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宝塔的地宫之谜

我国历来就有建塔必建地宫的说法,所谓的地宫就是为埋藏舍利在塔基下面建造的地窖。

在南北朝以前一段时期内,塔内高僧圆寂后,留下的塔舍利都放在塔刹里,到了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兴起在塔下埋藏舍利。

最初,僧人们只是将放有舍利的宝函直接埋在地下,以后随着佛教事业的发展壮大及思想意识的转变,逐步发展为在塔下建地宫埋藏宝函。

地宫是我国古代石雕刻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放死者棺椁的地方。

地宫一般都有一道石门,隧道内建有三道石门,构造形式和关闭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每道门都是两扇,用铜包裹门枢,按在铜制的坎上。

在门槛的平行线内是用白玉石铺成的地面,紧挨着石门下角里面,凿有两个约有半个西瓜大小的石坑。对着这两个石坑里边约半米多高的地面上,也凿有两个浅坑,在这浅坑中间凿出一道内高外低的浅沟。

此外,每扇石门都预制好西瓜大小的石球一个,放在石门里面的浅坑上。当下葬礼结束、关闭石门的时候,两扇门并不合缝,中间离有三寸空隙。

然后用长柄钩从石门缝伸进去,将浅坑里的石球向外钩拉,这石球就沿着已凿好了的小沟滚进了门边的深坑,合槽后恰好顶住了石门。

从此,除非设法破坏,这石门就再不能打开了。从地宫的构建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高超的建筑智慧以及对佛教舍利的高度重视。

我国陕西法门寺发现的唐代地宫,是继兵马俑之后又一重大文物发现。这个地宫的发现,也引起了人们对大雁塔下是否有地宫的猜测。

人们认为,在气势恢弘的大雁塔下也藏有千年地宫。但是,相对于发掘大雁塔的地宫,及时治理大雁塔的倾斜问题,才是文物部门面临的更为迫切的问题。

关于大雁塔下是否有地宫,有史以来,众多人士都坚持有地宫这一观点。后来,很多专家认为,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地宫一样,大雁塔下极有可能存在一座壮观的地宫。

地宫内极很有可能藏有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域取经带回来的大量经卷和袈裟等稀世珍宝。

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过朝廷批准,玄奘亲自设计和组织建造了大雁塔。但是,没有人见过这些珍宝究竟藏在大雁塔的哪个位置,历史文献中也没有记载大雁塔下面是否有地宫。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如今珍藏在哪里,又成了千古之谜。

2007年,我国地震局对包括大雁塔塔基在内的各内部结构进行了雷达遥感探测。探测结果表明,在大雁塔地下确实有空洞存在,这也为学者对大雁塔底下存有地宫的假想提供了依据。

唐代在建塔的时候都会设有地宫,这几乎是唐代塔类建筑的固定形制。同是唐代皇家寺院的法门寺地宫与小雁塔地宫的成功发掘,更为这种观点的推断提供了有力旁证。因此人们推测大雁塔下的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

假如大雁塔下有地宫,从塔的体量看,其规模肯定会比法门寺地宫大。大雁塔地宫和法门寺地宫应该是同种类型。

这是因为,大雁塔所处的大慈恩寺是皇家大寺院,地域广,院落多,建造规格高,寺院经济非常发达。作为官寺,大慈恩寺经常为国祈福。大雁塔又建在都城之内,不但规模大,藏品也非常丰富。

在法门寺地宫被发现后,地宫出土的除了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外,还有2400多件唐代的国宝重器,全部是稀世珍宝。和法门寺相比,人们对大雁塔可能存在的地宫充满了更高的期望。

因为,当年唐高宗对修建大雁塔这件事是非常重视的。作为一个皇家寺院,大雁塔地宫里的珍宝规格也会非常高。

另外,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正是盛唐时期,国力雄厚,加上这两个皇帝都信佛,因此大雁塔里的珍藏会很多。

大雁塔地宫里除了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舍利、佛经、金银佛像等宝物外,还可能保存着大量丝绸、各种法器、琉璃、玄奘亲自翻译抄写的经书、玄奘遗物、唐人抄写的经卷、石刻、壁画、皇家器皿、当时的外国人在这里供养的法器等。

此外,玄奘当年取经回来还带回了很多贝叶经,他带回的这些贝叶经在我国国内还从没有被发现过。

虽然唐代律法规定贝叶经一般都要上交给朝廷,多放到国立翻译场所保存,然而唐代后期也曾经几次搜集整理从印度传来的贝叶经,大雁塔地宫里藏有玄奘带回的贝叶经是完全可能的。

大雁塔地宫至今未被发掘,也没有被盗迹象。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经卷纸张保存完好,不但有光泽还有弹性等情形看,大雁塔内的贝叶比纸质如果结实,应该也和敦煌经卷一样保存完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震对大雁塔的塔身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塔内出现几处细小裂缝,而宝塔原本就存在塔身倾斜问题。

因此,保护好塔身,也就等于保护了地宫和地宫内文物,在倾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目前没有计划对地宫进行发掘。即使明确有地宫存在,保护古塔也优先于挖掘地宫。

就这样,地宫和玄奘带回的舍利一样,成为了大雁塔的未解之谜。

[旁注]

南北朝: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朝初期都是世族政治。

陵寝:古代帝王的陵墓,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皇帝死后的名号一般是根据其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开国皇帝的陵寝一般称为“长陵”,其后的各个皇帝死后名号都应依据他的事迹和世系来命名。

棺椁:棺材和套棺,套棺是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就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法门寺:位于宝鸡市的扶风县法门镇。据传始建于公元68年,周魏以前原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袈裟: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又称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是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因为色泽不正而称名。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约43米。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因而称为小雁塔。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贝叶经: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树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兵马俑 是我国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我国奴隶制时期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马俑就是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

敦煌 敦煌位于我国古代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

[阅读链接]

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的佛舍利、657卷贝叶梵文真经,以及8尊金银佛像。

关于佛舍利的数量,五代梁朝时期的护国录事参军王巾编著的《法师传》中记载,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匣骨舍利。而存于世上的只有一件石刻的玄奘手迹,大雁塔地宫里或许会保存很多玄奘手迹真迹。

玄奘从印度归来后,唐太宗为了褒奖玄奘的功绩和精神,特别命令后宫动用百宝,组织能工巧匠,用了4年时间为玄奘特制了一件绝好的袈裟,这件宝物也极有可能藏在大雁塔的地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