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的讽刺手法
《镜花缘》是清代的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作者李汝珍不仅以其超凡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并运用浪漫的手法对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予以了强有力的讽刺。
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讽刺效果,《镜花缘》运用了夸张、漫画、对比、喜剧与真实性相结合等多种讽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的加入,使得小说本身更添了喜剧色彩,让读者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下,体会到作者所要给我们展示的深层内蕴。
夸张的讽刺手法。在《镜花缘》这部作品中,夸张手法就运用得恰到好处。书中第十四回,唐敖一行人来到了无肠国,多九公向唐、林两人介绍了此国国人的特色。
无肠国的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而那些想发财的人家“因所吃之物,到了腹中随即通过,名虽是粪,但入腹内并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将此粪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
然而就是这样,那些想发财的人家仍嫌不够,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而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直至饭粪莫辩,这才另起炉灶”。
如此夸张的描写让读者在捧腹发笑的同时,更看到了那些为富不仁、刻薄成性的富人们的丑恶嘴脸。此外,书中其他部分也有多处采用了夸张手法。作者为表现君子国的“好让不争”,特意描写了买卖双方的互相谦让,放大君子国的君子之风。
由此可见,夸张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作品增色,突出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观点,有利于读者更深一层了解作品。
漫画手法的大量运用。《镜花缘》这部作品描绘了奇幻的世界,带有很强烈的浪漫色彩。然而作者对书中海外异国的人情物态的描写并非随心所欲的胡乱勾描,而是根据其所要表达的寓意,运用漫画的手法细致勾勒。
众所周知,漫画在讽刺一些人或事时,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比用语言直接叙述强得多,李汝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白描的手法再略作夸张,变形,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国家的主要特征,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并能悟出此中真义。
对于社会上那些两面三刀、阳奉阴违的伪君子、两派人物,作者也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具体详细的事件来描写,而是运用漫画手法勾勒了两面国这个国家。
两面国的人个个头戴浩然巾,都把脑后遮住,只露一张正面,把那面藏了,正面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令人觉得可爱可亲,然而后面却“鼠眼鹰鼻,满面横肉”,被人识破后便“好好一张脸变成青面獠牙”,如此变幻无常,捉摸不定,不得不让人不寒而栗,望而止步。
当面奉承,令人可亲可敬,背后却恶语伤人、暗下毒针。对待权贵,阿谀奉承、卑躬屈膝;对待下层百姓则不屑一顾、恶言相向;用人时好言相劝、甜言蜜语、百般讨好;不用时则冷若冰霜、落井下石、形同陌路。世上那些过河拆桥之人,欺上瞒下之人,左右逢源之人,趋炎附势之人,虽长一面,均是两面国人的真实写照。
《镜花缘》用精绝的笔法为我们勾画了两面国,寥寥数笔却将我们引入了深刻的思考,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在第二十七回中,唐敖等人又到了结胸国,林之洋问起国人为何胸前高起一块,多九公予以了解释。
原来他们生性过懒,而且又好吃,所谓好吃懒做。每日吃了就睡,睡了又吃,饮食不能消化,渐渐变成积痞,所以胸前高起一块。
现实中有很多好吃懒做之人,但其具体形象却并非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只能通过其具体行为来判断,而李汝珍却巧妙地运用了漫画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了这群人的形象。如果长期好吃懒做,饮食不能消化,那么胸前就会高起一块。
作者在调侃与戏谑中将那些好吃懒做之人的行径揭露得淋漓尽致,并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同时也在游戏中告诫世人切莫终日只吃不做,否则就会落得个结胸国人的下场。
此外,还有多个国家,作者都采用了漫画式的勾勒方法。如毛民国人吝啬成性,便长有一身长毛;翼民国人喜奉承,便头长5尺;豕喙国人说谎成性,便长张猪嘴。
漫画手法在理念上是直接和讽刺相联系的,具备一种幽默的智慧。李汝珍也正是看到了漫画手法的这个特点,巧妙地将其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不仅使作品更加吸引读者的眼光,也使他所要表达的寓意更加明白地表现出来。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镜花缘》通过运用对比手法对科举制度予以了讽刺,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和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讽刺了那些装腔作势、胸无点墨的冒牌文人,暴露其丑陋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者通过唐敖、多九公在黑、白两国所遇到的不同境遇,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第十六回中,唐敖等人来到黑齿国,“其人不但通身如墨,连牙齿也是黑的”,唐敖因他们太黑,便认为其相貌丑陋。
多九公对于学堂中的两名求教少女更是不屑一顾,结果多九公被这两名少女红红、亭亭问得直发愣,无言可答。事后,连曾中探花的唐敖也甘愿在其面前自称晚生。
在第二十一回,唐敖等人来到白民国,那些国人,无老无少,个个面白如玉,唇似涂朱,再映着两道弯眉,一双俊目,莫不美貌异常。唐、多两人因在黑齿国吃亏不小,所以在此处倍加谨慎,多九公甚至自称“从未读书”。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学馆先生竟将一般学童都应读熟的《孟子》读错。
这两个国家一黑一白,一个外表“丑”,一个容貌“美”,显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更深层次的对比在于黑齿国中的两名少女,知识渊博、才学过人,白民国中的学馆先生却胸无点墨、满纸白字;黑齿国中,“案上并无多书”,白民国中却“诗书满架,笔墨如林”。
作者正是通过这几处对比,讽刺了那些华而不实、装腔作势的冒牌学士,批判了那些以貌取人,以年龄论才学的具有世俗眼光的人们。
喜剧性与真实性的巧妙融合。《镜花缘》将喜剧性情节与现实中的真实情况相融合,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在书中,读者看到的是喜剧性的情节,然而深挖其内涵,当我们透过表面去探究其本质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现实。
当我们在喜剧性的情节中发笑时,我们更应看到其深层的含义。在女儿国中,林之洋被选入宫,遭受穿耳缠足之痛,亲身体会了千百年来女性所受的苦楚。然而,和广大女性的遭遇相比,林之洋的遭遇只能算得上是冰山一角、海水一斗。
林之洋被奉命穿耳,“只疼得喊叫连声”;被缠足时,又是“脚上如炭火灼烧一般,阵阵疼痛”;当其不服,私自放足时,便被打得“肉绽皮开,血溅茵褥”;再次放足时,又被宫人将“两足吊起,身子悬空”,直“疼得冷汗直流,两腿酸麻”,最后只得屈服,被摆布成“面似桃花,腰若弱柳,眼含秋水,眉似远山”。
最后,林之洋被唐敖等人解救出来,逃离了女儿国,然而在现实中,广大女性仍然受着封建腐朽观念的束缚,从小便被穿耳缠足,然后每日里教化熏陶,终被培养成符合当时男性审美标准的病态美女。林之洋逃离了苦海,而阴若花却从女儿国步入了男权世界,并甘愿穿耳缠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喜剧性的情节其实产生了悲剧性的效果。喜剧性的情节中产生的却是悲剧性的意味,正是这种悲喜剧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表现得更为深刻,也更加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让读者在发笑的同时,品味辛酸的味道。
最好的讽刺便是当人们正在发笑的时候,突然发现其所反映的悲剧性寓意,从而由喜转悲,而喜剧性与真实性的融合恰好达到了这个效果。夸张、漫画、对比、喜剧性与真实性的融合,每一种讽刺手法的加入,不仅使作品更加诙谐幽默,吸引读者,也使小说的讽刺效果进一步加强。
作者运用夸张、漫画、对比、喜剧性和真实性相融合等讽刺手法,对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都予以了尖锐的讽刺,其笔调诙谐幽默,其讽刺尖锐透彻,其内容丰富深刻。
可以说,《镜花缘》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讽刺之作,它幽默诙谐的笔调,将读者引入一个奇幻的世界,让我们在轻松发笑之余领略作者所要传达的讽刺性寓意,而这正是《镜花缘》的独特魅力所在。
[旁注]
浩然巾 明代男子盛行戴巾帽,背后有长大披幅的一种头巾,形如风帽。相传为唐孟浩然所戴而得名。
探花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后世,“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孟子》 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本,有35000多字。
[阅读链接]
在《镜花缘》表层展示的是虚幻浪漫静谧的万般世相,而其深处却一度奔突、冲撞着由生命的热爱、执着与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张力支撑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识,这种对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才是小说最具魅力的部分。
《镜花缘》中鲜明地张扬了这种不死的智慧精神。小说第六回即进入轮回转世的永生世界,“仙姑此去,小仙等无以奉饯,特赠灵芝一枝。此芝产于天皇盛世,至今二百余万年,因得先天正气,日月精华,故先凡服食,莫不寿与天齐”,“我等偶于海岛深山觅得回生仙草一枝,特来面呈,以为临别之赠。此草生于开辟之初,历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稀世珍奇。无论仙凡,一经服食,不惟起死回生,且能同天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