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上奔驰的马

上海生产了一种多用升降篮球架,可以 4 个人同时投篮,还可以任意调节高度,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用。这个新产品的设计师方黎,原来是个 13 岁的女孩。国家体育副主任徐寅生说:“这个‘小发明’解决大问题。多年来,就想有这么一个篮球架,没想到被一个孩子搞出来了。”

  1. 别小看我们

1980 年年初,当方黎要求报名参加科技小组时,上海和田路小学负责科技活动的夏老师,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了她一下,犹豫地说:“你?搞科技可难哪!来这儿的大多是男生。”老师的话,方黎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在家里奶奶就常说:“女孩终归不如男孩!”同班的一位男生也说:“你们女孩一上中学,就不如我们了!”方黎和他们辩论过,可辩论又有什么用呢!

最后,她咬了一下嘴唇,坚决地对老师说:“让我试试吧!”她不服气, 女孩为什么就不行?!

  1. 美丽的遐想

要搞发明的美好遐想,促使她阅读了 100 多本科技书,如《动脑筋爷爷》、

《电子脑袋》、《动手做》⋯⋯当她羡慕地站在琳琅满目的科技小制作陈列室时,又有点茫然:我该动手做什么呢⋯⋯这时,耳边响起了夏老师的声音: “科学就在你们身边。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哪些需要改革,就大胆提出‘小设想’来!”

不久,有件事启发了她:在隆冬时节,同学们要排队投篮,一节体育课, 每人轮上投篮只有几次,大家站着等待,冻得够呛。方黎想:假如把一个篮球筐改成四个投篮筐,一次就可容四个人;假如把篮球架改成可以升降的, 那么,我们和中学生能玩,幼儿园小朋友也能玩⋯⋯

下课后,她把“小设想”告诉了夏老师。夏老师称赞地说:“行,行!” 并鼓励她把设想画成一副草图。方黎从来没有画过设计草图呀!她有点胆怯。夏老师说:“理想要靠行动来实现。克雷洛夫曾经说过:现实在河的这边, 理想在河的那一边,行动就是架在河上的桥!”

  1. 坚韧不拔的毅力

这一番话,给了方黎很大鼓励。她开始大胆地画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 老师看一张摇一次头。方黎伤心地哭了。

难道女孩真地不能搞发明吗?不!夏老师拿了《居里夫妇》一书,对方

黎说:“先看看这本书,好好想一想。”

三天以后,方黎来找夏老师说:“我懂了,懂了!”老师问:“你懂什么啦?”方黎激动地说:“在没有发明镭以前,居里夫人碰到许多困难。有一次,居里夫人都灰心失望了,可她却说:‘一定要坚持到底’!”

在老师的指导下,方黎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共画了 20 多张设计图纸。最后,终于画成功了!

  1. 得奖以后

暑假来了。方黎一边吃午饭,一边琢磨一个新的难题:怎样才能使篮球架任意升降呢?

这时,妈妈见她满头是汗,就打开电风扇,并调节了一下风扇的高度。这个微小的动作,给了方黎很大的启发。她蓦然站起来,一边向学校跑,一边回头说:“妈,我开窍了!”

她找到了夏老师,说了按电风扇升降原理来解决篮球架升降的想法。夏老师听了,连连点头。后来这项小发明——升降篮球架设计成功了!

1982 年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方黎的设计得了二等奖。上海报刊、电台都报道了。方黎的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我小孙女还上了报纸呢!”那位瞧不起女生的男生,也投来了钦佩的眼光。

这时,方黎心中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遐想:儿童乐园的玩具奔马,只能骑,不会跑。能不能设计一种能驰骋的“奔马”,一纵能跳三尺远呢?

在发明的道路上,方黎像骑上了奔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