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层宝塔与佛祖舍利
大雁塔建塔时,作为慈恩寺主持,高僧玄奘曾经亲自设计、指导和督导施工,他还亲自担运砖石建塔。
两年后,一座高5层的土心砖塔建成了,这就是最早的大雁塔。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写的《述三藏圣教序记》。石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当时由于是砖表土心的缘故,质量不好,四五十年后,便逐渐出现坍塌现象。
到了唐代武则天年间,由武则天带头,各王公大臣共同响应,施舍了大量钱财,重新营建了大雁塔。此次修建,把大雁塔建到了10层。
正如章八元在《题慈恩寺塔》中所描述的那样:“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到了宋代熙宁年间,有游人登塔照明时,不慎失火,大雁塔旋梯损坏严重,不可再登。
此后若干年,大雁塔又因经历兵火战乱的破坏,上面三层遭到毁坏。于是,后人在塔的7层收顶攒尖,在塔体外又包砌了一层砖。这就是后人所见大雁塔的形状。
重修后的大雁塔塔身是用青砖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每层四面都砌有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1000多年过去了,敕建的大慈恩寺寺院建筑早已不存在了,而民建的大雁塔却仍然保留,诠释着我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风格。
最初的大雁塔形状和结构是西域式的。塔的主体为五层,砖表土心,有相轮、露盘。整座塔呈三角形,形似埃及的金字塔。
大雁塔经历过两次大的改建后,和当初刚修的大雁塔相比,外形以及内部的结构上都有很大的改变。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塔体各层都是用青砖模仿我国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
每层塔的四面均有劵门,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太宗御撰的《圣教碑》和高宗李治所撰《述圣记》两通珍贵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全塔通高64米多,塔基高4米多,南北长约48米多,东西长约45米多。作为一座雄伟的分层建筑,大雁塔的每一塔层都各有特色。
进入大雁塔南门,就可以看到塔的第一层。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就是当时雁塔风光的写照。
此外,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和《玄奘译经图碑》,也非常有价值。
在塔内第一层通天明柱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同时,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我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
塔座登道的墁砖处,平卧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
大雁塔第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这尊佛像是明代初年的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地的僧众,看到此像都争先礼拜瞻仰。
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朗朗上口、意味悠长。
在大雁塔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有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
有关舍利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据说这颗舍利是印度玄奘住持悟谦法师赠送的,属一乘佛宝。
第三层设有一个大雁塔模型,是严格按照与真实的大雁塔1比60的比例由名家制作,选材上乘,惟妙惟肖。大雁塔的第四层比较简单,也比较宽畅。
在大雁塔第五层上,陈列着一块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足迹碑上有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的说法。
在大雁塔第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通过这些诗词,人们可窥见玄奘在诗词方面的极深造诣。
大雁塔第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举行诗会时的佳作。第七层是大雁塔的顶层,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朵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
在第七层的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向人们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
来到第七层也就到了大雁塔的最高处,人们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景物尽收眼底,恰如置身于神奇美妙的佛国仙境。
在大雁塔底层南券门两侧,嵌立着两块高大的石碑。碑首有麟甲森然的蟠,碑侧饰以富丽繁缛的卷叶蔓草。特别是碑座刻有生动传神的天人舞乐浮雕,舞带回环,似在飘动。这两块碑文上所刻的是《圣教序》,这个《圣教序》还有一个来历。
当时,唐太宗父子应玄奘的邀请,为他新译的经文撰写了序文和纪文,这就是《圣教序》。序文和纪文写好以后,由当时与欧虞齐名的当朝宰相褚遂良书写,刻于石上。
原来立在玄奘所修的五层砖塔顶层石室之中,现在此碑文完好如初。褚遂良手书被刻于石上,更显得字迹挺拔秀媚,有人誉其婉丽绰约如美女婵娟,不胜罗绮。世称《雁塔圣教》。
后来,后人利用《圣教序》的文章,又分别在玄奘的故乡河南省偃师县、褚遂良曾经任职的同洲、玄奘曾经居住讲经的长安弘福寺立了三通碑,和大雁塔的那通碑,合成“一文四碑”。
当然,在这四通碑中,大雁塔的碑是最早的,也是最为出名的。
大雁塔与佛舍利可谓密切相关,千百年来,人们在谈论大雁塔时,总是禁不住对和大雁塔有关的佛舍利充满了兴趣。
佛教诞生在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尸体被焚化后,结晶体和未烧尽的遗骨,被称作舍利,由他的亲属和弟子们作为圣物收藏起来。后来被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据说,这些舍利的一部分传到了我国。
舍利来源于印度,梵语音译为“设利罗”,译成中文是为灵骨、身骨,是一个人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
不过,舍利和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但是,并非所有的僧人死后都可以产生舍利子,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体现,是其戒、定、慧三者转化的结晶,是佛祖或高僧在圆寂后火化时所生成的晶莹坚硬的颗粒。
火化后,仍然存在的原身体某部位灵骨,被称为佛牙舍利,顶骨舍利,佛指舍利等。这些舍利在佛教界非常珍贵,往往带有圣洁和神秘的色彩。
大雁塔与佛舍利密切相关。652年,玄奘法师当初为存放从西域所取经像、舍利而建造大雁塔,而玄奘法师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历来有很多观点。
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匣骨舍利,具体数量并没有说明。而在该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
后来,大雁塔经过武则天从新改建时,将塔中原有的舍利如何处置的,就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了。
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所取的佛舍利,究竟是另行存放,还是散失,这些都成了千古之谜。
直到后来,大雁塔接待了来自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悟谦法师。悟谦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以玄奘为楷模,到印度寻求佛法。
悟谦法师来到我国时,已经年逾古稀,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他来到大慈恩寺后,把两颗珍贵的佛舍利子赠给大雁塔。这两颗舍利,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
现在在雄伟的大雁塔上安放的佛舍利,就是当年悟谦法师所赠的那两颗。而在大雁塔上,是否还安放其他舍利,就是一个谜了。
[旁注]
章八元:唐代诗人,字虞贤,桐庐县人,人称“章才子”。771年进士,调任句容县主簿,后升迁协律郎,掌校正乐律。留有《题慈恩寺塔》诗一首,有诗集一卷传世。
拱门:顶端呈弧形的门,有普通拱门、带龙凤拱门以及连体拱门等多种形状。也可分为半圆拱和方形拱两种。常用于楼阁建筑,极具装饰美感。
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拱是我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券门: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处建的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古代长城平时都有士兵守在城下,一旦有战事发生,就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而不脱落。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的《周易参同契》,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各大菩萨之首,是除了观世音菩萨之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
普贤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玉华寺:也称玉华池,位于五台山中台顶东南麓,始建于770年,明代改名为万寿禅寺。寺院坐北向南,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500米,遗址墙体高1米至3米。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是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笔录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12卷,成书于646年,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的游历见闻录。
弘福寺:位于贵阳市黔灵山群峰中心,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由赤松和尚建于1672年,“弘福”二字是“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的意思。赤松是弘福寺的开山始祖。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僧人去世,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形状不一,颜色各异,有的像钻石一般。
圆寂: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为“般涅槃”或“涅槃”。意思是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到达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佛教称僧尼的死为圆寂。
悟谦法师:俗姓孔,陕西咸阳人,15岁出家。1939年在西安大兴善寺心道法师座下接受具足戒。1958年转往印度,留居40多年。译出《庄严正量论》、《七部除暗量论》、《光明能脱量论》三部分,合共约50万字。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唐太宗(599年~649年)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享年50岁。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欧虞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与虞世南的并称。欧阳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对书法有着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虞世南,字伯施,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汉族,浙江杭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长沙都督。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阅读链接]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他29岁时出家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人生真谛,创立了佛教,被尊为佛祖。公元前486年,80岁的释迦牟尼去世,弟子们将他的尸体焚化,把他留下的尸骨结晶体和未烧尽的遗骨称作舍利,并作为圣物收藏起来。
释迦牟尼死后250多年后,古印度阿育王统一了印度。这位晚年皈依佛门的国王将佛祖的舍利收集起来,重新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