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塔谜题的初步破解
人们对虎丘塔千载如故,对虎丘塔旁的虎丘剑池的探索更是一如既往。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专家学者先后到虎丘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研究。最终,专家学者们推翻了宋代朱长文、王禹偁等人的结论,得出虎丘剑池不是天然形成而是由人工修建的。
虎丘原是吴王阖闾和他儿子夫差的王宫。阖闾生前认真研究了古代皇家建造陵墓的规律,细致地勘测了剑池一带的地理条件。他了解到古代皇家建造陵墓,第一要规模宏大,第二要精巧和隐蔽。
剑池地势险要,依山近水,终年流水不断,很合乎古代营造王陵的规矩,因此吴王阖闾就决定在这里建造自己的陵墓。
吴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为了防止在自己死后有人来盗尸和挖宝,在生前就用心选择营造陵墓的场所。后来,阖闾驾崩了,他的儿子夫差,就遵从他的遗嘱,按照古代营造王陵的规矩办理,经过精心施工,把阖闾的遗体葬在了剑池下面,并把他生前喜爱的宝剑和珍宝用来陪葬。
为了最后弄清虎丘剑池的真实面貌,1955年,在许多科学家的倡导下,苏州市政府决定组织力量对剑池进行疏浚开掘。
要准备挖掘剑池,第一步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把剑池里的水抽干。在机器日夜不停地工作几天后,剑池的水终于被排完了。人们在清除污泥后,清楚地看到了剑池塘全貌。
剑池的面积不大,池深约5米,池的底部很平坦,它的东西两面石壁自下而上都很平直,剑池东面石壁上砌着两块经过雕刻的石板,石板上赫然写着王鏊、唐伯虎等明代名人的手迹。
这些文字的内容与古人在《山志》一书中的记载相符。这些发现,以十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剑池是由人工开山劈石而成,古代宋长文、王禹偁等人断言剑池是由天然而成,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科学工作者开始刷洗剑池石壁上的苔藓,经过核实,在剑池东侧的岩壁上的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1512年,剑池水干,人们在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
清理出剑池的污泥后,人们发现在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的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凿成的。
剑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一平方米,相当于八仙桌大小。土坝低于平时水面一米,是人工筑成用来蓄水的。
由于池北最狭窄的地方,有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3米多长的人工开凿的隧道,身材魁梧的人可以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
在隧道的尽头是一喇叭形状的出口,前有一米多的空隙地,只能容纳四人并肩站立。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琢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就像一通大碑石。
每块石板的面积不到一平方米。第一块已经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
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
据相关史料记载:
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
这样夸大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可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肯定很大,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
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呈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就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依然是千古之谜。
疏浚开掘的第二步,是查清剑池的地下秘密,寻找吴王阖闾墓穴。在抽干剑池积水后,有人在池底岩石中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三角形洞穴。
几天后,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把洞穴扩展开,用木板铺设在地上,持着手电筒,踩着木板铺成的路,一个接一个地钻进了洞内。
地下洞穴的通道阴森潮湿,长约十米。人在里面穿行,举手便可以摸到洞顶。人们靠着手电筒的光亮,走过了那侧面狭长的通道后,来到了洞的尽头。洞尽头比刚进洞进的通道要宽敞些。
人们一进到比较宽敞的洞尽头时,迎面碰到了三块矗立着的长方形石板,每块石板都是近一米高、约一米宽。大家猜测,这三块石板可能就是吴王阖闾陵墓门,在石板后面可能就安放着吴王阖闾的遗体和珍宝。
可是,几天后,正当部分科学考察工作者准备着手搬开三块长方形石板时,突然接到了停止开掘墓穴的通知。
通知中说明如果当真要打开深藏在剑池底下的那个墓穴,那建筑在剑池边上的虎丘宝塔就可能毁于一旦,整个虎丘风景区也将随之化为乌有。这样损失就太大了。科学考察工作者们只得停止考察。
就这样,剑池之谜的内幕在即将揭开的一刹那被叫停,对于剑池秘密的探索也就因此告一段落。
1956年,研究者在虎丘塔内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艺术珍品。
然而,古老的虎丘塔经历岁月的风霜,塔体已经倾斜弯曲,浑身裂缝,残破不堪,岌岌可危。塔的第七层塔刹部分毁坏无存,塔刹顶部已变成一个空洞,抬头可见蓝天白云。
苏州有关部门针对虎丘塔这一状况及时进行抢修。首先对塔身进行了加固,即在每层塔身加钢箍三道,并在每层楼面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加置十字钢筋,与塔身钢筋拉结在一起;对塔体裂缝和塔壁缺损部位喷灌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这次抢修,还在塔的二、三、四层的楼层窖穴中发现了越窑青瓷莲花碗、楠木经箱、刺绣经帙、檀龛宝相和石函、经卷、经袱、钱币和铜镜等一批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物,为研究虎丘塔和五代、宋初的苏州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
特别是越窑青瓷莲花碗,碗身和承托都由大瓣莲花图案组成,犹如出水芙蓉,造型精美,釉色滋润,为青瓷中的极品,后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61年,虎丘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至1986年,虎丘塔又进行了第二次大修。这次以加固塔基和基础为主,在塔底外围处共打了44个深坑,直至岩石层。再在坑里构筑混凝土壳体基础,力图从根本上消除塔体沉降和倾斜的威胁。塔体稳定,倾斜和沉降的变化都降到了极小的范围。
采用了“围、灌、盖、调、换”的加固技术,以强化地基为主、塔体纠偏为辅,基本控制了塔基沉降,稳定了塔身倾斜。
几经兴衰的虎丘塔以其雄伟的姿态屹立在虎丘山的山巅上,它是苏州古老历史的见证,更是古城苏州的象征。
[旁注]
春秋五霸: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驾崩:古代皇帝死称为驾崩。这是因为当时皇帝是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驾崩有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八仙桌:指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桌面较宽的方桌,大方桌四边,每边可坐两人,四边围坐八人,犹如八仙,因而叫八仙桌。
春秋:我国古代时代的名称,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公元前770年~476年这个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急剧变化,学术文化异彩纷呈,古代文明逐渐向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战国: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越窑:是我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到宋代,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唐伯虎(1470年~1523年)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他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绘画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青瓷: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中焙烧而成。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流畅、造型浑朴、色泽纯洁而著称于世。
[阅读链接]
在虎丘上有一个山洞,关于山洞还有一段故事。这个特殊的山洞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勾践洞。“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出于此地,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被迫作为人质来到吴国,夫差命人在阖闾墓的旁边造一个石室,让勾践夫妇居住。
相传,这个山洞就是当年勾践夫妇栖身的地方,所以名为勾践洞。相传,在晋代有一位卖橘子的老人偶然走进这洞,看见两位神仙在这里下棋,所以勾践洞又被称为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