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天才人物”话“自己”——个性对思维的影响

思想上的巨人必定是个性上的强者。

世界上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他在 81 岁高龄的时候取得了他第

1033 项专利。不用说,聪明的读者马上就知道,他就是爱迪生。牛顿曾被称为一切天才中的天才,他的创造之花开遍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诸领域, 并且都取得了第一流的成就。关于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造故事,谁都能一口气说出十几个来。对他们为什么能创造,大家却会各抒己见,持之有故。你会说是他们有很好的机遇,是灵机一动,那你为什么不能?也许你认为他们是天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是?对这个问题,正确的回答只能是:思想上的巨人必定是个性上的强者。他们都有着优秀的创造个性。个性是思维的一个必然相关的因素。可以说至少有这样一些个性特征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关系。

  1. 崇高理想

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一个人只有具备崇高的理想,才能有正确的奋斗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决不是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正是“为人类服务”这一理想之光,点燃了马克思的智慧之火。而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目光短浅的人,只能使天才的花朵夭折,而且连生活和学习都会失去动力,人生也变得很空虚。

  1. 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是兴趣、爱好的先导,只有那些好奇心与求知欲极强,善于思考, 勤于探索的人,才能达到揭开大自然奥秘的目的。西方古代大哲学家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爱因斯坦告诉后人:“我的思想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源于好奇心。”

爱因斯坦从儿童时代起,就有一种惊人的好奇心。据他自己回忆,在他4 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他仔细观看,对指南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感到非常好奇。于是,他日思夜想,对这个问题简直入了迷。他想,一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里面。后来,读过大学的叔叔告诉他,是地球的磁力使指南针总指向南方。爱因斯坦这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正是这种好奇心,为爱因斯坦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

爱迪生也是一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即不分对象不分场合,碰到人家就爱提问,常常是一连串的“为什么”、“在哪里”、“什么东西啊”等等,问个不停。有一次,他问正在做饭的母亲:“妈妈,鸡为什么要趴在蛋上呢?”“那是为了使蛋暖和。”母亲答道。“为什么要使蛋暖和呢?”他又追问。“是为了孵小鸡。”母亲说。“孵小鸡就非要使蛋变暖吗?”他真想问个究竟。一会儿,妈妈把饭做好了,却怎么也不见爱迪生的影子。妈妈与姐姐立即到处寻找他。后来,姐姐竟在邻居

家的棚子里找到了他,只见他身子下面铺了些干草,干草上放着几个鸡蛋, 他正趴在鸡蛋上一本正经的“孵小鸡”呢!正是这种求知欲,促使爱迪生探得了那么多事物的奥秘,成为发明创造的巨匠。

  1. 稳定而广阔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人对某种事物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便会锲而不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对于人们能否在事业上做出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 “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这时,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法布尔即是用“聚焦”的比喻提示这个青年要有稳定的兴趣。

横观中外,纵览古今,可以说,凡是伟大的学者、科学家无一不是“聚焦”成才的。就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几个去摘葡萄的村妇在早晨看到法布尔伏在一块石头旁,到黄昏收工时,她们看到他仍然伏在那儿。这使她们实在纳闷:“他花一天功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她们哪里知道,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渡过了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

当然,我们在培养稳定兴趣的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兴趣。一个人对事物有了广博的兴趣,才能驱使他去接触多方面的事物,获取大量的信息,掌握广博的知识,使其智慧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关于兴趣的广博度,马克思的话可使人深思,他说:“人类的一切东西,对我都不是陌生的。”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也曾写道:“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我感兴趣的东西,乐于了解任何复杂的事物。”只有将稳定与广博的兴趣集于一身,用主导兴趣来统辖其他的各种兴趣,才能既“深”又“广”,既“精”又“博”, 才是一个成才者所具备的。比如,达·芬奇既是个大画家,也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而绘画艺术是他中心而稳定的兴趣,因而他才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大师。

  1. 注意观察细微之事

细心观察,对于科学创造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某些细微的为常人所漠视的事实的观察。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曾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瑞利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可他的巨大成就的起点却在于对微不足道的寻常现象的观察。瑞利小的时候,经常看到,每当有客人登门,他母亲总是沏好一杯茶,放在小碟子里,端到客人面前去。母亲待客时端茶的样子引

起了他的注意。他的母亲因为上了年纪,她端碟子的手,总是不停地打哆嗦, 茶杯也就不停地在碟子里滑来滑去,手颤抖得越厉害,茶杯滑动得越厉害。有时,茶水竟荡出杯子,流到了碟子里。可这样一来,茶水洒在碟子里以后, 茶杯反而滑动得不那么厉害了。从这里,瑞利开始了对摩擦力的研究。端茶待客本是人们皆见的生活琐事,而留心观察使瑞利发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所以,留心观察,对于科学创造至关重要。对此,科学家都是深有体会的,比如科学家弗莱明曾就他对青霉素的发现说过:“我的唯一功劳就是没有忽视观察。”

  1. 独立思考问题,不为权威所束缚

人们由于权威的非凡成就,总是相信他,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权威也不可能绝对正确,永远正确。如果迷信权威,一切都以权威为是,为权威所束缚,就会使人们丧失独立思考的勇气,阻碍着人们独立地观察和认识世界, 阻碍着人们以科学的精神去探索真理。

有一次,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他向数百名听众提出了一个问题: “2 加 2 等于几?”听众都是学者,此时却都面面相觑,无人作答。罗素只好自己回答:“等于 4。”满堂愕然,继而哗然。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这些学者为何不能作答,就是对罗素权威的迷信所致,他们都想“罗素是世界一大权威,所提问题一定包含着深奥的哲学道理。”以致出现这种场面。

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要打破权威的束缚,就如同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托马斯·扬说过的那样:“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伽利略如果被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原理所束缚,就不能发现自由落体定律;达尔文若不怀疑“物种不变论”, 也就不会有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可以说,科学的一切进步,都是伴随着打破权威而实现的。

  1. 对工作的迷恋,工作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

这一特点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巨大动力, 没有对工作的高度迷恋及坚持性,要想攀登科学的高峰只能是天方夜谭。

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时候,有一天他告诉妻子,他有一个惊人的想法,要别人勿去打扰他,此后他就在书房里待了两个星期未跨出家门一步。两周后,他从书房出来,面色苍白,双目凹陷,显得万分疲倦的样子。在这两周里,他是怎样思考的,别人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见,在那书房里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却有着神迷心醉的探索。

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学家谈迁,29 岁开始撰写《国榷》,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挥毫 27 年,增删修改了 6 次,总算完成了这部长达 500 多万字的巨著。谁知祸从天降,《国榷》还未来得及出版就在一天夜里被人偷走了。这可是融进了谈迁 27 年心血和愿望的唯一成果啊!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了。在如此沉重的打击下,换一个人也许就沉沦下去了。但谈迁痛苦一场后,擦干眼泪又拿起笔来重撰《国榷》,历经 9 载,65 岁的谈迁终于再次完成了《国榷》并将其出版。从英姿青年到白发老叟,谈迁遇到的艰难挫折简直难以用语言表达。毅力的力量在谈迁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谈迁,对于所有的

“天才人物”来说,坚强毅力都是他们成功的基石。也正是这种对科学的执着与顽强毅力使科学家、发明家从容面对死亡。

公元前 212 年,罗马侵略军攻进叙拉古城,传说阿基米德正在屋里的石板上画着几何图形。当罗马士兵冲进他的房子,闯到他面前发出粗野叫骂的时候,他才从沉思中惊醒过来,他愤怒地喊道:“你们离开一下,让我把这图画完⋯⋯”但话还没说完,75 岁的阿基米德就死在罗马士兵的屠刀下。捍卫和发展“日心说”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1600 年 2 月 17 日被宗教法庭送上火刑场,活活被烧死。熊熊的烈火在他脚下燃烧,他却毫无惧色,并坚定地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多么伟大的精神! 多么坚强的意志啊!

总之,纵观数千年文明史,那些有远见卓识,有不朽创见和伟大发明的“巨人”,也都是个性上的巨人。人,谁都希望不虚度一生,少年朋友们更是想有所作为,那么,先在个性上磨练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