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时期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生于公元前 496 年,死于公元前 406 年,恰当雅典的最盛期。在三大悲剧诗人中,他享寿最高,获奖最多(二十四次),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地位最高,是三人中唯一在雅典安享天年的。他去世的时候,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又起战火,诗人的遗体因此无法归葬故里。斯巴达将军闻讯后特别下令停战,让雅典人放心地把他安葬在阿提卡北部的得刻勒亚附近。诗人的影响由此可见。

索福克勒斯创作悲剧的时间比较早。自公元前 468 年在戏剧比赛中赢了埃斯库罗斯,到二十七年后败给欧里庇得斯,其间罕有人能与他匹敌。在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约一百三十部悲剧和“萨提尔”剧。在刚开始创作时,他以埃斯库罗斯为样板,但不久就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对悲剧的贡献,首先在于引起了第三个演员。三个演员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就可更充分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冲突,使冲突表面化和戏剧化。在他的剧作中, 合唱队的重要性大大减低,戏剧对话和动作的重要性大大加强;对话成了戏剧中第一位的东西,成了刻划人物的有力手段。他赋予歌舞以更灵活多变的形式,放弃了埃斯库罗斯惯于采用的三联剧形式,把许多可怕的剧景引介到剧场,如埃阿斯当着观众的面自杀,俄狄浦斯在刺瞎眼睛后再度登台。与埃斯库罗斯相比,索斯克勒斯还有一些不同之处。从思想意识方面来看,两人对神都深信不疑,但是埃氏认为神不一定是正义善良的,索比则认为神一定是正义的。埃氏相信命运,《奥瑞斯特斯》就可看作一部命运剧;他把命运看成一种具体的神灵;索氏的命运观则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具有明显的倾向人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命运的并不只是神,而应是人神共主。就剧中人物而论,埃氏的人物一般都是神或传说中的英雄,距离现实生活很远;索氏的人物则是比较接近现实的人。两人在戏剧情节的处理、戏剧结构、写作风格等方面也有不同,我们将在下文结合具体作品予以介绍。

自诗人去世到现在,两千四百年过去了。索氏的作品完整传到现在的只有七部,即《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

《特拉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这些作品所依据的都是英雄传说,包括底比斯系统、特洛伊战争系统和海克力斯系统。其中,《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是最能充分反映索福克勒斯创作才能的作品。

《安提戈涅》所依据材料的来源与挨斯库罗斯的《七将攻忒拜》相同, 大致内容如下:安提戈涅的两位兄长波吕涅刻斯和厄忒俄克勒斯彼此不和, 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结果两人同归于尽。克瑞翁以舅父的身份继承了王位,他宣布曾流亡国外、借外国力量来争夺王位的波吕涅刻斯为叛徒,理由是他“想要放火把他祖先的都城和本族的神殿烧个精光,想要喝本族人的血,使剩下的人成为奴隶”,因而不准埋葬其尸首。按照古希腊神律,一个人死后如不下葬,他的阴魂便不能进入冥土,同时露尸不葬,会触犯神明, 殃及城邦。安提戈涅义无反顾地尽了亲人应尽的义务。这一剧的结局很惨: 安提戈涅在牢中自缢,其未婚夫、克瑞翁的儿子海蒙殉情自杀,克瑞翁之妻愤而自尽,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在那里叹息。

从表面上看,该剧反映的是国法与神律之间的冲突:遇到两难境地,应当如何是好?正因为此,西方著名哲学家柏克、黑格尔等说这是正义与正义

之争,克瑞翁与安提戈涅都没有错。不过,索福克勒斯有他自己的判断标准, 在他的笔下,克瑞翁就像个僭主,以自己的意志为城邦的意志,把城邦的法律置于神律之上,刚愎自用,残暴凶狠,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人类最大的灾祸来自愚蠢的行为。”安提戈涅却是一个“不知道向困难低头” 的勇士,倔强而富有献身精神:

我不会因害怕别人皱眉头而违背天条,以致在神面前受到惩罚。我知道我是会死的,即使你没有颁布那道命令。⋯⋯我遭遇这命运并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如果我让我哥哥死后不得埋葬,我会痛苦到极点。⋯⋯如果在你看来我做的是傻事,也许我可以说那说我傻的人倒是傻子。

该剧剧情不算复杂,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由克瑞翁的禁葬,到安提戈涅的受审,以及海蒙向父亲提出忠告、先知提出警告乃至悲惨的结局,可谓一气呵成。作者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才能,全剧文字优美动听,堪与以文字见长的埃斯库罗斯相媲美,比如第三合唱歌:

爱情啊,你从没有吃过败仗,爱情啊,你浪费了多少钱财, 你在少女温柔的脸上守夜,你飘过大海,飘到荒野人家;没有一位天神,也没有一个朝生慕死的凡人能躲得过你;谁碰上你,谁就会疯狂。

曾被亚里斯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的《俄狄浦斯王》也取材于神

话传说,内容大致如下:神示说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会死在儿子手里,他记在了心里。不久,王后伊俄卡斯忒生出了俄狄浦斯,他就令仆人钉住婴儿的左右脚跟(“俄狄浦斯”一词在希腊语中为“双脚肿胀的人”,即得名于此), 丢在人迹罕至的荒山上。仆人可怜婴儿,就把他送给了科任托斯牧人,后转由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收养。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因有人骂他是养子, 他便跑到阿波罗神庙求问。阿波罗没有告诉他他父母是谁,只说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闻听此言害怕极了,就离家往忒拜方向走去,在路上同一个老年人为争路而发生口角,结果竟把那人打死了,而此人正是他的生身父亲!当时忒拜城正闹妖精,俄狄浦斯凭智谋和力量制服了作祟的狮面人身女妖,全城恢复了平静。忒拜人感受他的恩德,就让俄狄浦斯登上空缺的王位,把王后也嫁给了他,而王后就是他的生身母亲!数年之后,已为二男二女之父的俄狄浦斯终于发现自己未能逃脱注定的命数,杀了父亲,又娶了母亲,悲愤欲绝,就刺瞎了双眼,离开了忒拜城。这就是《俄狄浦斯王》所描述的故事。俄狄浦斯退位后,因两个王子年幼,王位暂由克瑞翁摄行。两个王子长大后,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而死,其妹安提戈涅不顾禁令勇敢地为兄收尸安葬,这构成埃斯库罗斯《七将攻忒拜》和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所叙述的内容。俄狄浦斯本人在离开忒拜后四处漂泊,过着自我放逐的生活, 最后再展雄风,在科罗诺斯成就了诸般英雄事迹,索氏的《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即取材于此。

闲话少叙,我们接着谈《俄狄浦斯王》。该剧结构复杂,剧情发展紧凑、自然。一向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了厄运,土地荒芜,庄稼歉收,牲畜瘟死, 妇人流产,城邦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不定,全城“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无尽的痛苦折磨着众人,也令爱民如子的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

这一切到底为什么呢?俄狄浦斯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由于多年前一个人所犯的杀死前王拉伊科斯的罪,城邦才罹受此劫。只有找出凶手,才能拯救城邦。

剧情围绕着寻找凶手进行。全剧共有两个线索,一个线索是,忒拜牧人曾说拉伊俄斯死在三岔口,伊俄卡斯忒曾提到拉氏的相貌、年龄、侍从人数及被杀时间,这一切已证明俄狄浦斯是杀死拉氏的凶手,但俄氏仍未想到那人是他的父亲。另一条线索是,科任托斯牧人告诉俄狄浦斯,他并非波吕玻斯的儿子。当这两个牧人相遇时,两条线索交叉在一起,真相也就大白了。该剧就这样通过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一步步地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悲剧气氛也随之趋于顶点:伊俄卡斯忒自杀,俄狄浦斯自刺双目后离忒拜而去, 这一切都令人心碎:

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谜语,成为最伟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带着羡慕的眼光注视着他的好运?他现在却落到可怕的灾难的波浪中了!⋯⋯因此,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希腊人笃信命运,这在悲剧中也有所反映。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斯》

被看作命运剧,《俄狄浦斯王》更被视为命运剧的代表。但是,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 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 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说,《俄狄浦斯王》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

“我是按人应当的样子来写作的”,索福克勒斯曾这样概括,确实如此! 他所歌颂的都是些形象高大的人物,安提戈涅是这样,俄狄浦斯是这样,《厄勒克特拉》中的厄勒克特拉、《埃阿斯》中的埃阿斯等也是如此。他们都具有和仇敌或命运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相信自己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勇于负责,临危不惧,明知事之不可为而为之,这些人物永远值得人们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