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奇巧的三言小说

“三言”在艺术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与宋元时期的话本相比较,它的描写更为细腻,并注重心理的刻画,结构也日臻完整,情节也更加曲折动人。

在矛盾斗争的尖锐性与人物性格的充满锋芒,语言描写等方面,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它们又不及宋元时期旧作,而且往往插入过多的抽象说教、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等,这些都有损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三言”中,人物塑造,称得上典型性格者,也不是寥寥几个,而是群像罗列,相互辉映,即使一些次要人物,有的也写得颇为传神。

在编织故事上,既有紧张激烈的冲突的营造,又有气象万千、惊心动魄的纽结;而在节奏的处理上,又善于在错综交织的矛盾中,用抒情的笔调进行点染,从而获得荡气回肠的诗意效果;在艺术手法,既有大笔勾勒,也有工笔细描,繁笔简笔交错进行,而且在作品的许多节骨眼上,都倾注着作者的强烈感情。

曲折动人的情节。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在描写爱情婚姻题材时,显得比宋元话本更为细腻,情节更加曲折复杂。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与三巧儿感情笃厚,过了几年幸福的夫妻生活。

小说在此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满的气氛,但由于蒋兴哥在外经商抛下妻子多年不归,三巧儿在薛婆的欺骗和陈大郎的引诱下,终于背叛与蒋的誓言,并将蒋兴哥所赠的传家之宝珍珠衫赠与陈。后来,被蒋兴哥发觉,一纸休书将三巧儿送回娘家。

王三巧对蒋兴哥的感情原来也是很深的,被休以后,想到的也是自己负了丈夫的恩情。情节发展到这里,似乎蒋兴哥与三巧儿的感情完全割绝,但是峰回路转,三巧儿被迫无奈嫁与吴杰进士做妾,蒋兴哥在吴杰所任县内因人命官司而受审。

最终三巧儿与蒋兴哥久别重逢,抱头痛哭。当吴杰县主看出他们不是兄妹,而是夫妻时,让三巧儿重回蒋兴哥的身边。整个故事的发展呈现出平和的迹象。在叙事结构上用喜剧性的结尾来冲淡,作品遵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爱情婚姻题材中的轻喜剧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小说写了三对青年男女的婚姻纠葛。刘、孙、裴三家先由儿女亲家变成冤家,最后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而重新组合结为亲家,皆大欢喜。

小说的喜剧性来自计中计,错中错,经过几起几落的盘旋,让读者领略了小说家结构喜剧情节的艺术才能,在捧腹大笑中还获得了不少哲学启示。

“三言”中此类作品还有不少,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唐解元一笑姻缘》、《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在生活色彩、思想深度、艺术魅力等方面,都有可称道之处。

通俗易懂的语言。冯梦龙在编辑“三言”时,对于语言通俗化下了一番工夫,这和他的文学思想也有密切关系。他认为,文言作品只能被少数人欣赏,而难以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更不能震动他们的心灵;要使群众理解而且受到感动,写文章就一定要用通俗的语言。

作者在谈到自己的艺术时,就把“通俗”看做话本能否流传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冯梦龙在整理、改编和加工“三言”的过程中恪守这一原则,多采用通俗语,并且从民间提炼了不少生动活泼的谚语、比喻,用以反映生活场景,描绘人物风神,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小说语言的表现能力。

“三言”中的优秀作品,写人物对话,尤为生动、逼真,贴合人物的身份,具有性格化的特色。“三言”以它的思想的新颖和艺术的魅力,一经出版,即震动了当时的小说界。

明末清初的文坛曾经出现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短篇小说的收集和创作的热潮,而且效颦之作蜂起。其中成就显著的是凌蒙初。他的初刻和二刻《拍案惊奇》就是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巧妙多变的构思。在“三言”的不少篇章中,充分显示了我国小说家的巧思。“三言”的情节艺术安排很巧妙,作者把那些最动人心弦的、最典型的事件,经过精心地提炼、奇妙地布局、意匠地经营,就达到了“钦异拔新,洞心骇目”的审美效果。

在《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如果没有那一连串的巧合的情节,就很难丰富地展示陈二姐与崔宁这一对青年男女无辜被杀的冤狱,当然也就谈不上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无情的鞭挞。非常偶然的巧合,在这里却体现出了高度生活真实的必然,显示了自然而丰富的“巧”的魅力。

传神的白描手法。“三言”塑造的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主要是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动作而表现的,这是我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特点。“三言”多善于用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去叙述人物的。

如《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秀秀和崔宁的对话,一个大胆泼辣,没有一点矜持和扭捏之态,更没有封建道德的负担;一个却谨慎细心,在关键时刻显示了他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反抗,都反映了下层市民思想意识。

作者用简洁有力的笔调,用以描绘人物的音容声貌,通过对话和小动作来渲染人物的风度。它不仅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达到绘声绘色、传神摹态的境界,而且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

“三言”里的白描,并不是简单的直观形象的描写,它是用简洁、精炼的文字,通过粗线条的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的手法,赋予人物以可感的外在形态,为揭示人物的性格、气质、感情提供血肉之躯。

这种形貌白描多着墨不多,然而却做到了“笔精形似”,能将人物肖像描绘得极为传神,如雕塑立体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将沈练抱打不平的经过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旁注]

进士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代,创始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废除于清代末年。在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太守 古代官名。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地设郡,派官防守,官名为“守”。属于武职,后来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秦统一后,每个郡都设置郡守,用来治理民政。明清时期则称为“知府”。

文言 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而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阅读链接]

冯梦龙在“三言”中,特别重视小说中描写的“男女之情”,他在《情史叙》中提出“情始于男女”,“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牵”只要加以正确导引,可使它“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以达到”“情教”的目的,产生像《六经》一样的作用。

冯梦龙在当时淫风特盛的晚明文坛发表这样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结果。这一立场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