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来自河边的“难题”——思维定势利弊析

蚕蛹吐丝,缚住自己。

有两个赶路人同时来到河边。在荒无人迹的岸边停着一只小船,可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最后,两个人都乘这只船渡过了河,继续赶他们的路了。

他们是怎么过去的?

对于这道“难题”,很多聪明的被问者都冥思苦想地为他们想出许多“高明”的办法,甚至连力学原理、浮力定律等都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但是,当他们知道那简单的答案时,都感到自己似乎被作弄了。真有点像“聪明反被聪明误”。

那么,是什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自寻麻烦”呢?这就是定势。在了解什么是定势之前,你先看看下面这个幽默小品。

有一个人,从来没坐过飞机。当他第一次坐上飞机时,精神十分兴奋和紧张。没多久,飞机发动了,航空小姐告知大家:“请大家准备好!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这个人闭上眼睛,极力控制着自己,以保持镇静。5 分钟后,他睁开了眼睛,大胆地向窗外望去,随即惊讶地喊起来:“哎呀,飞得真高啊!你们看,下面的人就像蚂蚁一样。”邻座的人告诉他:“那些本来就是蚂蚁,飞机还没有起飞呢!”

小品中的主角使人们禁不住要发笑。因为这人在飞机尚未真正起飞之前就以飞机已经起飞的心理准备状态在感觉着,思维着⋯⋯从而使他的认识活动发生偏差,甚至滑稽可笑。在这里,我们则说这人是受了心理定势的影响, “飞机已经起飞的心理准备状态”就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定势。

定势,通俗一点说,就是人过去积累的经验使其对解决问题做好的一种准备,是人认识事物时一种有准备的、带倾向性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人的心理现象中的惯性。

心理定势对人的思维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定势效应是有一定优点的,它可以使人解决问题的行为越来越自动化,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无需费太多思考就很快地解决类似问题。另一方面,定势具有刻板性,它使人们的思维依赖于先在的准备倾向,产生一种惰性,当这种心理准备十分不适宜时,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便陷入困境。

为了研究定势,心理学家卢钦斯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实验要求解决的问题是,用已知容量的三个量筒,设法量出所需一定容量的水。实验设计用下表所示,其中 A、B、C 分别表示三个已知量筒的容量, D 表示所需水的量。

题目 已知量筒容量 求 D 习惯的解法 简便的解法
ABC
1 21 127 3 100 D=B-A-2C
2 14 163 25 99 D=B-A-2C
3 18 43 10 5 D=B-A-2C
4 9 42 6 21 D=B-A-2C
5 20 59 4 31 D=B-A-2C
6 23 49 3 20 D=B-A-2C D=A-C
7 15 39 3 18 D=B-A-2C D=A+C
8 28 76 3 25 D=A-C

在这个实验中,1 至 5 题只能用 D=B-A-2C 的复杂方法解决。第 6 和 7 两题既可用习惯的上述方法也可用更简便的 D=A-C 或 D=A+C 方法。而第 8 题只能用 D=A-C 这一简单方法。通过这一实验,卢钦斯得到的结果是,开始做前1 至 5 题的被试者直做到第 7 题,速度越来越快,但第 6 和 7 题放着简便方法不用却用复杂而习惯了的方法。对第 8 题,竟有 83%左右的人不会解答。一上来就从第 6 题开始做而不做 1 至 5 题的一组被试者,有 99%都能用简单

的方法来解答 6 至 8 题。这两组被试者在此实验中表现出的差异就是定势的

影响,先做 1 至 5 题的人,由于前 5 题都是 D=B-A-2C 的解法,所以,在心理

上形成了一种固定化了的准备状态,即定势。它使被试者做 1 至 7 题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表现出定势的积极影响。但定势也使被试者以 D=B-A-2C 这一心理倾向去解决 6 至 8 题,所以致使 6 和 7 两题仍用复杂方法,非常简单的 8 题竟出现 83%的人不会解答,这是定势消极作用的表现,它使人的思维产生了惰性。不做 1 至 5 题的被试者,无定势的影响,所以 99%的人都用简便方法解答了 6-8 题。

作为定势现象来说,其更多地以消极性来影响着人的思维。前面所说的“来自河边的难题”就是定势在干扰着人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难题” 并不难,这两个人分别来到河的两岸,一个乘船过来,一个划船过去,就各自到对面了。可这个问题又很难,它难在人总受定势的影响,一看到“同时来到河边”,就以为是河的同一边,实际上题目中哪有这一规定呢?真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再比如,经典的 9 点图问题(见左图)。这图由 9 个点组成,现在有这

十四、来自河边的“难题”——思维定势利弊析 - 图1样一个问题,无论从哪一点起笔,画 4 条不能倒退也不能中断的直线,使它们穿过图中的每一个点。

这个问题曾让许多学生解答,但绝大多数人一时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呢?这就是定势的干扰。因为人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一种心理准备倾向,即折线要在点上转弯,实际上问题没有这一规定;或者总把这 9 个点看成一个方形,其笔画被局限在这无形的方框之中,可题目也没有要求人们所画的线,一定要局限在 9 点的范围内。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认

识本身,是人们把这样 9 个点看成方形的经验,使其在事实上根本没有障碍的地方“看”到了障碍,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而一旦你的笔尖冲破这一无形的方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见下图)。

十四、来自河边的“难题”——思维定势利弊析 - 图2

定势是人在解决问题的思维中常常出现的,同时,定势也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这里,我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2 年,党派萧楚女去四川开辟工作,他应邀担任《新蜀报》主笔人, 几乎每天都是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才华横溢,文笔潇洒,逻辑性强,很快声名大震。有许多男青年看到“楚女”的文采,都猜测:“楚女” 者,一定是“楚楚动人之女子”也。于是,一封封求爱信像雪片似地飞往编辑部,肖楚女见后啼笑皆非,便在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启事:“本报有楚女者,绝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体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一大汉也。” 从此,风波终于平息。

所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利用定势,更要克服定势。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定势的干扰呢?一方面,经验对于解决某些问题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盲目地搬用经验,要善于跳出固有的圈子。另一方面,要扩大发散思维的广度,培养变通能力,这也是克服定势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说,考虑问题时,不要被过去经验及事物的某个局部所限制,否则,习惯性心理就会在你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入你的心灵大门,蒙蔽你的视线,充当潜在的欺骗者。

总之,不要作茧自缚,只有善于走出自己,你才能减少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