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悠远的路

偶翻《延安府志》,我突然看到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一首诗。“种柳穿湖后,延安胜可游,远怀忘泽国,其赏即瀛洲⋯⋯”热情的诗句,真实的描写,立刻吸引了我。我喜欢回顾历史。站在历史长河的堤岸上去追根溯源,总感到有一层朦胧的尘雾阻隔着视线。可是,当你临近古迹,见物触情,百千年前的古人古事犹若眼前。那当儿,你能回顾,能思索,能审视,能仔细玩味历史巨书中的动人篇章,这是一桩沉香醉人的趣事。

早在公元前 221 年,秦朝在延安这一带就建为上郡,后魏改为金明镇。隋朝初年,以延水取名为延州。唐、五代、宋、元等许多朝代,又被称为肤施。

肤施是什么意思呢?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毗卢王为了修道,来到延安城东的清凉山上。他心地善良,同情众生在人间所受的苦难,经常施舍周济穷人。一天,毗卢王正在洞中打坐,一只美丽的小鸽子突然跌落在跟前。紧跟着又飞进一只饿鹰,伸着利爪向鸽子扑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毗卢王一把抢起鸽子暖在怀里。他既不忍鸽子被吃,又不忍饿鹰挨饿,左思右想,从自己臂上割下一块肉,喂了鹰和鸽。毗卢王施舍自己皮肤救鸟的事终于打动了神灵,不久,他便在这座山上成仙了。为了纪念他舍身救生的精神,人们把这座山城取名肤施,直到公元 1369 年(明洪武二年),才改为延安府。

让我们循着古人的足迹到清凉山一游吧。

清凉山又名太和山。50 年前,这里楼房森整,齐舍数楹,佛钟清远,烟云升腾。“清凉八景”不必眼看,光听听名儿就引人神往。什么“仙人桥”、“桃花洞”,什么“撒珠坡”、“月儿井”。历代多有骚人墨客游览此山, 留下许多题咏石刻,表达了“徘徊不尽登临意”的豪情。因为年久失修,一些古迹残缺不全,可仍有“定循着悠远的路 - 图1泉”、“诗湾”、“水照延安”等迎接游客。特别是宋代开凿的万佛洞等 20 多处石窟,更是艺术的宝库,古代的劳动人民凭着一副锤钻一双手,造出了历史的奇迹!你看那佛像,不管是大如真人的弥陀佛,还是小不盈尺的弟子,有的正襟危坐,道貌岸然;有的和蔼慈祥, 神态自如。真是千佛千面,呼之欲出。在总面积上千平方米的石壁上,完整地展现了莲花世界,真实地叙述了佛从出生到盘涅的全部故事。这故事曲折优美,娓娓动听,你的心灵不能不受震动,不能不受感染。

党中央在延安时,清凉山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祥地。解放日报、新华总社、新华广播电台都驻设在此山,为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政府不但保护着革命旧址,正拨款逐步恢复清凉名胜。在延安的土地上行走,总给人一种遥接古代的感觉。许多遗址,石碑,

甚至一个发人深思的地名,都让人仿佛回到几百、几千年前,去会见古代的

思想家、科学家、诗人。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

一个头束兰巾,脚穿芒鞋的古代诗人用他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大声吟咏。

这是杜甫的声音。他不光是在羌村的草堂里挥笔疾书,还沿着山路,通过延安,奔向安塞。他在延安七里铺歇息的地方,后人建了杜公祠,就连杜甫路过的川道,也起名为杜甫川。

啊!那不是拥有大陆第一口油井的延长油矿么?还是古老的磕头钻机, 还是陈旧的炼油设备,原油产量却连年增产,成为新中国石油的母亲。你怎能知道,近千年前,宋代的科学家沈括知署延州时,就利用未被认识的石油, 造出了第一碗墨。

山、水、崖、碑、亭、洞⋯⋯每一处延安的土地,都能牵起思古的悠情。苦难、愤恨、希冀、期待交织在绵绵的历史中,啊!这文物荟萃的边寨,这刻写文明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