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黑猩猩巧取香蕉——动作思维的演示

动作之中显智慧。

提起黑猩猩,人们自然会想到它那微微后倾的布满皱纹的前额,圆而不大更无水灵之感的眼睛,还有那宽宽扁扁的鼻子及向外突出的嘴巴,特别是它高兴或发怒时露出那不整齐牙齿的呲牙裂嘴的样子,加之那一身既不华丽也不柔顺的毛,以及那笨拙的走路方式,在形象上,不能说让人望而生畏却也实难让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中,更不用说送给它们“××小姐”、“××公主”的美称了。但是,正如我们俗话说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黑猩猩尽管在外表上难以跟某些动物相媲美,但是它作为一种高级的灵长类哺乳动物,其智慧在整个动物界,却是出类拔萃的,真可谓“粗于外而秀于内”了。你不相信吗?那么,你不妨随着我一同来看看黑猩猩是怎样巧取香蕉的,并在此中来领略它的动作思维的妙处吧!

黑猩猩是动物中的智者,因而很多人都对黑猩猩的智慧水平很感兴趣。德国心理学家苛勒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做过大量的关于黑猩猩的实验,黑猩猩巧取香蕉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实验者先在一间屋子的天花板上吊上一串黑猩猩特别爱吃的香蕉,屋子里再散乱地放置几个大小不等的木箱子,然后将黑猩猩带到这间房子里来,并特意让它看到屋顶吊着的香蕉。这样,黑猩猩就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设法吃到香蕉。下面我们就来观看黑猩猩是怎样开动它的思维机器,展示它的“才华”的。快看, 黑猩猩开始行动了,它走到吊着香蕉的地方,伸出上肢力图摘下香蕉,只可惜香蕉挂得太高,它无论怎样伸展身体甚至险些摔倒也不能达到目的。怎么办呢?黑猩猩陷入了“沉思”之中。但它不能吃“思考”呀?要想得到香蕉吃,就还得行动。咦!屋子里怎么放着几个木箱子啊,不防过去看看,它又走到木箱旁边同木箱“玩”了起来,一会摸摸箱子的四周,一会跳上木箱以显得自己更高些,就在这摸摸跳跳的具体动作中,突然,智慧的火花闪现了, 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木箱移到香蕉的下面,自己踩在木箱的上面, 就可以拿到香蕉了。踩一个木箱还不够高,还可以将木箱摞起来嘛,而且它还知道将小木箱放在大木箱的上面,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吃到了香蕉,问题也就解决了。

关于“黑猩猩巧取香蕉”还有些类似的实验,比如,设置一个大铁笼子, 在笼子四周散乱地放置一些粗细及长短都不一的空心棍子,笼子外面一定距离处放上香蕉,将黑猩猩关在笼子里,它就先拿到棍子,然后用棍子将香蕉拨到面前。如果一根棍子长度不够,它还会把细棍插到粗棍里面,制成更长的棍子来取香蕉。

黑猩猩如愿以偿地吃到香蕉,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它解决问题的过程—— 动作思维的演示。

所谓动作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动手实际操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即边动作边思考是动作思维的特点。从解决问题的性质上来说,动作思维解决的是实践性的问题,因而动作思维又叫实践思维。

动作思维是黑猩猩最高的也是仅有的思维方式。其实,我们人类在解决许多问题时也同样使用动作思维。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大部分思维是伴随着

动作进行的。比如他们在玩积木时,搭出了美观的房子,还自夸:“多漂亮的小房子啊!”当搭出小汽车时,就会问:“你愿不愿坐我的车。”真是玩得煞有介事,陶醉在“自制”的动作思维世界里。但丢开积木,结束玩积木的动作,而玩其他玩具时,“建房子”、“开汽车”的思维活动也就随之让位给其他的思维活动了。正因婴幼儿的动作思维占优势,我们看到成人教给小孩什么是“1”或“1+2”的时候,必须扳着手指头,或拿着什么实际物件演示也就不足为奇了。

成年人也有动作思维。例如晚上正在灯下聚精会地神看书,忽然灯不亮了。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必须求助于动作思维,通过动作去解决问题。四处看看是不是停电了,灯泡的钨线是不是断了,保险线是不是烧坏,灯头与线路的接触是否良好等等,而这些检查都是一系列动作,我们的思维也就伴随着这些动作的进行而展开,最后找出障碍所在,解决问题,使灯重新亮起来。

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思维,动作思维的触角还可以伸展到科学研究中,你不妨听听下面这段故事:

爱迪生可谓举世无双的大发明家,他具有相当强的思维能力。有一次, 他的实验需要一只灯泡容积的计算数据,于是,他把这只灯泡交给了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

阿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还在法国深造过 5 年,数学水平是相当高的。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意找来皮尺, 上下量尺寸,画出了灯泡的剖面图、立体图,并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 这一套复杂的分析及计算工作真是使他忙得不亦乐乎!

在分析计算中,一个小时过去了,可问题还没有解决。阿普顿很着急, 这时又跑来了急等着要数据的爱迪生。

“算出来没有?”爱迪生略带严厉地问道。 “正算到一半。”阿普顿头也不抬地边计算边慌忙回答,语气中似乎含

有一些委屈。看得出他心里在暗想:“这样复杂的问题,我怎能那么快就解决呢?”

“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再看看阿普顿额头上滚落的豆大汗珠,他更是迷惑不解。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密密麻麻的算式写满了好几张纸。

爱迪生忍不住笑了,阿普顿莫名其妙地看着他。只听爱迪生说道:“何必这么复杂呢?你把水装满在这个灯泡里,再将灯泡里的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不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灯泡的容积吗?”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连忙跑进实验室,仅经过了两个装水的动作,不到一刻钟,就把那个他煞费苦心进行大量分析计算而未能解决的问题

——计算灯泡的容积,准确无误地求出来了。当他把结果交给爱迪生的时候, 难为情地笑了。是啊,有些需要动作思维解决的问题,如果用其他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岂不是走进了自找麻烦的“死胡同”了吗?

爱迪生不愧是科学研究的巨人,创造发明的巨人,谁又能不赞叹他也是动作思维的巨人呢?

动作思维有助于科学研究,同时,在理解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时,如果运用动作思维,则可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我们看下面的例子是否能说明这个问题。

数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抽屉原则”,人们这样表述它:若要把多于 K 个的物体放在 K 个抽屉里,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这个原则听起来似乎很深奥,可是如果运用动作思维,这个原则就会变得通俗易懂。

首先你设置 10 个盒子,准备 11 个或更多的小球(或其他代用品),将

每个盒子里各放进 1 个小球,还剩一个或多个小球,不论它们被放在哪个盒

子里,哪个盒子里就有了 2 个或多于 2 个的小球。

通过这个动作过程,即动作思维,抽屉原则的基本道理岂不是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