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钟摆将告诉你⋯⋯——创造性思维的故事

发现一些真理的火花,比举着别人点燃的真理火炬更可贵。

时间,是历史的脚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曾用沙漏、水漏、日晷记录时间。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效率的社会,时间精确到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计算,甚至千分、万分之一秒来计算时间,各式各样的电子钟、石英钟、宇宙钟层出不穷。然而,当钟表为你服务时,你可知道发生在意大利比萨教堂的一个故事吗?

那是 1582 年的一天,在比萨教堂内,一群群善男信女正在顶礼膜拜,但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却在走廊里,聚精会神地盯着挂在教堂中央的大吊灯。只见这盏灯在不停地摇摆,可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呀!有什么让他如此着迷的呢?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大学生!那么这个让人感到奇怪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原来,他注意到:吊灯一来一回摆动所需要的时间似乎是一样的。于是,他就用自己的脉搏跳动来计时,结果发现不论吊灯摆动的幅度多大,每一摆动都需用同样长的时间。这一规律引起了这位大学生的深深思考,一个想法随即就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这个规律有何用途呢?此后,他用摆来测量时间和运动,做了大量的实验,并发明了一种“脉搏计”,用来测量病人脉搏跳动的情况。在他晚年的时候,还在苦心设计单摆的时钟。这个人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伽利略去世后不久,科学家们根据他的理论制造了带钟摆的时钟。伽利略走了,“钟摆理论”留下了,钟摆将永远向人们讲述着关于伽利略的创造性思维的故事。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也就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法或者某种新事物,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新的前所未知的问题,用现有方法和知识难以解决,这时便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威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慧高度发展的表现。

与创造性思维相反的是再造性思维,就是用过去已有的经验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比如,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每天按照既定的图纸和工艺去装配同一种机器,这是再造性思维。而下面的故事则是创造性思维了。一天,美国某公司老板让一个青年工人装配一部机器,这个工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机器,当时也没有装配图。于是,老板只好去找图纸,可等图纸找来,机器已经装好了。老板大为惊奇,问道:“你找到图纸了?”那位工人回答说:“没有。就是有了图纸,对我也没有什么用场,因为我根本就不识字。”“那你是怎么把机器装起来的呢?”老板很是诧异。“我自己琢磨着装的,因为既然我不识字,便更要学会用脑子去想。”这个工人没见图纸就装起了这台自己从未见过的机器,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那么,伽利略发现了“钟摆规律”并用以研制新物品就是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了。

正因人能进行创造性思维,人类才成为高高雄踞于地球上一切生物之上的主人。可以说,创造性思维瞄向哪里,科学的王国就在哪里崛起。当它朝向太空,人类的足迹便印入了遥远的星球;当它潜入到海底,海底世界那神秘的面纱便被人们撩开。那么,创造性思维是如何进行的呢?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经过这样四个阶段:

  1. 准备期

从事创造活动,必须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期。在这一时期内,创造者在创造之前,首先要对前人在同类问题上所积累的经验有所了解;对前人在该问题上已解决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未解决,作深入地分析以使自己站在新的起点从事创造工作。实际上,这就是积累必要的事实和资料,储存相应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准备期对于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灵感从不拜访那些无准备的头脑。”

说到积累资料,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物候学家竺可桢先生就是一个善于积累资料的有心人。他曾发表过一篇轰动全球气象学界的论文《中国近5000 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你知道这篇论文是竺可桢多少心血的结晶啊!

如果把我国 5000 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比作一部庞大的交响乐,它的乐句就分散在成千上万的古代书籍中,古书中虽然没有专门的气象和物候记录, 却有很多文章零星地提到了当时变化的情况。可要从历代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古书中寻找只言片语的物候资料,再加以系统地整理,真是比大海捞针还难。可是,竺可桢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把所有能找到的史书、地方志、游记、见闻、诗词、笔记、奏章,以及古农书、古医书,甚至古代小说都找来仔细翻阅。一页一页地读,一行一行地找,一条一条地记。几十年来,他自己也不知翻阅了多少本书。时经 50 年的艰苦努力,竺可桢终于在 1973 年

发表了这篇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论文,可这时,他已是 83 岁高龄的老人了,真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谁能不为他的持之以恒而赞叹呢!

  1. 潜伏期

也有人称之为孵化期、育化期或酝酿期。这实质上是一个融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解决的问题于一起的“消化期”。因为创造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 都是前人未曾解决的,通常也是难以用传统的办法和已有经验去解决的,这就必须经过创造者的长期思考。这就像母鸡在孵蛋一样,从外表上看,鸡伏着不动,其实在它所孵的蛋内却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即雏鸡正在形成。

这个时期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漫长的,有时甚至延续好多年。如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门捷列夫经过了 30 年的思考后才提出来的。新观念一旦酝酿成熟,就会脱颖而出,使创造性活动进入下一个阶段。

  1. 豁朗期

也叫做顿悟期,经过潜伏期的酝酿之后,由于创造者对问题经过了周密的、甚至长时间的思考,创造性的新观念可能突然出现,使思考者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一“豁朗”、“顿悟”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灵感。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从鸡蛋启示中获得灵感而解决兽医史上一种“绝症”的例子。

结症,是骡马常得的一种病。如果饲料铡得太长、潮湿,牲畜就嚼不烂, 在肠子里就很容易结成一个硬疙瘩——“粪结”,这就是结症。牲畜得了这种病,灌药冲不动,扎针捅不开。肠子慢慢就不能蠕动,失去功能,坏死和

腐烂,最后牲畜就可怜地死亡。结症一直被人们称为骡马等牲畜的“绝症。一天,兽医李留栓下班回到家里,妻子看到他眉头紧皱,沉闷不语,就

知道他肯定遇到了难题。仔细一问,才知是因为近来经他看过的牲口,死于“结症”的已经有 100 多头了。而每死一头,都在他心头增加一份压力。于是,妻子一边安慰他,一边做饭。

“叭,叭”两声,两个鸡蛋打在了锅里。听到这两声清脆的磕击声,李留栓心里不觉一震。他突然想到:用手握一个鸡蛋,用很大的劲,也捏不破, 轻轻一击,反倒容易破碎了。要治疗结症,关键在于把塞在肠子里的粪结弄碎,这样就可排除掉粪结,如果像打鸡蛋那样,把粪结击碎,不就能把肠子里的障碍疏通开、消除掉了吗?

想到这里,他立即骑上车就去找病马。经过多次实验,最后,他终于通过手在腹腔外面的有力捶击,把粪结击碎了,垂危的病马安然脱险。

就这样,治疗结症的好办法——“捶击述”诞生了。“捶击术”从此被载入了兽医史手册。“两个鸡蛋”碰碎了牲畜肠内的粪结,也击开了“结症” 这个多年的不解之结。

  1. 验证期

思考豁然贯通后,创造者还要把头脑里形成的新观念——灵感之果加以验证。下面请读一个关于蜘蛛与网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科学家是怎样验证他的设想的。

蜘蛛是一种不太为人喜欢的小动物,但法布尔却是蜘蛛的“知音”,蜘蛛是法布尔的“宠物”。这位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能够告诉你许多鲜为人知的关于蜘蛛的故事,这里讲述的便是其中的一个。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对蜘蛛结网进行细心观察,随即就对那精致的蛛网着了迷,一眨眼却不见了刚才还忙于结网的蜘蛛。“咦,这个小东西哪里去了?”法布尔自问道,朝墙角一打量,发现蜘蛛已在那里优哉悠哉地休息了。好一个劳逸结合的蜘蛛啊!他暗想。恰在这时,一只昆虫落在了珠网上,没想到蜘蛛是那样快地爬过去,把这个正在挣扎的昆虫缠住了。

这一现象使法布尔很纳闷,心想:在一旁休息的蜘蛛是怎样知道有昆虫落网的呢?

法布尔开始深入地思考。他想:从蛛网的中心通过蜘蛛休息的地方有一根长蛛丝,莫非这蛛丝就是向蜘蛛传递情报的通道?

为了验证他的猜测,法布尔做了下面的实验。

法布尔首先捉了一只活的蝗虫,放在蛛网上。蝗虫刚被网粘住,就拚命挣扎起来,蛛网也跟着震动起来。这时法布尔看到,角落里休息着的蜘蛛果然顺着这根通向中心的蛛丝急忙爬了过来。它刚到蝗虫的身旁,就用丝把它缠住,然后拖着蝗虫顺着来路又回到了刚才休息的地方,“慢条斯理”地“美餐”起来。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法布尔又用剪刀把这根从中心伸出来的蛛丝剪断,并把一只蝗虫放在蛛网上。这时,呈现给法布尔的景象是:不管蝗虫怎样挣扎,蛛网如何震动,角落里的蜘蛛却坦然地沉浸在对美餐的等待和感觉中。

这两个设计简单却很巧妙的实验,使法布尔完成了他的新发现的检验。

少年朋友们,听了上面这些故事,难道你不想去尝试那创造的快乐,体验那“辉煌的时刻”吗?只要发挥出思维的创造性,我相信,创造者是你、是我、也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