一个画家,他的画多表现人们的离别痛楚。笔墨精致,色彩艳丽,形象准确,神情生动而逼真,饱含着一股富贵气。
陈居中早年长期寓居金国,当他接触到“文姬归汉”这个历史故事的时候,勾起了自己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陈居中想象当时蔡文姬在归汉前与二子及胡人告别的场面,挥笔成就了一副流传千年的《文姬归汉图》。这幅画是细腻的想象力和精湛的绘画艺术结合而成的杰作,有着动人心魄的感应力。
[旁注]
蔡邕(133年~192年),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录尚书事 古代官名,初置时称“领尚书事”。录为总领之意。录、领职事相近,而权位更重。后东汉每个帝王即位,常置太傅、录尚书事。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曾录尚书事。魏晋以后,掌大权之大臣每带录尚书事名号。
单于 匈奴人对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单于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的称号,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都尉 古代官名,次于将军的武官。都尉是秦汉时期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名,战国始置。秦代与汉初,每郡都设有郡尉,用来辅助太守主管军事。后来官职改名为都尉。西汉时的都尉要负责掌管边郡与田的农都尉,属国都尉管理归附各族,奉车都尉安排皇帝所乘车辆。
数九 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开始,早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9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81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笔墨纸砚 我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笔、墨、纸、砚”所指之物屡有变化。自宋代以来“笔、墨、纸、砚”则特指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
[阅读链接]
相传蔡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
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