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题名历载文化底蕴
大雁塔不同于一般的佛塔,它坐落在当时的大唐都城长安,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从建成那天起,就与我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从最初的褚遂良亲笔作书,到千古留名的雁塔题名,再到后来的杜甫等五位大诗人相约大雁塔吟诗,千百年来,大雁塔的文化已经成为大雁塔的一部分。
大雁塔在我国古代最令读书人向往的就是雁塔题名。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它是指在长安考试中的状元、进士齐集到大雁塔题名,以及武举在小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
雁塔题名在我国科举史上历代都非常有名,是学子们考取功名以后,进行欢庆和纪念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重要的传统内容之一。
在唐代,科举制度日趋发展和完善。每年新科进士云集长安曲江进行宴庆,官方便在曲江池西侧杏园设宴欢庆,故称杏园宴。唐中宗时期,杏园宴罢,这些进士又齐集慈恩寺塔下进行题名活动,故称雁塔题名。
雁塔题名究竟始于唐中期何时何人,却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但是,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却一直沿袭到清代末年。
按照唐代的典故,以科举入仕为首要的途径,科举的科目中又以进士科最难,也最荣耀。
当时,从地方到京城,成千上万学子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进士及第者的名额最多也不过30人。这些费尽千辛万苦考取功名的学子,都把“雁塔题名”看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仅在唐代的8000余名及第进士中,就约有五六千名及第者题名于雁塔。
当年,大诗人白居易一举及第,他高兴地唱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实,白居易这时已经27岁了,可见进士及第之难。
最初,读书人进士及第后题名在塔壁上,是用墨书写的。以后如果再有将相加身,就要用朱砂来书写了。题名之后,如果再被授官升迁或有人再来雁塔,就在旧题名处添一个“前”字,这叫“曾题名处添前字”。这种当时随意性的题名主要是炫耀于当世。
在大雁塔建成后,登塔抒情、赋诗作画的文化活动在历朝历代都一直持续着。千百年以来,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怀的诗人就多达几百人,留下近千首的作品。
大雁塔诗会文化活动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篇章,首先是因为皇上和朝廷官员的直接参与和推动,其二是金榜题名的状元、进士雁塔题名时频频聚会赋诗。
唐中宗时,每年中秋或九月九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道场,登高赏秋,和随行官员们一起赋诗抒怀。在这些有利因素的推动下,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五人诗会。
752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和薛据等,到长安城南的慈恩寺游览。五位诗人兴致大发,每人赋诗一首。由于各人生活经历不同,诗的内容和意境也有很大差别。
杜甫在诗中写道:
高标跨苍穹,
烈风无休时。
自非旷士怀,
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
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
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
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
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
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
焉能辩皇州?
回首叫虞舜,
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
日晏昆仑山。
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杜甫的这首诗,不仅描写了塔的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诗人已预感到社会的动荡不安,他怀念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婉转地批评了唐玄宗耽于享乐、不理朝政的荒淫生活。因此,这首诗内容的深刻和艺术意境,都是高适和储光羲的诗所比不上的。
大雁塔的佳作千年不衰,在大唐及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来到大雁塔,留下佳作。
深受武则天赏识的上官婉儿,就曾经写下《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一诗。
而描写大雁塔最有名的当数唐代宗大历六年进士章八元。章八元在《题慈恩寺塔》中这样写道:
十层突兀在虚空,
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
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
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
满城春树雨蒙蒙。
大雁塔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诗词楹联荟萃之地。
沿着大塔座拾阶而上,就是南门洞券。洞券两旁有楹联“宝舟登彼岸,妙道辟法门”。类似的楹联,在其他三个门洞都能够见到。
在大雁塔塔内一层的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其一摘自唐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集句而成;其二摘自唐高宗李治《大慈恩寺碑》集句而成。它们互相对应,可视为一联。三、四句都是玄奘所作。
唐代以后,古都西安已经不再是都城,这对雁塔题名等文化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因此,在古都长安的雁塔题名活动虽延续1000多年,而进士题名仅仅延续到唐末。
后来,在长安仅仅是陕西和甘肃的乡试举人仿效唐代进士雅举,在雁塔题名。以后历代及第进士,也仍在各朝的首都京城进行进士题名,这些是长安雁塔题名文化活动的效仿和延续。
到了宋代,进士吕大防曾在《礼慈恩寺题诗》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
玄奘译经垂千秋,
慈恩古刹闻九州。
雁塔巍然立大地,
曲江陂头流饮酒。
明清时期,雁塔题名已经约定俗成,文举在大雁塔,武举在小雁塔,场面庞大,历时多年。因为备受关注和重视,大雁塔题名刻石保存下来的碑文有很多,有的以史料价值见长,有的则以书法杰作为人称道。
1540年,陕西乡试题名碑文就是“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由此可见,古人对雁塔题名的看重。
[旁注]
状元:也称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文科中的第一名是文状元,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进士: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设置进士科目。
科举: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607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停止,经历了1300多年。
朱砂:古时称丹,自东汉人们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炼丹术以来,我国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作颜料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5年多,710年猝死,终年55岁,葬于陕西定陵。
道场:梵文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大唐西域记》卷八称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为道场。后来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薛据:盛唐著名诗人。薛家当时是名门望族,《旧唐书·薛播传》中记载薛播、薛据兄弟七人于开元、天宝间并举进士,连中科名。薛据排行第三,所以当时称他为薛三。
贞观之治:我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代的第一个治世,也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考试通常在农历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九州:是我国别称之一。我国古代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域,称为“九州”。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极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又称上官昭容,唐代女官、女诗人。14岁时因聪慧善文被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的美誉。
吕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今陕西蓝田人,北宋政治人物。1049年举进士第,1084年封汲郡公,又插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范纯仁同心辅政。著有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
[阅读链接]
大雁塔还有一个流传千古的五人诗会的故事。752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和薛据等人登临大雁塔眺望长安。五人诗兴大发,每人赋诗一首。
当时,岑参38岁,是五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他曾多次随唐军驻守西域,使得他的诗笔雄浑豪放。诗人储光羲写了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适写下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屠》,杜甫写了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可惜的是,这五首诗只有四首保存下来,薛据的诗不知何故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