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治国道理的小说

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形势,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以后又形成了秦、齐、楚、燕、赵、魏、韩7个大国称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剧烈的统一战争自此开始,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是对天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列国之中,上至君王,下至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

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忍辱偷生,终于复国。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

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当时的忠义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后仍使人感动敬慕。

勾践身负灭国之耻,心怀复国大志,刚强、勇毅,不计荣辱生死,克制私欲,礼贤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恒心,10年生聚,10年教训,终于以少胜多,摧毁强敌,称霸天下。像这样反败为胜、变弱为强的事例,还见于晋文公重耳,吴大夫伍子胥等段落之中。

人生立志,应该放眼至高至远之处,当以造福苍生、泽及万世为念,这样的榜样有孔子、管仲、子产。他们的思想以仁爱为根本,他们拥有安定天下、惠及万民的志向,对真理永无止境地追求,引导君王走向内圣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强国,成为后世政治参照的法则。

与这些正面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节的进展之中。

春秋时期,最先强大起来的是郑庄公,小说里面把他描写成一个奸诈阴险的小人,因此在里面的历史地位并不高。

郑庄之后有齐桓公,齐桓公小白得鲍叔牙的帮助,击败管仲辅助的公子纠,从而成为齐公,后又任管仲为相,因其任人唯信,兼听纳谏,又得管仲、鲍叔牙之大才,很快就雄霸天下,九合诸侯。但其结局悲惨,困死宫中,死后各子相争数岁不休,也因此渐渐失去了齐国的霸主之位。

齐桓公之后,重耳续伯,自深得民心的申生死后,年轻时的晋文公重耳便多有磨难,30岁上逃走天涯,先后流走齐、楚、秦等无数国家,取齐女秦女为妻。只因一帮志同道合如介子推等人的帮助方幸而得生。

秦公三平晋乱,最终还是把他推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老来得国的重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兢兢业业把国家治理得无比强大。“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鸣必惊人”的楚之大鸟,因国乱而三年隐若之后果如他之言,一下飞上了乱世春秋的高空,成为一方霸主,这就是缔造了绝缨大宴的楚庄王。

而后的楚平王昏庸,竟占儿媳为己有,又听谗言,欲死太子以绝后患,因而牢伍奢,诱杀其子,幸得伍员逃得一生,一夜间愁发皆白之后逃离楚国,后落根于吴,也因他的再生,几使楚丘和越国覆灭于吴国之手。

这个有着太多传奇的伍子胥,叩开了吴越春秋的大门,吴王阖闾之后,伍子胥荐夫差而得王,然而夫差不听子胥忠言,放回已困多年的越王勾践夫妇,最终导致吴国灭于这个重生后兢兢业业,一心为复仇而卧薪尝胆的人手里。

紧接着晋国三分天下为韩、赵、魏。大概春秋时期的历史就到此了,之后的战国史,小说写得相对简单得多,也没有像赵氏孤儿那样纷繁复杂的故事。

《东周列国志》描写战国部分虽然不比春秋部分那么庞大,但也还十分精彩,卫鞅入秦变法,西门豹、吴起的故事等,但给读者记忆深刻的当数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4人皆是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庞涓学兵法,苏秦、张仪习游说。

孙膑后为庞涓所害,几死于魏,佯疯才得脱归齐国,后马陵道万箭射死庞涓。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击秦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合纵,张仪助秦,后几次破苏秦的合纵之谋。两人皆为游说之仕。小说中,他们算不得什么伟大人物,全为小人之举。

苏秦先一贫如洗,后因游说而富贵还家,按小说的观点,其是为了自己而行游说之事,全不顾国家以后的发展,尤其在他后面的日子尤为明显,结局悲惨自是不必说。

苏秦张仪之后,多出如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这样的好客之士,在他们门下,养士多达数千人,但所养之士也多无用,不能为国出谋划策,也不能为之身死。

当然蔺相如、廉颇这样的大将之才也是有的,白起长平一战坑杀赵卒40万余。再后期,秦王翦、赵李牧等出现,王翦是秦并吞六国的主力统帅,兵越千里,战功显著。

纵观东周几百年,无外乎一个“乱”字,乱世春秋,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并不足为奇。

春秋时期,多有谋国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轸、智宁俞、赵盾等,也多有谋国之君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但之后,谋国之君和谋国之臣皆越来越少,后几近灭绝,多出将才而无相才者,也多为游说之人,再之后,只剩家养士人的君子,当然如信陵君这些也堪为国才,但所养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后,仅剩将领之才了。将领之后就只剩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之流,惟秦王政为治国之君,任人唯贤。下面也有一帮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难怪秦能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

[旁注]

战国七雄 指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7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至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7个诸侯国分别为齐、楚、秦、燕、赵、魏和韩,这7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荆轲 (?~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卫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因为被夏无且的药囊击中,被秦王拔剑所杀。

子产 春秋后期郑国人,与孔子同时,是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至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鲍叔牙 (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4年),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管仲的好朋友。后来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儿子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纠的弟弟公子小白。小白返国继承君位之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车运送回国。鲍叔牙推荐管仲当上了宰相,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楚庄王 (?~公元前591年)。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孙膑 (公元前379年~公元前314年)。周代战国时期兵学家、纵横家,兵家实战派鼻祖、田氏齐国军师。与庞涓曾同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熟读《田穰苴兵法》,鬼谷子见他为人诚恳正派,又是兵圣孙武的重孙,便授予他私藏多年的《孙武兵法》,后著作《孙膑兵法》。

鬼谷子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人。其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著有《鬼谷子》兵书14篇传世。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

百里奚 (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春秋时楚国宛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李斯 (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代丞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阅读链接]

《东周列国志》中蕴含着诸多的天命意识。天命意识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知识能力有限,故将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归于上天,所以很早就有了“受命于天”的说法。

在《东周列国志》中,也体现着这一思想。在作品第一回,作者写周宣王准备再次讨伐姜戎,在市上闻童谣:“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几亡周国。”后褒姒蛊惑君心,欺辱嫡母,害得周幽王国破家亡,印证了童谣,作者也认为“天数已定宣王之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