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境
⊙吴 昊
位于山东胶东半岛丹崖山上的蓬莱阁,离烟台不足一百公里。若从北京乘火车到烟台,再乘汽车到蓬莱,一路之上,风光秀丽,山水宜人,可以见到不少历史遗迹。
蓬莱阁始建于宋朝嘉祐六年(公元 1061 年),明、清时期曾两次重建, 同我国诸多古建筑相比,确有其独到之处。整个建筑分吕祖殿、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蓬莱阁六个部分,各个部分又自成体系。楼亭殿阁, 因山势而布局;花草树木,待时令而芬芳。全部建筑面积约计 18900 平方米。近百年来,国家内患外辱,胶东大地,烽烟四起,蓬莱阁几经破坏,现在一些建筑物上,还留有枪痕弹迹,建筑物的西侧山下,还留有日本鬼子的弹坑。到解放的时候,不少建筑物只剩残垣断壁,幸存的也是破旧不堪了。解放后,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几经修葺,才重新恢复了这座古建筑群的本来面目。
我登蓬莱,正是 8 月盛暑。烈日炎炎,树梢冉冉。从山下到山上,逐级而进,虽气喘吁吁,却越走越觉凉快。到了山顶,进了蓬莱阁,一股海风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侧身一望,原来前面就是碧波无际的大海,俯首一看,才知已身置百仞之上,阁下的崖壁,就如刀削斧劈,齐斩斩地直抵水面。远望,渔帆映日,绰绰闪光,主岛配屿,在蓝天与碧海相接处;近看,礁石错落,海浪翻飞,避风处,垂钓的老人,兴致正浓。正厅横悬一匾,上书“蓬莱阁”三个鎏金大字,笔力雄健,气度雍容,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的手笔。
《蓬莱十景》,最有名的要算“海市蜃楼”了。“海市蜃楼”还有个名字叫“辉映仙槎”。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不少笔墨文章。说法很不一致,有人说,这种奇景出现在春夏之交,要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也有人说它出现在水气浓重的云天。大概都是有过的吧。所记的情景都不外乎说,在茫茫的海面上,有时是一瞬间,有时是几分钟,有时是十几分钟,出现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一簇山峦或一片林海,有楼台,有亭榭,有工厂,有村庄, 有游人对对,有情侣双双,有时还有拉骆驼的、放羊的、拉三轮车的、耍猴子的⋯⋯人世间有的,这里几乎都曾显现过,一幕一幕,像放映电影。古人解释不了这种现象,因此出现了不少神乎其神的传说。照字面解,蜃是大蛤, “海市蜃楼”就是大蛤口中吐出的仙气。其实这种“蜃”景,大沙漠里是更多的,那里并无“蜃”,也有景,不过是光的折射、反射把这里的影子搬到另一个地方罢了。若登上蓬莱阁的“观澜亭”能看到海市,那当然是十分难得的享受了;可惜大自然并不经常给人们以恩赐。作家杨朔同志是蓬莱人, 他见过海市,才写出了《海市》那样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宋朝的大诗人苏轼写过一首《海市》诗,这位才子在登州府坐了 28 天知府,第五天头上,就登上蓬莱阁看“海市”去了。可惜天不作美,海神没有恩赐他,他的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以不见为恨”,一“空”而已!蓬莱阁至今保留着苏公祠,一块卧碑上镌刻着“海市”诗。据董必武同志考证, 那确是苏子真迹,笔态犹劲,潇洒飘逸,不愧是大家手笔。明朝的大学问家董其昌在登州府坐知府的时候,目睹过海市蜃楼,他有如下记载:“⋯⋯推窗北眺,于平日苍茫浩渺间,见俨然一雄城在面,因遍观诸岛,咸非故形。
卑者抗之,锐者夷之,宫殿楼台,杂出其中。谛视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 莫不具面。其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 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络联,时分时合,乍隐乍显,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世传蓬莱仙岛,备诸灵异,其即此是与。”尔后的骚人墨客,题咏不断,到民国以后,有些目不识丁的军阀土豪也赶来附庸风雅,雇人凿字, 不过是留给后人一些笑料而已!
就在我去的那一年 6 月 10 日,曾出现过“海市蜃楼”。附近的渔夫、牧童和蓬莱阁上的照山老人都看见了。既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又有清新秀丽的江南景色,烟波浩渺,气象万千,许多人当时击掌叫绝了。看来,要饱这个眼福,是得花些功夫的。
“海市蜃楼”之外,蓬莱尚有九景,即《仙阁凌空》、《万里澄波》、
《千斛碎玉》、《狮洞烟云》、《渔梁歌钓》、《铜井含灵》、《漏天滴润》、
《晚潮新月》和《日升高阁》。每一景各有其妙、其奇、其险。《日升高阁》, 是在蓬莱阁上看日出,天际朦胧,先是云海披霞,蓝天挂彩,然后在天与海之相接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续之冉冉升起。在太阳离开海面的那一刹那, 有一个奇妙的跳跃镜头,不是居高临下,是欣赏不到这一美景的。《晚潮新月》,则是指在蓬莱阁上观月色,每当天高气爽,海上碧波如镜,高悬在太空里的明月与沉落在海底的月影遥相辉映,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真月亮,哪个是假月亮。古人云:“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只有在一望无垠的海天接壤处,你才会感到那里是日月星辰的“家乡”。《铜井含灵》和《漏天滴润》在蓬莱县城东 30 里处的铜井村。那里的海岸上有一天然的石井,投石若磬;最妙的是涨潮时井水是咸的,落潮后井水则变甜了,
《铜井含灵》是说井中有神灵,其实哪是什么神灵,大自然的造物巧夺天工罢了。《漏天滴润》在铜井村北,那里有崖壁,怪石错落,形成许多细孔, 四季滴水,恰似露雨蒙蒙。蓬莱十景,一次游览是很难看全的。
蓬莱阁左侧,有三楹小巧的古建筑,名曰“避风亭”。单是这名字,就会引起游人的极大兴趣。海上没风的日子绝少,这临海之亭怎能避风呢?事实上,海风就是吹不进亭子里来,亭前撒一把纸屑,奇迹即刻出现了,纸屑如蜂似蝶,纷纷扬扬,越亭而过。原来亭子东西南三面是墙壁,北面是门窗, 前面有一堵城墙,高至亭子半腰,城墙外壁呈弧形,对气流起聚合作用,当强劲的海风,吹到壁面时,便形成一股向上的气流,越过亭顶,向南而去。亭内不仅无风,而且连尘土也没有。在这里,既可以享受到海上的凉爽,又不必防备海风的吹拂,真是得天独厚。
蓬莱阁下面,海水顺着山势伸进蓬莱城。这一湾清水,明澈见底,水上有一座小小的古城,名曰“水城”。相传宋朝就曾在此训练过水兵,算是最早的海军基地之一。明末名将戚继光 18 岁做水军总督,就在这里进行操练、演习。因此又名“备倭城”。年轻的戚继光身先士卒,严明军纪,练兵有素; 在抗倭战争中立下了赫赫功劳,至今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不少佳话。
1964 年敬爱的董老健步登上蓬莱阁时,面对浩瀚的大海,豪情满怀,挥笔题诗:
来游此地恰当时, 海国秋风暑气吹。没有仙人有仙境,
蓬莱阁上好题诗。
蓬莱仙境,自古都这样说,而且总是把仙境和仙人连在一起。有的说吕洞宾、何仙姑、瘸拐李等是从这里飘洋过海,登上仙境的;有的说七仙女从这里下凡会董永,还有的说《三清殿》里供的道教鼻祖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信仰道教的“善男信女”总认为,这些神都曾出没在这个地方。当然,这都只不过是神话般的传说,实际神仙是没有的,但蓬莱阁确有仙境。它建筑在陡峭的丹崖山石壁上,上接蓝天,下临深渊,气势壮观。“登上蓬莱阁,伸手把天摸”,虽是夸张之语,却有传神之妙。如果夏秋两季的早晨, 驾一扁舟于海上,就可以看到蓬莱阁浮在白云间,烟雾缭绕,若即若离,欲有飞向大海之态,“明日扁舟沧海去,却将云气望蓬莱”,真个是“仙境” 了。
到底谁是这仙境里的“神仙”呢,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感情和思想有不同的看法。明朝福州有个学者叫龚葆琛,在这里写了两句诗:
海市蜃楼留幻影, 忠臣孝子即神仙。
叶剑英老帅 1960 年来到蓬莱阁,也写了两句诗: 蓬莱士女勤劳动,
繁荣生活即神仙。
相形之下,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思想面前,封建士大夫的迂腐说教, 不是显得很苍白、很渺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