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激战中的“退却”号——思维影响因素 ABC

走出樊篱,便见田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877 年至 1878 年俄国和土耳其发生了战争。有一次,双方又开始了激烈的交战,处于进攻一方的土耳其军队向俄军发起了勇猛的冲击,锐不可挡, 俄军处境十分不妙。眼看土耳其军队已兵临俄军阵地前沿战壕了,就在这危急而又逼人的时刻,有一位非常熟悉土耳其军队号谱的俄国号兵,一眼瞥见了自己身边的军号,他真可谓急中生智,拿起军号就吹起了土耳其军队的“退却”号音,只见嘹亮的号声就像紧急制动一样刹住了土耳其军队冲击的脚步, 随后,土军潮水般地退了下去。俄军乘机巩固阵地,当土军醒悟过来,无奈为时已晚。这“退却”的军号真是俄军的“救星”,土军的“克星”,使得俄军在危急时刻克敌制胜。

为什么一支军号竟成为俄军的“大恩人”呢?其实,这位俄军号兵利用的就是人思维现象中的功能固着现象。长期的军人生涯,使土耳其士兵对“退却”号是使自己退却这一用途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所以当听到这种号声时, 土耳其士兵就难以想到其他情况。我们在此把这种影响思维的因素称为“功能固着”。

所谓功能固着就是指当一个物体以其惯用的功能被使用时,人们往往难以重新估计它的另外的用途。功能固着的作用使得人在解决问题时,就像带着紧箍咒一样,难以开拓思路。因而,冲破“功能固着”的束缚,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其实,一个物体由于它本身有着颜色、形状、重量、质地等许多特征, 就会有几种甚至相当多的功用。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仅看到它一般被使用的功能,司空见惯,而对它是否还有其他功用却不假思索。如果你脱离开物体的固有功能,你就会发现它同时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

比如,一支铅笔,你一看到它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写字,即铅笔是书写工具。因为铅笔可以写字的功能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是被强调,无形之中,使人对它的全部认识都集中在这一重要功用上,我们的思维便受到制约,“书写工具”就是铅笔的固有功用。实际上,铅笔还有许多功能,如:可以点燃做燃料,能用来敲击东西,能在纸上戳洞,可做拨物的工具,可代替直尺划线等等,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功能都被我们忽视了。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影响,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面这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设置了 A 和 B 两间屋子。每间屋子里的情景大致是一样的,要求被试者在屋子里解决的问题也都是相同的:在屋子的一侧地板上立着一个大木钉,其旁边放着一个圆环,被试者要做的是将圆环套在木钉上。但是,在屋子的中央画有一条线,线的另一侧有两根木棍,A 屋子这一侧的墙上挂着一根绳子,B 屋子的墙上用绳子挂着一本新挂历。实验中要求被试者解决问题时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越过中央的标志线。

实验开始了,被试者分别走进这两间屋子去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那么, 既然身体不能越过标志线,被试者就必须利用身旁的棍子将圆环挑起套在木钉上。但是,地上备用的两根木棍哪根都不够长,除非把它们连接起来。可

是用什么来接呢?当然可以用绳子,但被试者不允许事先带来绳子。这时, 就发现 A、B 两间屋子里的被试者表现有所不同。走进 A 屋子的人,很快意识到墙上绳子的意义,并用它解决了问题。而 B 屋子里的人,有一半解下墙上的挂历用上了绳子,一半则根本没能解决问题。实验结果之所以不同,就是“功能固着”作用的缘故。A 屋子的绳子没派任何用场,似乎是预先备好了的,很容易使人想到它捆绑东西的功用。可是,B 屋子里的绳子吊着一本新挂历,这就极大地强调了它的吊东西的功用,从而使人难以想到它还有捆绑东西的功用而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鉴于“功能固着”的负作用,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从它的基本性质入手去尽可能多地把握它的功用。这样,就不致于常常陷入固有功能的圈套。另外,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分布对思维也有极大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

解释,我们先看下面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 2cm。

求:这个圆外接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当然,这是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不过你如果是刚刚开始学平面几何, 那多少还是要花一点时间的,甚至有的觉得不易解。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要看到圆的半径与外接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如果圆的半径如图 1 所示,那

就会认为面积比较难求。但是,如果圆的半径如图 2 所示,尽管同样是这个题,唯一不同的是把圆的半径在空间的位置重新安排了一下,那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这时,你就会觉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容易多了。因为图中半径所处的位置直接就把它与正方形的边长联系起来了,从而可以去直接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由此可见,问题内容的表现形式会影响我们解决问题时的思维。

还有多余刺激的干扰对思维的影响。我们还是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 主试向被试的学生们说:“有一个人,向邻居借了 1000 元钱,他用 600

元买了一匹白马,回来后还给邻居 400 元。后来,那马又被以 700 元卖了出

去。然后他又向邻居借了 1000 元,用其中的 800 元又买了一匹黑马,剩下的

200 元还给了邻居。后来又因缺钱,就把马以 900 元卖了出去,买马人给他

两个 500 元,可他没带钱,只好回去借邻居 100 元还给买马人。试问,在这一系列的买马卖马的交易中,这个人赚了多少钱?”

学生听完后,议论纷纷,有的说赚了 100 元,有的说赚了 200 元,有的

说赚了 300 元,还有的说根本就没赚钱,正在大家争执不下时,主试说,你

们还看看这道题:“有一个人用 600 元买了一匹白马,又以 700 元卖了出去;

用 800 元买了一匹黑马,又以 900 元卖了出去,试问在这一桩马的交易中, 他赚了多少钱?”当主试话音刚落,被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人赚了200 元。”好快的速度!可这正是前一个问题的简化,只不过把第一种说法中的那些不必要的干扰丢掉了。

下面是另一个与此类似的实验。让小学生做这样三道题:

①10.50+12.35+6.89=?

②10.50 元+12.35 元+6.89 元=?元

③10.50 克朗+12.35 克朗+6.89 克朗=?克朗

实验结果发现:①题做完得最快,其次是②题,最后是③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这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②题中的人民币单位元与③题

中的瑞典货币单位克朗都是多余刺激,多余刺激越多,越陌生,干扰就越大。也就是说多余刺激的干扰是影响解决问题思维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此外,原型启发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很重要的客观因素,我们将在下一章专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