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知识的窗子”

1981 年 7 月,我在云南昆明市中华小学,被三(一)班同学生动学习的故事迷住了。

假如不是亲眼看到,我很难相信:三年级的学生,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知道得那么多,思想那么活跃,人人都爱钻研问题。为了弄清楚“太阳比地球重几倍”这个问题,同学们竟在记者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坐在身旁的范老师称赞说:“他们可会想问题哪!” 1.南宋还是北宋

一次,语文老师讲《捞铁牛》一课,当讲到在宋朝的时候,一次洪水把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冲入河底⋯⋯这时,邹远举手问道:

“老师,这件事发生在南宋还是北宋?”

这下,把老师问住了,老师谦虚地说:“我和大家课后一起查查资料, 好吗?”

课后,同学们争相翻书,找资料,向家长请教。结果,意见分岐,一部分人说是南宋,一部分人说是北宋。同学们争辩了一个星期,各有自己的根据。

石军有爸爸当参谋,笑咪咪地说: “邹远!肯定是南宋,你们北宋派快认输吧!” 邹远也不示弱,说:“坚持真理,决不认输!”

后来,他七找八找,又从《浮力的故事》一书中查到:捞铁牛发生在公元 1066 年。他又熟练地打开《新华字典》的历纪元表,一查,果然是北宋!

三(一)班同学喜欢看课外书,人人都有个小图书箱。女同学陈森说得好:“书,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小窗子。”

2.感谢“猫头鹰将军”

有一次,老师指着一张猫头鹰画像,要大家看图写作文。魏鸣写得不错, 受到老师表扬,后来,他读了《捕盗将军》一书,受到启发。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又重新写了一篇《猫头鹰捉田鼠》。文章用写信的方式,说:“捕盗将军(指猫头鹰):今年是个丰收年,这也有你的一份功劳,特向你表示感谢⋯⋯”信的署名是“小稻穗”。老师称赞说:“把猫头鹰的个性和功能写活了!”

知识象海洋。三(一)班的同学学习知识,永不满足。班里有这样一种好风气:老师批改的作业或考卷,同学们不是先看分数,而是先查找错误, 目的是为了牢固地掌握知识。

3.“2 月也 30 天吗?”

老师在算术课上讲了闰年、闰月以后,要求每人动手做一张年历。李彦斌想:“这还不容易呀!一年 12 个月,一个月 30 天呗!”很快,他就把年历做好了。

“二月份也是三十天吗?”李彦斌被同学们问得脸红了。

不久,全年级算术测验,其中有一道题:“一个采煤队 1980 年 1 月采煤

44165 吨,2 月份比 1 月份少采了 4290 吨。问 2 月份平均每天采煤几吨?”

通过做年历,三(一)班同学都知道 1980 年是闰年,2 月份是 29 天,所以, 这道题全班都做对了!

4.“书上写错了!”

三(一)班的同学爱动脑筋,常在课下,一问一答,如:“石油是怎么形成的?”“航天飞机是怎么上天的?”⋯⋯他们学习知识,不是囫囵吞枣, 总要弄个水落石出。

《音乐家聂耳》课文中原来有这样一段:“有一天,他在河边练琴⋯⋯ 下起小雨来。聂耳全神贯注地拉着小提琴⋯⋯悠扬的琴声透过蒙蒙细雨,飘荡在林间小路上。”

老师在台上讲,陈倩在低头想:“雨水打湿了琴弦,怎么还会响呢?” 于是,他站起来说:“老师。书上写错了!”

书上写的意思难道还会错吗?的确叫人也半信半疑。回到北京后,我请教了音乐学院教小提琴的老师,他回答说:“雨打湿琴弦,当然拉不响了。”

现在,他们都已是高中学生了。我遥祝他们把“知识的窗子”开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