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苑奇葩——四大寺塔

苏州报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报恩寺内,俗称北寺塔,最初三国时期孙权建立“通玄寺”,后来北周钱镠将其改名为报恩寺,具有“吴中第一古刹”之称。

辽阳白塔是我国76座古塔之一,坐落于辽东半岛的辽阳市,建于1161至1189年间,距今近900年的历史。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也是全国六大高塔之一。

妙应寺白塔位于古都北京的妙应寺内。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故俗称“白塔寺”,妙应寺塔是我国独一无二的覆钵式塔建筑。

金刚宝座塔位于古都北京的真觉寺内,建于1473年,清c2因避雍正帝胤禛的讳,改名大正觉寺。因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

吴中第一古刹报恩寺塔

苏州报恩寺塔位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报恩寺内,俗称“北寺塔”,是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曾经是苏州最高的建筑物。有“吴中第一古刹”的称号。

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为了报答母亲吴太夫人的养育之恩,建立了“通玄寺”。532年,建成11层塔,北宋时被焚。

734年,通玄寺易名“开元寺”。后来,吴越王钱镠另建开元寺于盘门瑞光塔旁。到了北周时期,钱镠把支硎山报恩寺的匾额移到原开元寺,从此定名为“报恩寺”。

在1078年至1085年间,报恩寺塔重建为9层,1130年,在宋金战役中再次被损毁。1153年,报恩寺被改建成八面九层塔,砖身木檐,高76米,底层飞檐四出,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

塔身的木构部分是清朝末年重新修建的,已不全是原貌。报恩寺塔曾被刻入1229年的《平江图》碑中。

报恩寺朝向南,报恩寺塔建在大殿以北的中轴线上,八角九层,砖身是木檐混合结构。砖构双层套筒塔身,在内、外塔壁之间为回廊,内壁之中为方形塔心室,经由两或四条过道通向回廊,梯级设在回廊中。

回廊地面为木楼板上铺砖,楼板由下层内、外壁伸出的叠涩砖支承。回廊、塔心室和过道均以砖砌出仿木结构的壁柱、斗拱或藻井。

塔外各层塔身以砖柱分为三间,当心间设门,塔身以下为木结构平座回廊,绕以栏杆,栏杆柱升起承托塔身上的木檐,柱分每面为三间。底层之檐在重修时被接长成为副阶。

全塔连同铁制塔刹共高约76米,其中塔刹占全高约1/5,底层副阶柱处平面直径约30米,外壁处直径17米。尺度巨大,但比例并不壮硕,翘起甚高的屋角、瘦长的塔刹,使全塔在宏伟中又蕴含着潇洒飘逸的风姿。

报恩寺塔是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每层挑出平座、腰檐,底层对边约18米,副阶周匝,基台对边约34米,重檐覆宇,朱栏萦绕,金盘耸立,峻拨雄奇在吴中各塔中堪称第一。登上塔顶远眺,苏州全景尽收眼底。

报恩寺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内壁和塔心室组成。每层各面外壁以砖砌八角形柱分为三间,于当心间辟门。外壁、八角形回廊两壁及塔心方室壁上,均有砖制柱、额、斗拱隐出,自栌斗挑出木制华拱与昂。

回廊转角处施木构横枋和月梁联结两壁,再以叠涩砖相对挑出,中央铺楼板,墁地砖。廊内置木制梯级。第九层回廊顶纯用叠涩砖挑至中点会合。第八九层塔心方室中央立刹杆,上端穿出塔顶支承刹轮,下端以东西向大柁承托。

塔基分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均为八角形石雕须弥座式。基台高一米多,下枋满雕卷云纹。台外散水海墁较现地面低约一米,基座高一米多,边沿距底层塔壁约一米,束腰处每面雕金甲护法力士坐像三尊,转角处雕卷草、如意纹饰。

据考证,塔的外壁与塔心砖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座、基台,基本上为宋代遗构,木构部分则以后代重修居多。各层塔门过道上和塔心方室上的砖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构装饰,结构复杂,手法华丽,第三层塔心门过道上的藻井尤为精致。

塔内砖砌梁额、斗拱、斗八藻井,顶层塔心刹杆,内檐五铺作双抄或单抄上昂斗拱,柱头铺作用圆栌斗,补间用讹角斗,内转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须弥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报恩寺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各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有平座栏杆,底层有副阶,也就是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这些都与山西释迦塔也就是应县木塔构造相仿。

但副阶屋檐与第一层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没有重檐。与释迦塔不同。砖砌塔身每面分三间,正中一间设门。木结构部分曾经清光绪年间重修,檐角高耸,又在平座上加了许多擎檐柱,已部分改变了原样。

副阶柱间连接有墙,平面直径30米,与释迦塔相近;塔全高达76米,比释迦塔高出将近9米。全塔虽尺度巨大,但层数比释迦塔多出4层,比例也比释迦塔高细,加上檐角高举,在宏伟中也蕴含着秀逸的风韵,仍体现了江南建筑艺术风格。

报恩寺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

塔东是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室内有数十幅画工精细、色彩调和、风格独特的彩绘。

观音殿南建有一长廊,陈列着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32米,高昂2米。

塔后有罕见的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内容是元朝时期,割据江南的昊王张士诚由反元降元,宴请元使伯颜的场面,碑亭以北,是以平远山水为意境的古典山水寺园,池面宽阔,山石空灵,俯视水中巍峨塔影,别有一番情趣。

塔北有古铜佛殿,藏经阁。古铜佛殿曾供铜铸三世佛,单檐硬山造,观音兜山墙,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五间为殿,左右最后一间为楼,梁架、脊饰具有徽州建筑风格。

藏经阁为重檐歇山楼阁式,楼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原额梵香堂。塔东北有园,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名为梅圃。塔南临街是四石柱三间五楼木牌坊。

[旁注]

北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历经五帝,共24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长子宇文觉于次年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史称北周。

平江图:1229年由南宋绍定二年李寿明刻绘,是宋代平江,今苏州城的城市地图,长274厘米,横142厘米。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

藻井:我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月梁:木构梁架,是我国古建筑发展的主流,梁架最主要的作用是承重。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

讹角斗: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禅宗样”古法,如果把大斗凹角刻作凹人的海棠瓣,宋法称为讹角斗。有的在大斗下加垫板,古称“照板”。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是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北魏云冈石窟。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我国中西部的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因其全部为木构,通称为应县木塔。塔总高67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大将。1253年,跟随旭烈兀西征。1265年,深得忽必烈赏识,留作侍臣,历任中书左丞相、中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伐宋军最高统帅等。

牌坊:又名牌楼,是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用作山门或标明地名。

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吴越国创建者。在位期间,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极得地方农业经济。钱镠钟情发妻,留下陌上花爱情典故。

徽州 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我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的说法。

[阅读链接]

传说,孙权对母亲很孝顺,为了建造报恩寺塔,特地请来了诸葛亮帮忙设计。诸葛亮心向刘备,无心为孙权效劳,却又人情难却,便想借机刁难孙权。

诸葛亮建议宝塔要造九层,要精选上好的青铜,浇成一只葫芦,放在塔顶上镇牢塔身,名为塔刹。孙权请了技艺高超的工匠欧春督办此事。欧春虽已有70多岁高龄,但凭他高强的本领,指挥工匠们很快就把青铜葫芦浇铸出来。诸葛亮得知此事,从这件事判断东吴有许多能人,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