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欧美哲学1.马赫主义

  1. 世纪是科学以空前未有的速度长足发展的世纪,诸如能量守恒定律、气体动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原理、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等等重大成果, 都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特征,动摇了机械自然观。19 世纪末,科学,尤其是物理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对从经典力学出发去解释自然现象的传统构成了致命威胁。

面对危机与挑战,多数科学家仍坚持把力学当作科学的基础,当作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出发点。还有一些科学家则对力学方法失去信心,主张回到中世纪的“机体论”中去寻找可以真正理解世界的方法。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科学的发展。要在危机中挽救科学,就迫切需要重新考察经典力学的概念体系,在科学领域中引起一种认识论的转变,建立一种新的认识方法。

马赫主义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和追随者马赫、阿芬那留斯、彭加勒、毕尔生(1857—1936)、迪昂(1861— 1916)等大多都是科学家。他们意在对一切自然现象作出能够为自然科学家所接受的统一的科学解释。为达此目的,他们反对超验的“形而上学”,既采纳休谟等人的经验主义认识路线,也汲取孔德、斯宾塞等实证主义者的思想,同时又拒绝这些哲学家思想中的“形而上学”残余,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因而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

20 世纪初,在弗兰克(1884—1966)、希尔伯特(1862—1943)、克莱因(1849—1925)、爱因斯坦(1879—1955)等著名科学家的推动下,维也纳、柏林等地相继组织成立了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协会,出版专门的哲学杂志;马赫主义的影响迅速遍及英、法、意、美等国。同时,它还传入俄国, 经过民粹派分子切尔诺夫、社会民主党人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尤什凯维奇等人的推波助澜,变成了一股“修正”马克思主义、腐蚀工人运动的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马赫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