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演义——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
梳理史实的演义小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时期,列国之间战争的故事历代被人传诵。至宋元年间话本小说兴起,这些散乱流传的故事,便成为话本小说创作者进行加工创作的好题材。故而在宋元的讲史话本中,出现了《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
历史延续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时值历史小说创作的高潮时期,春秋战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又成为历史小说创作者看好的题材。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始起发轫,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述,吸取话本成果加工写成《列国志传》,使列国故事初具规模,但又有诸多错误。
后来,明代末期文学家冯梦龙凭据史传,把《列国志传》改编为108回的《新列国志》,于明代末期刊行。后清代蔡元放为《新列国志》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并改名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就是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就是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500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和《史记》4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秦汉时期前的一些史学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
而《东周列国志》的通俗之处,正是将《战国策》、《左传》、《国语》和《史记》4部史书中暗礁一样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种种是非善恶,忠奸智愚,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贡献。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是除《三国演义》以外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历史演义类小说,但比之《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能够客观、公正、忠于正史,不存在尊谁贬谁的问题,这一点至少不会像《三国演义》那样有误导读者之嫌。
《东周列国志》文字通畅,把春秋战国纷繁复杂的历史编排得有条不紊,有些故事因在史籍中就有较丰富的素材和一定的戏剧性,经过作者的加工,显得有声有色,如“郑庄公掘地见母”、“晋重耳周游列国”、“孙武子演阵斩美姬”等。使之在明代同类小说中,成为上乘之作。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500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榜样。
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入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小说描写了幽王残暴无道,引起西戎之乱。平王东迁,从此周王室逐渐衰弱,诸侯国互相兼并,互相争霸。在诸侯国内部,大夫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他们之间也互相兼并,致使有的诸侯国为大夫所瓜分,接着出现了“七雄并峙”的局面。频繁的兼并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小说谴责和揭露了那些昏聩、残暴、荒淫、愚昧的帝王、诸侯以及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说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勇敢、有才干的将相,也颂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小说结构布局主次分明、繁简得当。虽然头绪纷繁,矛盾错综复杂,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仅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得到如实的反映,各诸侯国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写得条分缕析。
小说故事性强,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全书的一部分。许多故事描述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如“卫懿公好鹤亡国”、“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等。
由于小说反映了五六百年的历史,不可能有贯串始终的人物形象,但在不少篇章里,人物形象描绘得还相当生动,如管夷吾的博学奇才、齐小白的王霸之度、鲍叔牙的苦心荐贤等,又如晋重耳、伍子胥、介子推、孙膑、庞涓、廉颇、蔺相如、闻仲、范蠡等都写得个性鲜明。
[旁注]
蔡元放 清代初期著名文学家。乾隆年间,他为明代末期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23卷,108回。他也评过《水浒后传》,析为10卷,每卷4回,精作修订。
《史记》 由司马迁撰写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称《太史公》。《史记》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左传》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既是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国语》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代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990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至公元前453年智伯被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西戎 古代对西方边民的统称。西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边民,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伍子胥 (?~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蔺相如 (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记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事件。
[阅读链接]
《东周列国志》之所以未上四大名著的原因,我倒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四大名著是从题材上所提出的代表性古典小说,《西游记》属于神仙传之列,《红楼》则是封建家庭,《水浒》是农民起义,《三国》属军事谋略,而《东周》与《三国》题材相同。
《三国演义》相比较来说主线明显,主要人物不是非常多,所以容易被大家记住。而读过《东周列国》的人一定都会有类似感受就是,东周没有主线,它只有阶段性主线,东周更多就是靠历史时间的推进而展开剧情的,而且春秋战国时期本来就是诸侯割据,吞并和弑立新君的事情此起彼伏,所以读完后很难一下子梳理清楚。但是《东周列国志》非常耐读,而且里面出现的历史典故和重要人物层出不穷,所以《东周列国志》绝对是可以与四大古典名著比肩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