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饮茶昌盛的《宫乐图》

《宫乐图》纵0.487米,横0.695米,收藏在我国的台湾。这幅图描写后宫嫔妃10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4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

旁立的两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

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也与唐代晚期的时尚相侔。所以,后来的画名被改定成“唐代人宫乐图”。

幅中画后宫女眷12人环案适坐,或品茗,或行酒令。中央4人,并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胡笳、琶琶、古筝与笙。侍立的两人中,复有一女击打拍板,以为节奏。

唐代,以写仕女画而蔚成时代典型者,当推张萱和周昉两家,他们均长于观察宫苑女子的日常行为举止,传世画作,也尽属丰腴艳冶的华贵形象。

院藏周昉“内人双陆”,其间发髻染晕与裙裾纹饰,已稍嫌板刻,或谓是出自宋人所摹。相形之下,《宫乐图》所见,反倒更贴近于对于张萱、周昉这两个人的风格记述:

衣裳劲简,彩色柔丽。

若引以为唐代晚期仕女绘画的忠实印证,应无过誉!

时序相隔千余载,《宫乐图》的绢底也呈现了多处破损,然而画面的色泽却依旧十分亮丽,诸如妇女脸上的胭脂,身上所着的猩红衫裙、帔子等,由于先施用胡粉打底,再赋予厚涂。

因此,颜料剥落的情形并不严重。甚至连连衣裳上花纹的细腻变化清晰可辨,充分印证了唐代工笔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

在《宫乐图》画面的中央是一张大型方桌,后宫嫔妃、侍女10余人,围坐、侍立于方桌四周,团扇轻摇,品茗听乐,意态悠然。方桌中央放置一只很大的茶壶,画幅右侧中间一名女子手执长柄茶杓,正在将茶汤分入茶盏里。

她身旁的那名宫女手持茶盏,似乎听乐曲入了神,暂时忘记了饮茶。对面的一名宫女则正在细啜茶汤,侍女在她身后轻轻扶着,似乎害怕她醉茶的样子。

《唐代人宫乐图》完成于唐代晚期,正值饮茶之风昌盛之时,茶圣陆羽《茶经》便完成于此际。稍稍回顾我国饮茶方法源流,唐代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茶法。陆羽在《茶经》里则极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经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间得到了广泛响应。

从《宫乐图》中也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备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应该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壶盛出,舀入茶盏饮用。茶盏为碗状,有圈足,便于把持。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煎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也是唐代晚期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唐代茶诗中也有描写宫廷饮茶的诗句,如张文规在他所创作的《湖州贡焙新茶》一诗说道:

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王建在《宫词》中也说道: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这些都细致刻画了唐代宫廷茶事场景。而鲍君徽的《东亭茶宴》尤其值得人们去关注: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全诗格调闲雅,气象雍容,很接近《宫乐图》中所描绘的饮茶场景。

又据唐代晚期曹邺《说郛·梅妃传》记载:

唐明皇与梅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做惊鸿舞,一座争辉,今斗茶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

这位聪颖机智的梅妃可能是最早将茶事引入唐宫的女茶人,可惜当时画工不在场,没有将斗茶的场景描绘下来,不然,一幅《梅妃斗茶图》足以和《宫乐图》相媲美了。

[旁注]

酒令 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琵琶 起源于秦代的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琵琶是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后来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纹饰 提花织物上的花纹图案。主要题材分为自然景物和各种几何图形(包括变体文字等)两大类,有写实、写意、变形等表现手法。设计纹样不仅题材要新颖、艺术上要灵活变化,还要结合织物组织结构特点、织造工艺和织物用途等因素。

工笔 也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著名的工笔画家有张萱、王维、赵佶等。

茶盏 茶盏是饮茶的用具。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时期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茶盏在唐代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陆游就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

鲍君徽 善诗,早寡,无兄弟,奉母以生,与尚宫宋若昭五姐妹齐名。《全唐诗》存诗4首,她的诗大都从容雅静,而不故为炫耀。乐府《关山月》作边塞之声,有须眉气。《惜花吟》和《东亭茶宴》书宫人生活写照,值得一读。

《说郛》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所编纂,多选录汉魏至宋元时期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说郛》意思就是五经众说。共100卷,条目数万,汇集秦汉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包括诸子百家、各种笔记、诗话、文论。内容包罗万象,为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丛书中较重要的一种。

[阅读链接]

在唐代以前已有饮茶之事,特别是在南方。而饮茶成为普遍风气则始于唐代,天宝末年的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写道: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写道:“止渴,令人不眠。”

南方人好饮之,北方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