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民俗学一词,是从英文 Fe/K/ere 翻译过来的,为英人顿姆斯于 1964 年创立。原意为人民的知识或人民的智慧。它所说的人民是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没有受过统治阶级的文明教育的人们和在阶级社会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它所说的知识、智慧或文化称之为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比较确切。它的特点是:

第一,区别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

第二,是各民族的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如汉族的春节和婚丧、白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跳月、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

第三,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第四,许多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第五,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

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应抓两个重点:一是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在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上的许多东西都近于荒诞、迷信、离奇古怪,实际上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二是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特别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光辉成果,民间文艺,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有 150 年以上的历史,出现了以穆勒氏为首的语言学派和以泰勒尔—佛拉萨等为首的人类学派等大的学派。

在我国,古代的史籍、文学作品和各地的地方志中早就有过关于民俗资料的记载。可是,我国的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国外新思潮的介绍才兴起的。当时主持其事的有北京大学的歌谣研究会、广东中山大学的民俗会等;参加研究工作的文化学者有顾颉刚、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朱自清、钟敬文、杨成志、罗香林、赵景深等,出版过《歌谣》《民俗》等刊物和各种歌谣集以及民间故事、风俗等方面的专集。在当前,进行民俗的研究,有利于向广大劳动人民宣传无神论思想,提高劳动人民的思想水平,有利于各有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如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关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