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漫游

⊙山曼

青山碧海之间,绿树掩映着红的、白的、黄的楼房,东西绵延,汇成了长长的一带街市;南北排着一条条整洁的巷弄。你在巷中行,向南,巷口总是镶着画屏似的山峰;向北,走不远,阵阵扑来的,是海腥味,浪潮声⋯⋯

烟台,是这样一座山海之城。

烟台的山和海,有独特的风姿。曾在这里度过童年的著名女作家冰心, 回忆烟台,作过这样的描写:

“在清晨我看见金盆似的朝阳,从深黑色、浅灰色、鱼肚白色的云层里, 忽然涌了上来,这时太空轰鸣,浓金泼满了海面,染透了诸天⋯⋯在黄昏我看见银盘似的月亮颤巍巍地捧出了水面,海面变成一层层一道道的由浓黑而银灰,渐渐地漾成光明闪烁的一片⋯⋯”

“右边是一座屏障似的连绵不断的南山,左边是一带围抱过来的丘陵, 坡上是一层一层的麦地,前面是平坦无际的淡黄的沙滩⋯⋯在广阔的沙滩前面,就是那片大海:这大海横亘南北,布满东方的天边,天边有几笔淡墨画成的海岛,那就是芝罘岛,岛上有一座灯塔⋯⋯”

这文字是一幅画,这画儿,的的确确是画的烟台!

烟台不像南方沿海城市那样,常常隐在阴雨之中,也不像山东半岛南岸边的青岛,常常是大雾漫漫和淡雾轻浮(我有幸当过青岛市民,那忽来忽去, 挂在树梢,缠在楼角的薄纱似的雾,自有她令人难忘的美)。烟台常常是晴朗的。天显得特别高,海显得特别远,山色总是透着亮彩。而且,近海中又有牵牵连连的芝罘岛、飘渺变幻的崆峒岛、细得像一道闪亮的波痕一般的扁担岛。诸岛之间,又散着一些错错落落,争奇斗怪的礁石。岛环山抱,使大海兼有着浩瀚和秀美的景色。

因为这样,在烟台,有的是登山观海的好去处。

南山公园新建的高阁、毓璜顶上的小蓬莱、西炮台、东山峰顶,都是观海赏澜的好场地,各处有各处的角度,一方有一方的景色。但若头一次来会大海的人,应当先奔烟台山。这山,伸在海中,绿葱葱的一团,从海上来的人,头一眼看到的就是她。明朝时倭寇时常犯境,这儿派有防守的军队,报警的烽火台就设在这座山的峰头,每有敌兵来犯,山上点起冲天的狼烟,军民一齐上阵抵抗。烟台这名字就由此而来。如今,烽火台旧址荡然无存,山上建成了一所公园。来到这里,见的是山海亲近的景象,满眼雪浪,满耳潮声,看了,听了,使人心胸开阔。

烟台山脚下,是著名的烟台港。烟台成为一座城市,实在应当自有烟台港之日算起。从隋唐到清末,我国东方重要的港口是登州(今蓬莱)水城, 这期间烟台还只是个小小的渔村。清末,烟台开辟为港口后,登州水城渐衰, 重心移到烟台,城市也慢慢发达起来。早年的烟台,以轻工产品闻名,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生产的白兰地、味美思和红葡萄酒,早在 1915 年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就获得了金质奖章;木钟、缸头、锁头、刺绣、草编和烟台苹果等也是久享盛誉。现在,烟台成了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她的兴旺,远非昔日可比了。

烟台虽是一座新兴城市,却又不乏寻幽访古的名胜之地,著名的,有近

在眼前的芝罘岛。

芝罘岛是我国最大的陆连岛,古来称之罘。这岛,一溜山峰十里长,东西排列,南北一埂白沙坝,亮闪闪的,连通了陆地,从空中俯瞰,活似一株山灵芝,生长在碧波万顷的黄海之中。岛上风光,十分奇特:向阳一坡,林木,村舍,道路,田地,沙滩,样样秀气、精巧、温柔、含情脉脉,完全是一副袅袅娜娜的情姿;一到阴背坡,面目骤然变化,陡壁峭崖,危乎高哉, 怪石林立,相搏相斗,惊涛拍岸,滚浪轰雷,凛凛然,森森然,永远是金戈铁马气概。有一年盛春,两位好朋友约着游芝罘,攀到岛东端的山顶,选了个可以兼望南北的地脚,在盛开的野丁香丛中,南坐,看遍山刚刚放青的春禾、山草;北坐,看纷来迭至的碧波、雪浪;仰卧,被阵阵涛声围着,浸在泥土和山花小草的醇香里,看无垠蓝天中几朵发亮的白云由着性儿慢丝丝地变幻,那景色,那情致,怕只有芝罘山顶的一方土地才有呢!我们如醉如痴地躺了两个小时,终生难忘的两个小时!

这芝罘岛,虽然远在祖国东端,秦皇汉武却都在这儿留下过足迹。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不久,接连三次东巡,三次都到过芝罘:第

一次,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沿着渤海湾南岸东行,“过黄、腄,穷成山, 登之罘”,好像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第二年再来,举动就大了。他敕令大臣在芝罘岛上树碑刻石赞颂他的功德。洋洋数百言的碑文,洋溢着这位皇帝意气风发的气概,大约与这同时,在芝罘岛向阳山坡上修建了一座阳主祠

(当地人后来直呼为秦始皇庙)。8 年之后,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第三次登临芝罘岛,兴师动众,亲自作了弯弓射鱼的表演,更成了百代相传的故事。清代谢景谟,凭着想象,写诗描绘了射鱼的情景,题为《吊始皇芝罘射鱼》: “钲铙(zhēng n áo)一震山灵动,精骑四绕列熊罢,强弩竞响苍岩里,劈破黄云羽箭驰⋯⋯”

对于这次射鱼的起因,几千年来,人们毫不置疑地相信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作过的述评,说是秦始皇第一次东巡时,在这里碰上了一个叫徐市的方士,自吹有办法到海中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上去寻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信以为真,“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市骗取了无数钱财之后,压根儿找不到什么仙山妙药,秦始皇第三次东巡时,他谎言海中有成群的大鲛鱼,使他无法出航觅药,秦始皇又信以为真,便设连弩,追杀大鱼。从琅琊,经成山,赶到芝罘,“见巨鱼,射杀一鱼”。在这次射鱼之后返回咸阳的路上,这位赫赫一世的皇帝便病逝了。他之后,跟踪来寻仙药的是汉武帝,也是不了了之的。

仔细勘察过芝罘岛的形势,认真思考一番,我觉得,太史公很可能是为了讽刺汉武帝的迷信仙道,而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不免片面了。秦始皇寻仙药这事,容或不假,但若认定他来芝罘岛射鱼就单单是为了仙药,就不太公平了。胶东这地方,一个半岛突出在大海之中,海岸线长,滩多,港多,岛多, 渔盐生产,得天独厚,源远流长。靠着渔盐之利,春秋时期,养育成一个势力可与强齐相争的莱子国;后来称霸的齐国,也是在战败了莱子国,拥有了胶东广大的海疆后才强大起来的。这些历史事实,不会不引起有魄力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注意。他的频频东巡,着眼于开发渔盐之利以兴盛国家,应当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可以用当地的风俗作证:芝罘岛上广泛传说,当年秦始皇来芝罘射鱼,正是桃花盛开的三月三,在当地,这是千帆竞发,百鱼上岸的春汛季节。始皇射鱼,很可能是鼓励渔业生产,皇帝亲渔的一种仪式。

这种仪式,尚有余风可考:从前,每到三月初三,渔民出海作业时,都要到秦始皇庙来祭祀,讨吉利,乞丰收。许多人还照自己的渔船做成模型,敬献在庙中。这些活动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并不把这位热心支持渔业生产的皇帝,看成一个只会拜仙求长生不老之药的糊涂人。

现在,秦时碑刻早已散佚不知去向,元代重修的阳主祠(秦始皇庙), 也只剩下一段残墙,沧桑变幻,本不足奇,荒草遗址,正宜兴怀古之情,而况 1957 年在残墙近旁出土的两组八件青玉器和一座石像,完好地保存在烟台市博物馆内,且有元代元贞年间重修阳主祠的碑文可考,证明着秦汉君主从事封禅活动都是皇帝亲来参拜,用牲牢珪(玉器)幕等作祭礼。出土的青玉器,很可能是秦皇或汉武留下来的器物,由这贵重的玉器,也可以想见当年伴着大海涨潮音响所举行的隆重仪式。

从芝罘岛东望,雾霞映托,有好些个岛屿、礁石,其中最有趣的,是细长细长的一个小岛,远远望去,酷似扁担,因此取名扁担岛。叶剑英同志咏烟台的诗中有句曰“仙人扁担挑双屿”,极尽这小岛的风韵,但读者品味这诗,作出的解释不同。

有人说,扁担岛近旁各有礁有岛,那就是“扁担”所挑的“双屿”,他们会指给你看:“瞧,瞧,微风细浪,那担儿不轻不重,颤悠悠的,多自在哟!”

有人则说,担儿挑的“双屿”更远些,是指的烟台东面的威海和烟台西面的蓬莱。

诗贵含蓄,两种解释都有根据,可以并存,相得益彰。不过,依我看, 后一种解释到底开阔些:由烟台东去甲午海战历史名城威海,西去登州古市

(今蓬莱城),乘车都不过半日路程,恰恰是一担挑起。威海刘公岛上有清时建的北洋水师提督署,蓬莱城北则是著名的水城和蓬莱阁,一东一西,相距不远也不近,沿途公路又多依山傍海,好景致,不劳累,实在是一条理想的旅游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