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你知道他们吗?——教育对智慧发展的作用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9 世纪德国有一个著名的法学家叫卡尔·威特。他八九岁时,已能够自

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 6 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是擅长数学。9 岁那年,他考进莱比锡大学。未满 14 岁,他以高水平的论文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之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生活在我国漓江之畔的李刚,小小的年纪就以他那出色的绘画、书法技巧和惊人的心算速度引起人们的重视。1979 年,小李刚还不满 4 岁,就已是中国珠算协会的名誉会员。有一次,有家电影制片厂派人专程来到桂林,拍摄了小李刚“神算”的实况,年仅 4 岁的小李刚,当众表演,只见他那圆溜

溜的黑眼珠灵机一转,仅仅用了两分零一秒的时间就精确地得出了 324× 253; 313×1421;35432×42153 这 3 个心算题的答案。电影放映后,“小神童”的佳话被传诵开来。

1980 年,小李刚去杭州参加全国珠算邀请赛,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跟浙江美院的一个教授学了几天画,便能妙笔生花,画出一幅幅墨竹,送给到会的日本特邀代表,受到了外宾的高度赞扬。后来,向他求画的友人络绎不绝。他曾给丹麦女王、比利时王太后、澳大利亚总理费雷泽、美国总统里根夫妇都作过画。美国的大报《纽约时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和刊登了小李刚的情况和作品,日本电影厂也特地赶来为他拍摄“神童”纪录片,小小年纪就以超常的智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还有,德国数学家高斯 9 岁就能解级数求和的问题,伽利略 18 岁发现钟摆原理⋯⋯可以说,纵观人类历史,充满了早慧者的奇迹。那么,他们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从前,关于智慧儿童天才人物的产生原因,流传着许多怪诞的传说与故事。比如在《南史·江淹传》中记载说江淹梦见一个老汉对他说:“我有一支笔,在你处多年,应该还我了。”江淹就从怀里取出五色笔还他。从此, 他再也作不出好诗,人们就认为他之所以“才尽”是由于还了神笔。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是个只活了 20 多岁的文弱书生,但他写了许多好诗,而且很有政治见解,人们称他为“鬼才”、“奇才”。传说他死前白天看见一个红衣人拿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上帝成白玉楼,召君作记。”其他这类传说非常多。这些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因迷信而捏造出来的无稽之谈。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教育及个人努力是智慧发展的决定条件。尤其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就要搞好教育,抓住智慧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在入学前,就已具备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进行早期教育,对一个人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国外有的研究者指出,如果以一个人 17 岁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为 100 的话,4 岁时就达到 50%,4 至 8 岁达到 80%,其余 20

%是 8 至 17 岁获得的。所以,抓紧、抓好早期教育就是抓住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关键期,有这样一个寓言:从前,有两个猎人看见天上有群大雁飞过,于是张弓搭箭,准备把它们射下来。箭未发,两个人却争论起来, 一个说打下来烹了吃滋味一定不错,一个说还是烤了吃好,两个争执不下, 后来只得找人评论,总算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射下来的大雁,一半烹,一

半烤。可是,等他们争论完了,再去射时,大雁却早已飞走了。这个寓言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抓住时机,对智慧的启迪也是这样,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早日成才,每一个孩子也都对未来充满无数的幻想,那么, 就要抓住时机,从小开始教育。

幼儿初涉人世,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艳丽多姿的草木,馨香诱人的鲜花,到处飞舞的昆虫,引项啼鸣的大公鸡,蓝天中翱翔的飞机,马路上急驶的汽车,奔腾咆哮的江河,神奇奥妙的星空⋯⋯无不使他们感到新奇。有些对成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幼儿却总是追根究底地观察着、思考着、喋喋不休地向成人发问。有些问题似乎令人可笑,甚至使人感到厌烦, 但这却正是出于一种极其可贵的东西——好奇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产生了求知的需求和欲望。如果能因势利导,爱护培育,求知欲就可发展成为浓厚的认识兴趣,就能促使他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成功的早期教育,就是使用幼儿的求知欲,发展出他们惊人的智慧。

前面所说的早慧人物卡尔·威特就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威特的父亲是一个乡村牧师,又是个非常富于独特见解的人。在他的见解中,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的早期教育论。他还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就提出必须从幼儿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他确信这样做的结果,一般的孩子都能成为不平凡的人才。而且他总是公开宣称:一旦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进行这种教育实践。

后来,威特出世了,但却是一个很不称心的婴儿。父亲悲伤地说:“我有什么罪孽,上天给了我这样一个傻的孩子!”威特的母亲也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大出息,只是白费力气。”邻居们尽管都在口头上劝他不要为此而忧愁,心里却的确认为威特是个白痴。但是,威特的父亲没有失望,而是踏踏实实地实行着自己的教育计划。他在威特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 就拿很多东西给他看,同时用清晰的声音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威特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了。当威特稍微能听懂说话时,他就天天给儿子讲故事,而且要儿子复述,使威特到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 3 万多个单词。他还给威特买了一套炊事玩具,让威特用炊事玩具学做各种菜, 并去菜园里取菜锻炼其观察力。他还特别注意开阔威特的视野,增长他的知识。威特 2 岁时,父亲不论串亲访友、买东西、参加音乐会等都带着他,而且一旦有空,就带他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工厂、矿山等。3 岁以后,就领他到各公园游玩。他还每天带小威特去散步一两个小时,散步时他经常摘一朵野花解剖一下,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者捉个小虫,教他有关昆虫的知识。就这样用一石一草一木一虫来教育和培养起了小威特广泛的兴趣,使威特轻松顺利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威特的一生以出色的成就轰动了世界,他的父亲也因成功的早期教育而一直为人们传颂着。

小李刚的父亲也不例外,早在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就为李刚设计了一套启蒙教育的方案,使李刚的智能潜力被及早地开发出来。

早慧儿童的超常智力,都是早期教育的结果。而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威特和小李刚的超常智力,就是先在家庭这个“摇篮”里培养出来的。所以,早期教育必须引起家长与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的高度重视。否则,就要像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提到的方仲永一样。方仲永的素质很好,5 岁能写诗做文章,令乡里的人们惊奇,但由于他的父亲只知一味地带仲永到处炫耀,没有适时地进行早期教育,结果,到 12 岁时,

仲永写的诗就大不如从前了,到 22 岁,仲永就完全没有了特别的才华而泯然于众人了。

良好的学校教育也是智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教师是发展孩子们能力的主体,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 但这并不是学习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借此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生活中有这么一个实例。有一个 6 岁儿童,人们都说他很聪明,才华出众。有一天,一位渔翁恰好碰上这个儿童,就想试一试他的能力,当即给儿童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

有一个正方形的养鱼池,四角种一棵树,现在将养鱼池扩建一倍,但又不能拔去这四株树,应如何办?试作图说明。

这儿童面对题目,集中思考,寻求答案,却久思不得其解。在一筹莫展时,渔翁提笔在正方形内划了两条对角线,这一划,使儿童立即受到启发, 茅塞顿开,笑欣欣地回答:“有了!”便画出了一个正方形(图中虚线部分)。这样,即使渔池扩大了一倍,但却保留了原有的 4 棵树(见下图)。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渔翁在关键时刻画的对角线,就如同“点金术”, 使这道难题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也应如此,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要善于启发,交给学生开启思路的钥匙。正如许多教育家所说的那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单纯传授知识可贵得多。

对学生的学习充满期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教师对学生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在学生身上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待,学生就会确如教师期望的那样,在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和品行上不断进步。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散思维能力,这对智慧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成长过程中,个人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群星灿烂的创造发明史上,不少人天资并不突出,也并非出生自有名的门第,他们的成功就在于踏着一条努力奋斗之路。爱迪生为此深有感触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因此,“天才”就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

少年朋友们,“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你胸怀大志,锲而不舍, 成才之路就会在你的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