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金王冠之辨——灵感思维的迸发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叙拉古国王打了胜仗。为庆贺胜利,他决定向神敬献一顶金王冠。于是,他下令召来了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给了他许多金子,要他制作一顶金王冠。经过了一番精工雕刻, 王冠制成了。那真是精美华丽,堪称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国王见后, 非常欢喜,随即召集大臣们前来欣赏。可大臣们在拿起王冠细细观看的时候, 都感觉到这顶王冠不像是纯金做的。但又怕扫了国王的雅兴,大家都不敢贸然向国王禀告,只是在下面悄悄地议论着。

后来,传言被国王知道了。国王很是生气,便命人称一称王冠的重量以辨虚实。结果王冠重量与国王所给的纯金分毫不差。这时,有人向国王参奏, 说工匠很可能把一部分金替换成等量的银,这样,尽管掺了假,重量却仍然一样。国王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限令大臣们三天之内,在保证王冠完好无损的情况下,查明王冠里是不是掺了假。

这下可难倒了大臣们,大家面面相觑,无计可施,便前来请教当时已颇有名望的科学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后,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阿基米德冥思苦想着,既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两天过去了,他仍然没有找到解决王冠问题的线索。阿基米德的妻子看到丈夫这种愁眉苦脸,疲惫不堪的样子,便劝他去洗个澡,休息一下。

“王冠问题”伴随着阿基米德,一同走向浴室。

他跨进浴盆,顿时一股凉爽爽的感觉袭上他的身体,使他清醒了许多。他注意到随着他的进入浴盆,水慢慢往上升起来,入水越深,水升得越高, 当他全身浸入水中时,水溢出了盆外;同时,他感到自己正被一种力量向上托着,阿基米德看着、感觉着、想着⋯⋯突然,一条明亮的思路闪进了他的脑海,灵感的火花迸发了。这就如同从云缝中射出了一道霞光,顿时光芒四射。只见这时的阿基米德欣喜若狂,竟忘乎所以地跳出浴盆,奔出浴室,赤身裸体的在大街上奔跑着,嘴里还高喊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人们看着他就像看见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那么,阿基米德知道什么了呢?原来,是浴盆里那不断上涨且溢出的水忽然给了他启发。他想到:身体入水越深,浴盆里排出的水越多。这表明外溢的水量与入水物体的体积成正比关系。这样,同重的东西,由于比重不同体积就不同,排出的水也就必然不相同。同重量的金与银,金的比重比银大, 金的体积就比银小,金排开水的量就比银少。因此,如果把王冠与同重量的金块分别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它们的排水量是否相同不就很容易辨明王冠是不是真金的吗?就用这一原理,阿基米德辨明王冠确实是掺了假,国王和大臣对他那超人的智慧赞口称绝,也一直为世人传为佳话。

同时,阿基米德也没有忘记浴盆中那奇妙无比的上托感,后来经过思考和实验,他得出了意义重大并为我们所熟知的浮力定律:一个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你能不惊叹吗?那溢出的水使如此折磨人的王冠问题迎刃而解;那上浮的力托举出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这正是顿悟火花的迸发,灵感女神的微

笑⋯⋯

于是,人们赞美着灵感,崇拜着灵感,追寻着灵感。那么,什么是灵感呢?

灵感,在古代就以它的奇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时的人认为,灵感就是在人与神的交往中,神依附在人身上,并赐给人以神灵之气。后来,又产生了“不可知论”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灵感恍惚莫测,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精神现象。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家给灵感作了如下定义: 灵感思维,也叫顿悟思维,是指思路突然接通,思维爆发火花的状态,也是思维最活跃,情绪最激奋的一种状态。灵感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复杂的思维现象,是发明的开端,发现的向导,创造的契机。

那么,灵感思维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呢?我们不妨从它的特点上加以分析。

  1. 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灵感来临时,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磁石般吸引着人,使人着迷,让人忘掉周围的一切,因而普希金发出“我忘了世界”的感叹!相传牛顿在集中精神思考问题时,竟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煮。爱迪生举行婚礼之后,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竟忘了花烛之夜。黑格尔有一次思考问题,在一个地方呆若木鸡,站了一个昼夜。法国物理学家安培有一次在巴黎大街上错把一辆停在街边的马车当成了黑板,在上面写起了数学公式。后来,马车转动了,他也跟着走,接着又跟在后面跑了起来,一心一意要完成他的推导。更耐人寻味的是,据说有一天,耳聋的贝多芬独自行走在维也纳近郊的一条小路中央。忽然,他若有所悟,便在路上跪下来记录刚刚构思好的乐曲。他写得是那样认真,以致一支长长的送葬队伍奏着哀乐走来,他仍一无所知。送葬者气愤极了,但当他们认出挡路的是贝多芬时,都异口同声地说:“等一下,让他写完!”就这样,一直等到贝多芬站起来。这种如痴如醉、不可思议的状态, 正是科学家、艺术家出神入化,灵感来潮,成果降临之时。

  1. 成果的突发性

这一特点即是说,对一个问题经过了长期艰苦紧张的智力劳动之后,当精神松弛的时候,如散步、谈天、看戏、睡觉甚至洗澡时,一旦受到某种刺激的触发,或由于某种联想,有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突然,思维的闪光出现了。正像苯环结构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曾经自述的那样: 1865 年的一天,我进入了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联系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面前轻蔑地旋转。他醒来之后,紧紧抓住这些“飞动”、“变化多姿”、“扭动”、“旋转”着的模糊的蛇的形象,经过研究提出了苯的第一个环状结构式。高斯说:有一条定理,他求证数年都没有解决,“终于在两天之前我成功了⋯⋯像闪电一样,谜一下子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这种突发性,普希金在《秋》中作了十分生动地描绘:

诗兴油然而生,

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

心灵颤动着,呼唤着,如在梦乡觅寻, 终于倾吐出来了,自由飞奔⋯⋯

思潮在脑海汹涌澎湃, 韵律迎面驰骋而来, 手去执笔,笔去就纸,

瞬息间——诗章迸涌自如。

这也正如我国古诗所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就像科学家、艺术家突然看到了“梨花开”、进入了“又一村”一样,他们的思维达到了一个特别富有成效的、近乎奇妙的境界。

  1. 情感的激奋性

灵感骤然降临之时,往往是认识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人往往在情感冲动时闪烁出灵感的火花。谁都知道,诗人只有在心潮汹涌、情感激荡时,才能驰骋他的想象,写出感人肺腑的诗篇。作家只有在为他所写的内容感动时,才能创造出有感染力的作品。科学家只有对他的事业倾注满腔的爱,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正像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创作没有激情是不行的,好的作品应当是从心里唱出来的。”郭沫若在谈到他写《地球, 我的母亲》时说:“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图书馆,在馆后的石子路上⋯⋯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索性倒在路上睡,真像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这些现在看起来觉得有点发狂,然而在当时郭沫若却委实感受着这一切。“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贫困,受尽了嘲笑和冷遇。他曾经爱过一个姑娘,却由于贫穷,无职业,被姑娘抛弃了,他内心那无比痛苦的感情,促使了名曲

《野玫瑰》和《流浪者》的诞生。灵感降临,人的情感亢奋,使人如入无人之境,甚至会失去理智。解开金王冠之谜时的阿基米德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再比如,英国化学家戴维在制取钾元素成功时,竟不顾烫伤的手、灼烧了的眼睛,在实验室里跳起舞来,碰坏了曲颈瓶还高声大叫:“嘿,妙极了!戴维!”他在作这个实验记录时,一连写坏了好几个笔头,写完后唱着歌冲出实验室,然后又跑回来补写了一行字:“出色的实验。”这些呆头呆脑、疯疯癫癫的事,正是这些大智大慧的学者灵感迸发的表现。

  1. 劳动的奖赏性

灵感好像是一种偶然得之的神奇玄乎的东西,其实,它不是神授,而是人们不断实践的结果。它是孜孜不倦的探索者的朋友,是赠给锲而不舍的思考者的礼物。所以,印度的狼孩没有灵感;刚生下来的娃娃没有灵感;人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没有灵感。就像黑格尔说过的:“最大的天才如果朝朝暮暮躺在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厚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 63 个孤零零的元素中找到了联系和变化的规律。人们称颂他的天才,羡慕他的灵感。有个记者问他是怎么在玩纸牌中一下子就发现了周期律的,他苦笑着说:“哪有这样的事,我研究这个问题花

了 20 多年。”周期律孕育了 20 多年,在玩纸牌的游戏中发现周期律只是一朝分娩。马克思是伟大的天才,他的《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他在书中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然而,他的天才思想也离不开他的勤奋。为了写《资本论》,马克思在图书馆里翻阅和摘录的资料达 1500 多种,他常年累月地坐在图书馆第一排第二号座位上,以至地板上磨出了两个明显的脚印。马克思在家里思考问题时,习惯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在地毯上踩出了一条清晰的小道,这条小道是他思考的记录,是勤奋的见证。正是他的勤奋,迎来了美妙的灵感。

关于灵感的获得,科学家、文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作了回答。华罗庚回答是:“劳动。”高尔基的回答是:“劳动加劳动”。爱迪生的回答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鲁迅则说:“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到写作上的。”

  1. 时间的短暂性

灵感是经过长期勤奋劳动后,突然呈现的,当它到来就像闪电一样飞驰而过。这个“一刹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像火花一样即刻熄灭。历史上的科学家、艺术家可以说都是十分珍惜灵感,并善于捕捉灵感的行家里手。

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正与主人在讨论问题,突然来了灵感。他立时掏出钢笔并在口袋里找纸,可没有找到,于是就在主人的新桌布上写下了一道公式。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了近 500 首乐曲,其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和《春之歌》等名曲,流传百年,声震全球。有一次,约翰·施特劳斯正身处一个优美的境地,灵感突然涌现,当时没有纸,他只好脱下衬衣,在衣袖上谱成一曲,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没能及时捕捉住灵感而遗憾终生的事例在科学史上也曾出现过。300 年前,大数学家费尔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灵感曾惠顾他关于这个定理的证明,但他当时没有记录,只在书边上写道:“我发现了这个定理的一个真正奇妙的证明,但书上空白地方太少,写不下。”结果,这个问题历经 300 年,仍然是数学家们绞尽脑汁难以解开的谜。真是正如苏轼所述:

作诗火速追之捕, 情景一失永难摹。

  1. 独创性

灵感思维以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富有创造性,这也正是灵感思维的魅力所在。

迪斯尼乐园是孩子们的智慧王国,其中,“米老鼠”更是蜚声全球。每当它那可爱的形象出现,孩子们喜了,大人们乐了,连老人们也笑了。可你知道“米老鼠”是怎样问世的吗?

米老鼠的创造者是华德·迪斯尼。他的生活曾是穷困潦倒、一贫如洗。他和妻子曾多次因付不起房租而被赶出公寓。有一次,这对无处可归的年青夫妇只好到公园去,坐在长椅上考虑前途。

“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呢?”焦虑万分的夫妇俩无言相对。

这时,从他们的行李里,忽然伸出了一个小脑袋,原来,那是华德·迪斯尼平常所钟爱的鼷鼠。想不到这只鼷鼠竟跑到他那绝无仅有的小行李里, 跟他一起搬出了公寓。这真使他有些感动了。

瞧,那滑稽的面孔,迷人的眼睛⋯⋯夫妇俩看见这似乎想替人解忧的鼷鼠的面孔,一时竟忘记了现实的烦恼。

太阳开始落山了,晚霞慢慢笼罩了大地。迪斯尼忽然惊喜地叫嚷道:“对啦!世界上像我们这样穷困潦倒的人一定很多。让这些可怜的人们,也来看看这鼷鼠的面孔吧!把它的面孔绘成漫画,来抚慰那些哀伤和烦恼的心灵吧! 对啦!对啦!就是它,就是它,就是它的面孔!”

就这样,脍炙人口的“米老鼠”便诞生了,它走出了美国,跨出了美洲, 踏遍了整个世界。这灵感之果——米老鼠,已不是原来的鼷鼠,而是一种独特的创造物。

以上我们谈及的都是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的灵感的故事,可能你会说“灵感是他们的专利”或“等我将来⋯⋯”实际上,灵感也大量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灵感就在你身边。

比如,有个小学教师在讲“小白兔拔萝卜”这篇课文时,发现许多小朋友都把“拔”字的一点丢掉了。她灵机一动,问:“小白兔拔萝卜累不累?” “累!”小朋友回答。老师又问:“累了要流汗是不是?”“是!”“这拔字的一点就是小白兔的汗珠,有的小朋友替小白兔擦去了汗珠,却写了个错字。”听到这话,小朋友们会心地欢笑起来了。在这笑中,这生动的一点, 生动的一幕就永远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你能说这不是灵感的火花在迸发吗?

少年朋友们,灵感并不神秘,并非高不可攀,勤奋追求的人们,都可采撷到这奇花异葩。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这奇妙之花开得更绚丽多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