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散文
哲学散文出现得也比较早,是古希腊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古希腊历史散文,哲学散文也发源于爱奥尼亚,公元前六世纪时这里出现了西方第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即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有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泰利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个开创人,约生于公元前 624 年,死于公元前 547 年,博学多才,是“希腊七贤”之一。在哲学上他首先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
(约公元前 610 至 546 年)是泰利斯的学生,倾向于比泰氏更抽象的思维方式,认为宇宙的根源是“无限定”(“无极”),由此分离出热与冷、干与湿的对立物,形成运动,产生天体万物。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
(约公元前 585 至 526 年)在继承前辈学派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万物产生于气,气是无限和永恒的,由于气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万物。它的运动有两种形式;稀散和凝聚。世界上一切存在物都是气的稀散化和凝聚化而产生的。总的说来,米利都学派致力于探索世界的本原,力图回答“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两个重要问题,表现了冲破传统的神话观念的束缚的大无畏精神和先进思想。为了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采用了并发展了刚刚成形的散文文体,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赫拉克利特是其后不久的著名哲学家,生卒年代约为公元前 540 至 470 年,也是爱奥尼亚人。他对哲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其辩证物思想,“一切皆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等论断至今仍常为人引用。赫氏著有《论自然》一书,用韵文和格言体写成,具有相当高的散文水平,惜已佚失。
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和公元前四世纪是古希腊哲学最辉煌的时期。首先应该提到的是苏格拉底和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生卒年代约为公元前 460
年至 370 年,出生于色雷斯,曾周游各地,是原子论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著述很多,较著名的有《论字宙秩序》、《论自然》、《论人性》等,涉及哲学、逻辑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是“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著作文字水平很高,古罗马著名学者西塞罗认为他的语言可以和诗歌媲美,富有节奏,比喻生动,形象鲜明。遗憾的是,除个别残篇外,他的著作未能传至今世。德谟克利特在许多方面类似我国的老子。他在“毫不在意名望,因为他
看不起那种荣耀。与老子“罪莫大于可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无为思想相似,德氏认为:“凡想安宁地生活的人,就不应该担负很多的事,不论是公事或私事。”“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因此,应该定心于那可能的东西,满足于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物,不要太注意那些作为人所嫉妒和羡慕的对象的人,思想上也不要老是惦念着他们⋯⋯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有的,并且把自己和那些更不幸的人去比一比。”苏格拉底在西方的地位有如我国的孔夫子,也是个圣人。他于公元前 469
年出生在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据说父亲是石匠,母亲是助产婆。苏格拉底是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转而研究哲学,很有成就。公元前 399 年,他被雅典民主政府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死刑,最后饮鸩身亡,成为西方文化史上为追求真理而死的殉道者。
苏格拉底是一个异常超群出众的人,他生活在一个与别人隔绝的世界中,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知识和道德的探索;他古道热肠,爱开玩笑,往往也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他一本正经、毫不掩饰地剖析人生,往往使人笑逐颜开。他具有一种好奇心很重的探究精神,提出了许多不寻常的问题,同时他又具有一种天真无邪的童心,常常独个儿在屋子里作跳舞练习,心里想说什么就侃侃而谈,毫无掩饰、他的外表也与众不同,身材粗壮,面露饱经风霜之色,经常赤脚,衣衫褴褛,一双深陷的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他爱沉思冥想,有时一连几天缄默不言。他又是一个口若悬河的健谈者,有时滔滔不绝地进行雄辩,语惊四座;有时他非常幽默,有时则很严肃,令人难以捉摸。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正面学说也不多。他坚持这么一个信
念:知识即德行。他不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到了晚年,他想学习音乐, 就老老实实到学校里去,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他孜孜不倦地钻研一个自己既不能解决,人类也不能解决的问题:他认为他所追求的真理,一定是到处可见到的。他这样坚持:“人贵自知”(“了解你自己”)。
就其哲学成就而言,苏格拉底既不如德谟克利特,也不如同时代另一哲学家、智者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但是他在哲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影响, 却是别人无法匹比的。这主要在于他的超群出众的富有灵感的性格;其次, 他为了真理不惜牺牲生命,这也是件也不起的事实。他有先知一样的信念, 因此感到死得其所而无怨。他怀着坚强的信念死去,坚信真理比生命更为珍贵,不但如此,就是寻求真理虽没有成功,也比生命更为珍贵。另外,这还要归功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他至少有两位好学生在为他和他的学说鼓吹,一个是我们已经谈到的色诺芬,一个是下面将详细谈论的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 427—347 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名门之后,父亲据说是雅典古代帝王的后裔,母亲是著名改革家梭伦的后代。柏拉图在幼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曾有三位教师分别教他文法、体育和音乐。他起初对诗艺非常感兴趣,后来从事哲学研究,并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二十岁时,他从师于苏格拉底,并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他离开雅典,到麦加拉、爱奥尼亚、埃及、昔兰尼、小亚细亚、意大利、西西里等地游历。公元前 387 年,柏拉图到了西西里叙拉古城僭主狄奥尼修斯的宫廷,企图建立哲学家王国,实现其贵族政治现想,却因和狄氏发生争执而告失败,他本人遭到囚禁,甚至被卖到伊井拿作奴隶, 幸得友人为他赎身,他才得以回到雅典,其时年龄四十岁。从此柏拉图开始了以授徒讲学和写作为主的生活。
柏氏一生著述甚丰。在以他的名义传至今日的四十多篇著作中,有三十来篇可以肯定是他的真笔,包括《斐德若篇》、《高尔吉亚篇》、《会饮篇》、
《国家篇》(即《理想国》)、《苏格拉底的申辩》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美学、文学等方面。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用对话体写成。《斐德若篇》(又译《斐多篇》)叙述苏格拉底在服毒而死之前与朋友和学生的话别,谈到了苏氏饮鸩而死的具体情节。该书具有一种悲壮感,其感人之处可以与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相比。全篇对话在细节上写得很真实,有意识地把一个又一个的论点连贯起来,没有武断或牵强之处。《高尔吉亚篇》写于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不久,书中充满着新近苦难的刺痛。对话以探究修辞学的性质开始,而以对一切“修辞术”教师、政客和雅典人的政治生活作出严厉谴责告终,可分为四个主要的主题:虐待人比自己受虐待更坏;因犯错误而
受罚比不受罚好;我们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人生的目的是活着,不是似活而非。柏拉图在此显示出自己愤世嫉俗但绝不玩世不恭、而要热爱人生的特点;他以更加审慎熟察的态度,以对最高道德理想的更大的信仰,来应对一切忧伤和失望。《会饮篇》可以说是对苏格拉底被处死一事的最后反思,是柏拉图关于理念论和美学思想的一篇重要对话。它借托苏格拉底等七人的七篇颂词,说明爱的对象、美是什么、如何才能认识真正的美。这篇对话写得辛辣有力,同时富有想象力,不严格地说,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小说作品。英国著名文学史家默雷曾这样评价《会饮篇》:
我们只有度过许多死的深渊,通过双目看到大千世界中光怪陆离、美不胜收的景象,才能领略到它的壮丽宏大。
柏拉图被公认是古希腊伟大的散文大帅。就其散文风格而论,他比当时最著名的演说家狄摩西尼“范围更大,更为敏感,更为深思熟悉,更有想象力”。读他的作品,你总会感到你是在面对一颗伟大的心灵,它触细入微, 推理深入,又富有道德和理想。
柏拉图的作者,几乎都是用对话体写成。对话体这种散文文体,在柏拉图手中可谓达到了顶峰。我们不妨以《苏格拉底的申辩》作一详细说明。
《苏格拉底的申辩》(或译《申辩篇》)写成于苏氏被处死后不久,是柏氏为其老师鸣屈的力作,以第一口吻写出。同为苏氏弟子的色诺芬写过同名著作,宗旨与柏氏相同,但写作风格和内容有很大区别。柏氏的《申辩篇》以苏氏为主角.通过他和对手的辩论,一问一答,最后驳倒对方立论的前提, 得出苏氏无罪的结论。
雅典人啊,你们如何受我的原告们影响,我不得而知;至于我,也几乎自忘其为我,他们的话说得娓娓动听,只是没有一句真话。他们许多假话中,最离奇的是警告你们要提防,免受我骗,因我是个可怕的雄辩家。无耻之极!他们无耻,因为事实就要证明, 我丝毫不显得善辩,除非他们以说真话为善辩。
对话一开始就直入主题:辩护。接着,苏氏引出了敌方的观点,一一加以批驳;比如,为答驳起诉人控告他蛊惑青年,苏格拉底连发三问把他驳倒: 你说我盎惑青年,然则谁辅益青年?你说我蛊惑青年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 我是如何蛊惑青年的?因此,苏格拉底不必认罚,而要请赏,因为他有功于国:“杀我这样的人,你们害我倒不如害自己之甚。”面临死亡,苏氏没有躲避,没有胆怯,没有退却,同时也不愿苟且地去生;死不见得可怕,只要死得安然,问心无愧: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就这样,柏拉图简洁、优雅、鲜明、流畅的文笔,描绘了人类历史上这一光荣的一页,为人树立了一种道德的基型,刻划了一个永生的殉道圣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