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思维的推演

环环相扣,节节相连。

18 世纪,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是一座景色迷人的城市,普莱格尔河横贯城区,使这座城市锦上添花,显得更加风光旖旋。这条河有两条支流, 在城中心汇成大河,在河的中央有一座美丽的小岛。河上有七座各具特色的桥把岛和河岸连接起来。

每到傍晚,许多人都来此散步。人们漫步于这七座桥之间,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一次相继走遍这七座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每一个到此游玩或散心的人都想试一试,可是,对于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能符合要求地从七座桥上走一遍。这个问题后来竟变得神乎其神,说是有一支队伍,奉命要炸毁这七座桥,并且命令要他们按照七桥问题的要求去炸。

七桥问题也困绕着哥尼斯堡大学的学生们,在屡遭失败之后,他们给当时著名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欧拉看完信后,对这个问题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既然岛和半岛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两岸陆地也是桥梁的连接地点,那就不妨把这四处地方缩小成四个点,并且把这七座桥表示成七条线。这样,原来的七桥问题就抽象概括成了如下的关系图:

这显然并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特征。于是,七桥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一笔画的问题,即:能否笔不离纸,不重复地一笔画完整个图形。这竟然与孩子们的一笔画游戏联系起来了。接着,欧拉就对“一笔画”问题进行了数学分析一笔画有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图形称为封闭图形,否则便称为开放图形。除起点和终点外,一笔画中间可能出现一些曲线的交点。欧拉注意到,只有当笔沿着一条弧线到达交点后,又能沿着另一条弧线离开,也就是交汇于这些点的弧线成双成对时,一笔画才能完成,这样的交点就称为“偶点”。如果交汇于这些点的弧线不是成双成对,也就是有奇数条,则一笔画就不能实现,这样的点又叫做“奇点”。见下图:

欧拉通过分析,得到了下面的结论:若是一个一笔画图形,要么只有两个奇点,也就是仅有起点和终点,这样一笔画成的图形是开放的;要么没有奇点,也就是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这样一笔画成的图形是封闭的。由于七桥问题有四个奇点,所以要找到一条经过七座桥,但每座桥只走一次的路线是不可能的。

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就这样被欧拉解决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欧拉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把“七桥问题”变成了一个“一笔画”问题,那么,欧拉又是怎样完成这一转变的呢?

他把岛、半岛和陆地的具体属性舍去,而仅仅留下与问题有关的东西, 这就是四个几何上的“点”;他再把桥的具体属性排除,仅留下一条几何上的“线”,然后,把“点”与“线”结合起来,这样就实现了从客观事物到图形的转变。我们把得到“点”和“线”的思维方法叫做抽象,把由“点” 和“线”结合成图形的思维方法叫做概括。所谓抽象就是从客观事物中排除非本质属性,透过现象抽出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将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

抽象和概括的结果是概念。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曾有许多老师教过你,他们其中有姓张的有姓王的、有男的有女的、有年轻的有年老的、有教语文的有教数学的等等,但他们共同特征却是传道、授业、解惑, 也就是传授知识、道理,讲授业务、技能,解答疑难问题。

在概念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进行判断和推理,例如,在初中平面几何中有这样一个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这个定理的证明就是以“点”、“直线”、“三角形”、“平行”等概念为基础,通过判断和推理完成的。

(1)a.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C 是直线 AB 外一点; c.作直线 CD∥AB。

(2)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e.CD∥AB;

f.所以,∠1=∠4。

(3)g.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h.CD∥AB;

i.所以,∠2=∠5

(4)j. 平 角 等 于 180°; k.∠3+∠4+∠5 是平角;

1.所以,∠3+∠4+∠5=180°。

(5)m.等量可以互相替换; n.∠1+∠2+∠3=∠3+∠4+∠5; o.所以,∠1+∠2+∠3=180°。

这样,我们通过推理就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我们把上面这种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维叫做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不同,它是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倘若离开了概念,就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了。

在抽象思维中,推理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在证明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

°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演绎推理,也就是从一般推出个别的思维方法。除此之外,我们经常用到的还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推出一般的思维方法。例如,毛泽东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就是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的,他是这样推理的:

俄国沙皇是纸老虎, 希特勒是纸老虎, 墨索里尼是纸老虎,

日本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俄国沙皇、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帝国主义都与纸老虎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他们都是反动

派;

所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所谓类比推理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并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

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可能具有同样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这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

传说,鲁班想造一个能出海打鱼的东西,费了许多心思也没有成功。一天,他的妻子去河边洗衣裳,就把脚上穿的一双翻头鞋放在河堤上。一阵风吹来,有一只鞋被吹到河里去了。鲁班的妻子发现后,赶快到河里去捞鞋子,

可是鞋已借风势,顺流漂了下去。鲁班看到妻子赤着脚回家,就问这是怎么回事,鲁班的妻子就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鲁班。鲁班听后,接过另一只翻头鞋仔细地看了看,忽然茅塞顿开,他认识到,如果用木头造一个像翻头鞋这样的东西,不就既能载人又不会沉到水里去了吗?于是,鲁班仿照翻头鞋的样子,造了一只可供出海打鱼的木船。鲁班造船利用的就是类比推理。

抽象思维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数学和科学技术领域,就是在日常生活,也时时在发挥着作用。

有一天,歌德与一位文艺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批评家生活古怪, 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礼让,反而卖弄聪明,一边高傲地往前走,一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歌德却笑容满面, 恭敬地闪在一旁,很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了个没趣。

尽管他们两人各自都只说了一句话,但是我们不难从中发现,这两句话各是两个演绎推理的省略,而这并没有使我们误解双方的用意,反倒更增加了幽默感。

列宁说:“认识过程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列宁:《哲学笔记》第 194 页)由于概念和规律等来自于抽象,所以下面我们再谈谈抽象在认识事物本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自然界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被隐藏在复杂的现象之中,因此,我们就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例如,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就是通过科学抽象得出的。

据记载,从 1921 年起,上海地面就开始连续下沉。如果不采取措施,势必有一天会沉到海平面以下,到那时,上海可就要“下海”了。

为了查明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从而找到控制地面沉降的办法,上海水文地质大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初步归纳出可能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即:高层建筑的压力,车辆行驶振动的压力,海平面相对上升,开采地下天然气,大量抽取地下水,等等。在这纷纭的原因中,到底哪一个是主要原因?这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和抽象。

上海水文地质大队的工作人员翻阅了几座大楼的历史资料,发现高层建筑建成以后确有沉降现象,但是沉降率一年比一年小,一般过了 15~20 年, 沉降就停止了,而且沉降只发生在大楼周围局部地区。因此,高层建筑的压力不可能成为上海地面大面积下沉的主要原因。

他们又调查了车辆行驶最集中的火车站附近,发现平均每小时有 300 辆

车经过,而杨浦区平均每小时仅有 100 辆车经过。可是火车站附近的沉降量只有杨浦区沉降量的二分之一。可见车辆行驶振动的压力也不是主要原因。那么,开采地下天然气是不是主要原因呢?据了解,上海市区早就停止开采天然气,郊区也只有极少量开采,不能认为这是主要原因。他们还了解到, 从 1915—1963 年,潮位升幅也不大,总趋势基本稳定,海平面并未上升。因此这也不是主要原因。

上海水文地质大队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抽象,在 1964 年终于查明了上海地面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解放前夕,上海深井有708 口,每天抽水 24 万吨,每年地面沉降量为 35mm。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深井有 854 口,每天抽水 34 万吨,每年地面沉降量为 54mm。1957—1960 年期间,深井有 1183 口,每天抽水 56 万吨,每年地面沉降量为 98mm。就整个

上海地区来说,尤以用水量最多的东西两个工业区沉降严重,其中又以打深井抽取大量地下水的纺织厂集中的地区沉降量为最大。由此可见,深井越多, 地下水用得越多,地面沉降也就越快。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土层里水分大量流失,土层就压缩变形,因而地面就沉降。所以,大量抽用地下水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他们通过科学抽象得出的这个结论, 后来为采用向地下回灌水来控制地面沉降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