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兰清画的《挥扇仕女图》
《挥扇仕女图》卷为绢本,设色,纵0.337米,横2.048米。《挥扇仕女图》引首是清高宗弘历题的“猗兰清画”四个字。钤明韩世能“韩世能印”、“韩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标“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等鉴藏印,共31方。
《挥扇仕女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分别为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
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
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显宦,因此,他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仙女等为表现对象,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从而迎合了唐代中晚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
周昉的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此图中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
从《挥扇仕女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代扇子的发展状况,扇子在我国的历史上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是虞舜所创制的。晋代崔豹的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古今注·舆服》中记载: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
也就是说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从秦代至汉代都在沿用,张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但到了魏晋之时竟成为皇帝的专用。
在殷周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谈道:
以木曰扉,以苇曰扇。
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从秦汉时期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
随着时间的发展,唐代人们在扇面上题诗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唐代画家周昉所画得《挥扇仕女图》中,是女手持长柄团扇,扇面上画有一对鸾凤。
而在《簪花仕女图》中的侍女,手持长柄团扇,扇面上绘有牡丹图案。花开富贵,国色天香,唐代人对于牡丹的喜爱,可见一斑,而牡丹之爱也常见于文人的翰墨笔端。唐代人不仅将牡丹画在纸上,而且还经常将其画在扇面上。
仪仗扇在唐代统治者的眼中,已经不再是遮阳蔽日、纳凉祛暑的玩物,而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唐代“索扇”制度的创始,旨在烘托皇家气派,加强皇帝集权,意喻皇权神授、至高无上。这点这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仪仗扇”在统治者哪里,其政治功用的目的特别明显,所谓:
唐制……其人君举动必以扇……盖所以为慎重也。故慎重则尊严,尊严则肃功。
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仪仗扇”的使用也异常频繁,凡是举行巡游、狩猎、朝参、宴会、谒陵等大型活动的时候,都有“仪仗扇”与之相伴。从唐代初期的《步辇图》中,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皇帝后面的两位宫女在举着“仪仗扇”侍奉左右。
“索扇”制度,在唐代是一个创新,这种制度的政治功用色彩很明显,旨在加强皇帝集权,意喻皇权的至高无上。所谓“索扇”,就是指以扇子作为屏障,遮蔽皇帝的龙颜,防止臣下觊觎窥视。扇子的开合也有一定的程序和礼数,这些都大大加强了皇权的神圣性。
“索扇”制度,最初是由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萧嵩提出的。据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唐会要》记载,唐代开元时,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和丞相萧嵩上奏皇帝说:
臣以为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请备羽扇于殿两厢,上将出,所司承旨索扇,扇合,上坐定,乃去扇。给事中奏无事,将退,又索扇如初。
萧嵩在奏文中明确指出,“索扇”制度旨在加强皇帝威严,达到众臣“不合得而见之”的效果。关于唐王朝的“索扇制度”,在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新唐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其《仪卫志》中写道:
侍中奏“外办”,皇帝步出西序门,索扇,扇合。皇帝升御座,扇开。
唐代人诗歌作品中也有臣子朝参时帝王“索扇”仪式的记载。王建在他的《元日早朝》诗中写道:“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
韩俚《梦中作》诗写道:“扇合却循黄道退,庙堂谈笑百司闲。”唐代人张莒的诗歌《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诗题中直接点明该诗是描写朝廷元日宴会时的“索扇”仪式。可见扇子在唐代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际中的重要性。
《挥扇仕女图》中侍女们手中所持有的,就是唐代盛行的圆扇,也叫“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
[旁注]
鉴藏印 作为“诗书画印”之一的“印”和它背后的印章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标志和符号。鉴藏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书画鉴赏、审定与收藏的印章;另外一类是用于图书典籍收藏的印章。
铁线描 在中国画的技法中,线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为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勾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
《古今注》共3卷,晋代崔豹撰。崔豹,惠帝时官至太傅。此书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具体内容,可以从它的分类略知大概。
《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绢素 供书画用的白绢。古画绢色墨气,自有一种古香可爱,佛像有香烟熏黑,多是上下两色。绢丝粗而厚,或有捣熟者;有独梭绢,阔4尺余者。
翰墨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也泛指文章、书法和中国画。
龙颜 指皇上的容貌。古人认为,长有龙颜特征的人天生就能做皇帝,统一天下。长着龙颜的人,额头非常高,会比脸上的其他地方突出一大块,而且眼睛非常有神,长有很多胡须。
《唐会要》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北宋时期王溥撰。它取材于唐代的实录文案,分门别类地具体记载了唐代各种典及其沿革,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向来为唐代文学、历史的研究者所重视。
《新唐书》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一部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诗歌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词和歌曲的总称。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常使用的传统手法有绝句、词、曲。诗歌按照有无故事情节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语言有无格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照有无押韵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阅读链接]
早在商代的时候,“仪仗扇”在达官贵人中就颇为流行了。他们所乘坐的华丽马车上,往往插上一把这种伞形大扇,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和富有。虽说那时的扇子,不直接用作扇风纳凉,但毕竟和后来的手摇扇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所以可称作扇子的始祖。
西周时期,扇子开始有了扇风纳凉的作用。盛夏时,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制成“游飘”、“条融”、“兮光”、“仄影”4把名扇,让宫女为他扇风,结果,“轻风四散,冷然自凉”,深受周昭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