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是一种行为理论,它假定,人们对利益反应积极,而对成本反应消极。就此而言,实证经济学类似于斯金纳的心理学。斯金纳的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由奖励和惩罚决定。在经济理论中,奖励是货币和非货币收益(利益),而惩罚是放弃的机会(成本)。例如,因为外科医生的收入和地位较高,某人希望成为一名外科医生,那么他必须放弃成为一名律师的机会,并且必须随时准备好为病人服务。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既要考虑收益, 又要考虑成本。同样道理,当企业决定是否增雇新工人时,既要考虑工资和薪金成本,又要考虑由雇佣量的扩大而可能带来的附加收益或成本的下降, 权衡得失。
实证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最一般的假定是资源的稀缺性。根据这一假定, 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没有足以满足其欲望的全部资源。因此,用来满足某一些需要的资源本可以用来满足另一些需要。这意味着,任何决策或任何行为都有成本。例如,政府雇佣劳动力修筑公路,其实际成本是未能将这些劳动力用于制造飞机或用来生产其他商品的损失。因此,用通俗的话来说:“免费午餐这样的事情是不会有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决择,并且生活于这种决择给我们带来的报酬和成本之中;此外,决择总是受可利用资源的制约。
实证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即人有着自己的目标, 并且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当考虑到个人行为时,经济学家假定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假定人们努力使自己(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 尽可能幸福,当然,效用包括货币和非货币两方面。当考虑到企业行为时, 经济学家假定,作为非人格化实体的企业,其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利润最大化只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特例,它只强调货币收益,而忽略了非货币收益。
理性的假设意味着,对于一般的经济刺激,行为反应的一致性;当这些经济刺激变化之后,行为随之变化的适应性。这两种行为特征,是预测个人和企业如何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的基础。不过,理性不能直接地得到证明, 并且,在所掌握的资源发生变化时,即使墨守陈规的人,或者非常容易冲动的人,也会被迫以可预见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