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雷峰塔重现往日辉煌
杭州西湖边雷峰塔的倒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有朝一日能重建这座古塔。
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其原址上组织重建了一座新塔。新建的雷峰塔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
新雷峰塔的建设在我国风景保护和建设史册上留下了四项“天下第一”:塔类建筑采用钢材框架作为建筑支撑、承重主体;塔类建筑中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塔类建筑内部活动空间最宽敞;塔类建筑内部文化陈设最丰富。
雷峰塔塔基的主体是八角形生土台基,每边有方形柱础四个,外缘包砖砌石,对径近43米。东侧的塔基基座是双重石砌须弥座,石面上雕刻着象征佛教“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和摩羯等图案。西侧地势较高,塔基基座为单层。
雷峰塔塔身对径25米,遗址残存底层3至5米的高度,是套筒式回廊结构,由外套筒、回廊、内套筒、塔心室等四部分组成。内、外套筒用塔砖实砌而成,砖与砖之间用黄泥粘接。
外套筒每边正中开一门,南门是攀登楼梯的通道,北门道两侧的回廊内设有台阶。回廊的每个转角都设有一个圆形柱洞。内套筒开有四门,塔心室居中。
南宋及后代重建的僧房、道路等遗迹分布在塔基的南北两侧。北组建筑残留一排三个柱础及砖砌地面,可能是塔基外围的回廊;南组建筑残留一排两个柱础及部分砖砌地面,可能为三开间的僧房。雷峰塔西南侧有一条砖砌的道路,残长12米、宽17米,用条砖铺砌而成。
和大多数古塔都设有地宫一样,雷峰塔在建立之始也在塔底建有神秘的地宫。
经过我国人民政府对雷峰塔的保护性开掘,在雷峰塔塔底层的回廊、门道内出土了1100多件残石经,共有六七万字。这些石经以唐代僧人兼佛经翻译家实叉难陀新译的八十品《华严经》为主,少量是由姚秦鸩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文字均用楷书镌刻。同时,还出土了吴越国王钱俶作的《华严经跋》残碑,这块残碑可与《咸淳临安志》等文献记载的碑文相互印证。
在塔底西侧的副阶上,有一方记录南宋庆元年间重修雷峰塔的残石碑。雷峰塔的地宫位于塔基中央的塔心室下方,造塔之初就被掩埋在生土塔基中。雷峰塔地宫的洞口就位于塔心部位,洞口四周都是高达数米的塔身残体。
雷峰塔的地宫呈竖穴式,距底层砖砌地面2米深。雷峰塔的地宫是方形、单室。地宫的四壁及底面都是砖砌而成,外表用石灰粉刷。密封程度良好,曾经遭到人为的破坏。
在雷峰塔的地官内共出土70多件编号器物。铁函位于正中,它的下面、与砖壁的空隙间堆放了大量的铜钱和多种质料的佛教器物、供养器。紧贴西北壁放置一尊高60多厘米鎏金铜坐佛,莲花座下以腾龙作为支撑柱,造型极为罕见。
其余三面墙壁粘贴鎏金小铜佛、毗沙门天王像。其他出土文物还有铜镜、漆镯、银臂钏、银腰带、贴金木座以及玉、玛瑙、琉璃、水晶等小件饰物,这些是象征七宝的供养品。
在雷峰塔的地官内还存有许多经卷、丝织品等有机质文物,由于早年遭水浸泡,保存状况并不好。据统计,地宫内的铜钱有3000多枚近30个品种,以“开元通宝”居多,有鎏金的,有囊银的,还有一枚玉制“开元通宝”。铁函内放置鎏金镂空银垫、银盒、纯银阿育王塔、银腰带等金银器。
纯银阿育王塔由塔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等组成,方形塔身四面镂刻佛本生故事,内有盛装“佛螺髻发”的金棺,四角的山花蕉叶上饰佛传故事,其造型与五代、两宋时期吴越国境内常见的金涂塔相似,代表了吴越国金银器制作的最高工艺成就。
据文献及出土残碑考证,雷峰塔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而建,是吴越国后期典型的佛塔形制。用于地宫墙体的塔砖上有“未上二”等铭刻,表明营造地官的上限为辛未年,即971年;而直接覆压地宫的最底层塔身中模印“辛未”、“壬申”等干支纪年文字的塔砖相互叠压现象,说明雷峰塔开工建设的时间应在972年或者稍后,雷峰塔地官的营建年代不会晚于972年。
雷峰新塔建在原来的遗址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来建造的。
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米,由起到保护罩的作用的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约49米,塔刹高约18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约为10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固有风格。
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用于装饰的塔刹高约16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在远处遥望,金碧辉煌。
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外饰汉白玉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
金山寺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70多年的“雷峰夕照”再次重现。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游人登上雷峰新塔,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眼底。
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放眼四下眺望,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茏的湖心三岛等一览无余。
而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座塔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与美丽。
打开一道沉沉的古式门,可以走进新塔底层,这里,就是古塔遗址。而在台基二层,可以看到遗址的模样。整个遗址区被玻璃包围着,以防氧化和人为破坏。
雷峰新塔是一座体现现代工艺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两座透明的电梯,周围是不锈钢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栏杆、装饰瓦、脊、柱等都采用铜制。
值得一提是铜瓦,虽为铜制,却呈青铜色,与陶瓦看起来极为相似。而且,这些铜瓦,还通过螺丝相互吃紧,不会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样易脱落。
发掘雷峰塔地宫以后,有关部门又采取雷峰塔遗址保护设施,对遗址保护设施的内在功能和外观形象加以延伸、拓展,雷峰塔原有的形制、体量和风貌再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旁注]
须弥山:又译为蘇迷嚧、蘇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后来被佛教采用。传说须弥山山顶就是帝释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
摩羯:又称摩伽罗,本是印度神话中水神的坐骑,其头部像羚羊,身体和尾部像鱼。大约最早出现在东晋,随佛经传入我国,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已经出现摩羯形象。
实叉难陀:唐代人,以通大小乘学和外论著名,又作施乞叉难陀,译为学喜、喜学,是唐代的译经三藏经。他圆寂后,后人在长安建起七层浮屠作为纪念,号称华严三藏塔。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我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6个译本。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0多字。
毗沙门天王: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所共同推崇的财神护法毗沙门,其名毗沙门为梵语,意为多闻,表示其福德之名,闻于四方。
塔刹:是指佛塔顶部的装饰,位于塔的最高处,是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申义为“佛国”。凡塔都有塔刹。
金涂塔:塔刹高约12厘米,通高约23厘米。塔基四周刻有五尊小身佛像,塔身四周刻有佛本生故事,七重相轮,顶上是火焰宝珠状。凡是万佛塔出土的金涂塔,形制都是一样的。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的重要经典。
[阅读链接]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各宗派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华严经》汉译本有三种:
一是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也称“旧译《华严》”。
二是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也称“新译《华严》”。
三是唐贞元中般若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