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奇巧的武侠故事
《三侠五义》受百姓的喜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故事新颖独特、人物形象鲜明,也有语言通俗生动等方面的原因。其中情节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特别是情节的变幻多端、离奇惊险和悬念迭出,是小说引人入胜、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从情节之险、情节之奇、情节之实方面阐述《三侠五义》的情节艺术特质。《三侠五义》自问世以来,不仅在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中受到广泛的欢迎,而且也引起一些文人雅士与大学问家的重视。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做到雅俗共赏,除了它那宣扬“忠烈侠义”为核心的思想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外,它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它的情节艺术。
这是一部以惊险性为主,辅以奇巧性,兼以现实性,并融以公案、侠义、传奇、灵怪、人情于一炉的,能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审美趣味的作品。
情节之险。《三侠五义》情节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就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惊险性。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是此书吸引读者、满足人们紧张的心理体验的重要因素。
在小说中,许多侠义之士又常剪恶除奸,救人于危难,身处险地,面临着生与死的较量和抉择。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惊险程度和刺激性。情节是“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三侠五义》不是为情节而情节的,因为小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写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是为写人服务的。《三侠五义》情节的惊险更多的是通过那些处在危机险恶境遇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的。
《三侠五义》中众多人物命运都曾在生与死的“鬼门关”徘徊过,这是促使此书情节惊险的人物性格依据。以贯穿全书的3个清官形象包公、颜查散和倪继祖而论,包公从一出生就面临着居心不良的二哥二嫂扼死的危险,幸存到9岁,又几乎被毒死,后又被骗入枯井中几乎困死。
后来,包公长大成人后,在赶考途中在金龙寺遇见凶僧;获得官职后,在土龙岗遭遇劫持,天昌镇遇到刺客。而后,因杀安乐侯庞昱,得罪其父当朝太师,险被报复致死。
总之,包公从出生到荣任宰相前,生命总是处于危险的境地,而故事情节随着这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呈现出惊险的特征。
书中的第二个清官颜查散,其遭遇也大致如此。在小说的第三十二回至第三十九回,写颜查散投靠岳父柳洪备考就亲,不料柳洪夫妇嫌贫赖婚并设计退婚。
小姐柳金蝉的乳母田氏偷听到他们的密谋并报告了金蝉,丫环绣红奉命寄谏约颜生相会,欲赠私蓄。不想冯氏的侄儿冯君衡偷走字柬并杀死丫环。颜生受冤寄监,幸亏白玉堂竭力相救,赴开封府寄柬留刀,包公明察秋毫使冤案得以昭雪。
这段故事可谓波澜起伏,变幻莫测,情节曲折而充满着惊险性。冤案平反后,考中状元,升任巡按,被派到虎狼之地襄阳府出巡,对手是雄踞一方的襄阳王赵爵,派人将他的官印盗走,并把它抛在洞庭湖中,又使他陷入困境之中。
第三个清官倪继祖的命运就更加坎坷了。在他未出生前,父亲误入贼船从而被杀,母亲得人帮助逃生后,把他生在荒郊野外,幸而被一好心老汉收留后抚养成人。
在长大成人获得官职之后,为了探访霸五庄内幕,被恶霸马强囚禁在地牢,生命一度处在危急的状态。被侠士欧阳春等营救出来后,又被诬陷为勾结大盗抢夺马家珠宝,免官待罪,智化盗冠栽赃扳倒马朝贤后,才得以昭雪。
至于书中的侠义人物展昭、欧阳春、白玉堂等人,更是与险恶的境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把这些侠士们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他们除暴安良、不畏生死的英雄本色,情节上呈现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在《三侠五义》的第六十七回、第八十五回、第一百零五回中,这些侠义之士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情节,有多次冒险营救包公,有清官以及蒙冤受难的平民百姓于危难之际,有五鼠闹东京,有白玉堂泗水治水怪,还有白玉堂上冲霄楼等。
所有这些情节,无不悬念迭生,险象环生,使读者在心理上激起一种惊险美感。
《三侠五义》情节安排本身就具备跌宕起伏、亦惊亦险、错综变幻的特征。如小说的第二十三回至第二十七回共写了4个故事。一是范仲禹夫妇死而复生,散而复聚;二是兴隆木厂主屈申因贪杯被害,后又死而复生;三是道士苦修撬棺盗宝;四是包公奉诏查访新科状元兼理抢妇杀夫、图财害命及撬棺盗宝等案。
4个故事各有其主人公、头绪,情节跌宕起伏、变幻惊险,但这4个故事又彼此相连,一环套一环,一案套一案,形成一个连而不死、错而不乱的整体,扑朔迷离,疑窦丛生,具有现代小说的复杂性。这同由人际关系异常复杂艰险、社会矛盾特别尖锐所造成的惊险的社会环境相关。
《三侠五义》还描写了一些人与自然斗争的惊险场面,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这部小说的惊险色彩。如展昭为探访捉拿白玉堂而落入陷空岛时的地险,白玉堂随颜查散视察泛滥的泗水,蒋平逆水寒泉捞印、智化等潜入钟雄水寨时的水险等,都写得阴森森的,令人心惊。
作者善于将复杂的社会环境与险恶的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表现他们超常的勇气和胆量,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情节之奇。小说之“奇”离不开情节安排之“奇”,情节曲折生动、富有表现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三侠五义》的情节奇巧曲折,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也就是说情节极富变化,有“戏”可看,这是《三侠五义》情节结构的基本模式。
《三侠五义》在有限的篇幅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情节的曲折变化,腾挪跌宕,使小说的矛盾冲突始终在一系列波澜层叠、出人意料的情节中充满张力地向前发展。可以说,《三侠五义》的作者创造了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最为缜密、也最为奇巧的故事情节。
在小说中,作者所营造的故事情节往往给人以新奇感。最为突出的在第十回。买猪首书生遭横祸一案中插入好几件事,使得故事情节奇巧曲折,书生韩瑞龙与娘亲韩文氏相依为命,偶尔发现床底埋有满满一箱金银。
韩瑞龙欢喜不已,欲买三牲祭礼。清早至郑屠铺前,买得一个用垫布包好的猪首。岂知布中猪首是一颗血淋淋的女子人头,韩瑞龙当场被公差抓捕回县衙。
这很明显是一桩杀人嫁祸案。然而在此一案中,又引出好几案来,事情变得神秘诡幻、曲折离奇。先是公差在韩瑞龙家床下并未挖出金银反而发现一无头男子死尸。后赵虎访查过程中,在郑屠后院抓住惯偷叶阡儿,并发现一具女尸。
由叶阡儿交代,在白员外家偷东西的时候发现一个男子人头,并将人头丢于邱老头屋内。这下两具尸体都有着落了,事情也水落石出。女尸是妓女锦娘,郑屠见其珠翠满头而起杀心,将其割首后尸体埋于后院,头卖给了韩瑞龙。
男尸是白员外的表弟李克明,被管家白安杀害后,头放在柜内被叶阡儿误以为宝物偷走,尸体便埋在后租于韩瑞龙母子的房间地下。
岂知水落石出后又生波澜。当差役押着邱老头找到刘三要将男子人头挖出的时候,刘三又挖出一具男尸。原来此男尸是刘四,刘四与刘三争执时被刘三杀害。
包拯按罪行发落凶徒,恶人得惩,一桩猪首案至此才告一段落。故事情节奇巧曲折,高潮迭起,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小说情节之奇,更多是依靠误会巧合、悬念设置等方法来实现的,清代的很多小说家就善于使用这些手法。
《三侠五义》在情节处理上为了增强故事性,主要运用偶然和巧合,使情节显得格外离奇、出人意表,造成一种奇巧的美。
“巧”是对事物发展的偶然性的巧妙运用,当然,“无巧不成书”是明清时期小说的普遍特点,往往由一个巧字生发出一篇篇曲曲折折的故事,很多事件都建立在巧字上,通过偶然反映必然。《三侠五义》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
在小说中,展昭路经通真观,碰巧遇上道士谈月与玉香在密语,林春夫人与婆子的谈话正巧被韩彰听见。展昭被困陷空岛,巧之又巧的是有个深明大义的卢方夫人,叫儿子卢珍前去送信。
这一切的巧合固然是作者有意安排,让故事变的生动畅顺,所谓“无巧不成书”。
在第六十回丁兆兰对北侠说:“似你我行侠仗义之人,理当济困扶危,剪恶除奸”。正因为众义士都以“济困扶危,剪恶除奸”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才会使得这些巧合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层层相应,环环相扣,丝毫不使人感到突兀生硬。
又如《三侠五义》中劫银一案,就充满着故事情节的巧合。蒋平等三鼠和柳青巧劫了太守孙珍为太师祝寿的万两黄金,神不知,鬼不觉,劫银过程只字未提。
只是到了后文,由于赵虎乔装访案,误拿人犯,包公才将错就错,巧讯脏金,劫银一案才公布堂上,才有孙珍解职,孙荣、庞吉上表请罪。
从劫案开始到结束,故事情节始终穿插一个“巧”字。很显然,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着力于对故事情节的构造,重在颂扬蒋平等人惩恶扬善的侠义心肠。
情节之实。《三侠五义》是一部以写非常人物、非常事件为主的小说,这就决定了它的故事情节必然是以惊险性、奇巧性为主,但这并不等于说这部小说是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的。
一方面,《三侠五义》的惊险性、奇巧性情节,除了荒诞不经的部分外,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提炼和概括;另一方面,这部小说也还在一定程度上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为它要歌颂清官的行为和侠客的除暴安良,那就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奸”“暴”,所以,《三侠五义》也体现了一些当时社会的负面因素。
《三侠五义》中所写的故事,虽然名为发生在宋代仁宗时期,但在实际上,稍有历史知识的读者就会感到,书中所透露出的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所展现的社会生活风情画面,多半属于清代中后期,因而能使人产生一种现实感。
但是,《三侠五义》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人物的精神面貌与社会关系的时代感,以及细节描写的真实感上。其中,清官与侠士之间,侠义人物内部之间,清官、侠士同他们的对立面乡绅恶霸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呈现着一些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特有的社会氛围和时代的气息。
像白玉堂这样一个既狭隘偏激,又具有侠肝义胆,而且有时心高气傲,有时又阴冷狠毒的性格复杂的人物,归根到底,是清代末期人们复杂多样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概括与折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产物,明清代社会的人情世态。
小说中的现实性,还表现在塑造了一大批善良普通的老百姓形象。透过这批处于下层社会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的形象,小说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清代社会的人情世态。读后,令人产生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
如第五回,为惨遭杀害的刘世昌申冤报仇的张别古。第十五回,那个帮助李娘娘与包公相见的具有古道热肠的范宗华。第二十三回中资助范仲禹赴京赶考的刘老者。第三十回,包公从金龙寺脱险后碰到的买豆腐的孟老汉等。
书中的这批普通的凡夫俗子形象,具有白描质朴的艺术特征。由于作者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说书艺人,非常熟悉这些市井细民,因此这些善良百姓的内心情感与音容笑貌,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小说通过这批善良的小人物,摹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形象。这是作者现实主义手法的成果。
《三侠五义》在情节上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远非上面所论几点。《三侠五义》追求情节的惊险,却并不使读者感到繁杂冗长。追求情节的曲折奇巧,却不使读者感到荒诞不稽,反而许多情节使人觉得合情合理。可以说《三侠五义》的情节艺术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是我国古典小说情节艺术中的典范。
[旁注]
太师 古代官名。是两种官职,一是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二是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巡按 又称“按台”,是古代官职,代表皇帝巡视地方,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专门负责监察,一般不理其他事务,权力极大。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永乐年间定制,以一省为一道,分道出巡,其品级虽低而可与省行政长官分庭抗礼,知府以下均奉其命,事毕还京。
官印 顾名思义是指官吏或官署之印,它的出现时间应与私印基本相同,至少不应晚于私印。在漫长历史中,官印作为官吏职掌或政府机构行使权力的凭证,就一直以其无可替代的特有功用而存在。
鬼门关 传说是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报到的第二道关卡,两旁有18个鬼王和把门小鬼把守。森严壁垒、铜墙铁壁,牢不可破。无论哪个亡魂来到这里,必遭检查。
状元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宋代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道士 是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礼仪,自觉自愿地接受道教的教义和戒律,过那种被俗世视为清苦寂寞而他们却视为神圣超凡的宗教生活,也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者,以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布道传教,为其宗教信仰尽职尽力。
[阅读链接]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对《三侠五义》赞扬有加,认为: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正如柳麻子说“武松打店”,初到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精神百倍。如此笔墨,方许作平话小说,如此平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
鲁迅先生对此书的评价也不低:值世间方饱于妖异之说,脂粉之谈,而此逐以粗豪脱略见长,于说部中露头角也;绘声状物,甚有评话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