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秦淮古桥

文德桥自古以来就是夫子庙地区秦淮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它与夫子庙相连,历史悠久。桥西毗邻来燕桥,桥东面有文源等五座桥。

“五桥绵亘如游龙”,展现了秦淮历史悠久的古桥文化。

六朝时期,文德桥所处的河面宽阔,建有浮桥,唐代开始建造木桥,随着朝代更迭,至1585年建成了石墩木架桥。

文德桥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紧相连,如飞虹跨在水池之上,桥体在照壁和奎星阁以及得月楼的辉映下,古朴壮观,光彩照人。

文德桥一名的来历,有人认为是为纪念孔子而命名的,实际上文德桥一名来自《诗经·大雅·江汉》中的一句诗:“矢其文德,恰此四国。”

主要是文以载德,取“文章道德圣人地”、“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文德桥畔两岸人家,悬桩拓架建成河房水阁,雕梁画栋,南北掩映。桥的四周春灯画舫集结在一起,箫鼓十里可闻。夜晚人们在这里乘凉,看明月,观桥赏月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夜晚,文德桥处有一奇景:天上满圆月,在桥头俯视,只见水中左右各映有半边月亮,这就是“文德桥上半边月”的奇观。

这时,人站在桥正中月光下看不见身影时,但见月亮一边一半,因月很快横过文德桥,所以可以观看的时间很短。看时一定要平看,以桥影为准,不能太伸头。由于文德桥桥身略偏,所以,所见半边月一半稍大,一半稍小。

这个奇观曾吸引无数游人来此观赏。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客居南京时,曾漫步来到文德桥,见到了文德桥半边月奇景,赋诗道:

天涯羁旅客,此夜共婵娟。

底事秦淮水,不为人月圆。

九龙桥始建于明代初期,因原与通济门毗连,又称“通济桥”,长98米,宽13米。九龙桥有5拱,5拱分别坐落在4个棱形分水桥墩上,很是壮观。

在晴日下,五拱大石桥如长虹卧波,曾有人赋诗写道:

玉石烁熠驾九龙,长虹如带偃晴波。

明太祖朱元璋在修建南京城时,即着手建造此桥。由于这个地方位于内外秦淮交界处,水流湍急,桥一直没有建造成功,特别是在建造中间大拱时,常从桥下水中喷出一股毒气,使人无法靠近。

朱元璋知道情况后,在一天下午来到这里查看。查看之中,突然天昏地暗,雷雨大作,在闪电霹雳中,河中突然窜出一条青龙在追逐一股黑烟,接着从半空中落下一物掉入河中。

片刻后,雨过天晴,朱元璋命令人打捞落水之物,结果捞出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辟邪石”。

朱元璋手下谋臣刘伯温建议将此石压载在桥身大拱内,这样可保这座桥及水关万世无恙。

朱元璋命令照这个建议处理。

桥很快修完了,由于有了这段插曲,就将这座桥取名为“九龙桥”。另外,在附近盖了一座“怀龙庙”,以作为对这件奇事的纪念。

武定桥原名“嘉瑞浮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这座桥恰好在王府后,因此命名“武宁桥”,后改名“武定桥”。著名的舟子洲位于武定桥的东侧。

史书记载,自513年以来,朱雀门东北面的淮水常涨水,舟行当时建康宫的太庙湾,于是称为“舟子洲”。武定桥东面,还有六朝时秦淮闻名的“二十四航”中的骠骑航。

武定桥畔也是显贵府邸集中的地方,也是繁华的名胜和商业之区,景色如画,夜晚月色尤为诱人。很多文人骚客来此赏月观景,思古幽情,留下了不少诗篇。

明代诗人写道:

秋风又到秣陵关,独客穷途尚未还。

武定桥上新月上,朦胧遥望紫金山。

明代末期诗人顾梦游在《秦淮夕泛》中写道:

落日淡生烟,明影碧天。

人来花槛里,出板桥边。

杨柳风千树,歌月一船。

新桥与武定桥对称,是分别坐落在城东和城西内秦淮河上的千年古桥,新桥四周街巷如蜘蛛网密布,四通八达,是城西南隅交通的要冲。

这里人烟稠密,集庆路、钓鱼台、船板巷、中山南路皆与之相连,一向为繁华之地。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沐春拂垂柳过新桥时作《过秦淮》写道:

晓过新桥启轿窗,要看春雨弄春光。

东风作急惊时眼,搅乱垂杨两岸黄。

新桥本名“万岁桥”,因明代桥西有浙江按察使李熙居住,李熙人称“饮虹先生”,因此,这座桥又名“饮虹桥”。

《金陵古今图考》记载,这座桥出现于隋代,宋代屡次修建,故名“新桥”。新桥净长22米,宽20米,三石拱。南宋时期,留守史正志重修此桥时,还在桥上盖了几十间高大的房屋,即是秦淮有名的桥棚,新桥显得十分壮观。

新桥自古就是南京有名的鱼市,《建康志》记载:

鱼市当东市、西市、凤台、鹭洲四方之会,今新桥十字街口即其地。

由于新桥附件商铺林立,而且又是数万工匠、居民、渔民居住之地,故市场繁荣。这里还是名胜官署集中之地,桥西南面有凤凰台、保宁寺、杏花村、瓦官寺等建筑。

新桥还是送亲友的地方,唐代岑嘉州写的万岁桥送别诗写道:

南行直入鹧鸪群,万岁桥边一送君。

闻道望乡听不得,梅花暗落岭头云。

七桥瓮又叫“七瓮桥”和“上方桥”,因桥有七瓮而名,为明初所造。桥长约100米,宽10多米,均取花岗岩和石灰岩为材,以糯米汁、桐油和石灰等黏结物、岩石砖纵连相扣砌置而成。由于石砖相扣严密,能有效抵消承载四方压力。

七桥瓮的七瓮排列整齐,分水桥墩成棱船形,两边各超出桥面数米。

两头各镌以巨石雕琢的螭首龙身塑像,塑像神态各异,皆注视着河水,无畏地迎接洪水地冲击,有百折不挠、直前不屈的神情。每一“龙舟”都肩挑两拱,拱拱相连,结成一个整体。

整座桥梁仿佛坐落在6条人面龙舟上,在淮水中前进,活灵活现,很是壮观。为增强桥体抗御洪水能力,设计成七瓮和这种独特的分水桥墩,不仅能减轻水对桥墩的冲击,而且端丽美观,古色古香。

在桥拱上方两侧,各有16只青面獠牙、怒目狰狞的桥翼,犹如古代殿宇飞檐上的兽吻,使石桥显得格外威风凛凛,坚固雄伟。

七桥瓮是控制南北东西的要塞,这是明代初期造成这座桥道的原因。

桥下秦淮水如巨蟒,从西南蜿蜒而至,河畔村庄错落,两岸是万顷良田沃野,“屈曲秦淮济万家”之称名副其实。这里任何时刻的风光景色,都能引起人们的深思遐想,画意诗情。

镇淮桥位于中华门城里,跨内秦淮河南段,又名“南门桥”和“聚宝桥”。

镇淮桥始由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兴建,为南唐御街直达南门外长干里必经之道,与南唐正宫宫门、虹桥、南门皆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宋代时曾多次重建,1169年留守史正志重建镇淮桥时,加宽3米多;1256年留守马光祖重修;两年后毁于火,又重建。因其位置重要,历代官府皆曾修缮。

镇淮桥原是木桥,后改为3孔石拱桥。改后的镇淮桥为花岗石雕凿石栏,古朴庄重。两侧花木蓊郁,桥侧灯彩装饰,夜晚流光溢彩。

朱雀桥原址在今镇淮桥处。三国孙吴时期称“南津桥”,南朝时期称“朱雀航”、“朱雀桥”,后又称“南航”、“大航”、“南门桥”。

336年重建朱雀航,正对朱雀门。

378年,东晋时期宰相谢安置重楼和二铜雀于桥上,以朱雀观名之。

朱雀航在“二十四航”中规模最大,桥宽近20米,长近90米,是沟通南岸和北岸的主要通道。

自唐代以后,众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抒发怀古之情。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诗句,使朱雀桥名声大噪,成为一座历史名桥。

赛虹桥又叫“赛公桥”、“赛工桥”,位于南京城西南集庆门外长虹南路上,是外秦淮与南河交汇处丁字路口上的一座古老的石桥。

关于赛工桥,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修筑外郭城时,规定由内阁工部和应天府分段负责。应天府负责的工程竣工后,工程的费用没有用完,就用剩下的钱在驯象门城壕南河上造了一座桥,取名“赛公桥”,意即赛过工部的桥。

至于叫“赛公桥”,有这样一个说法,当年江南首富沈万三帮助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完内城南部1/3段城墙和一半外郭城墙后,还有外郭城壕上几座桥没有修好。但期限已经临近,沈家的儿媳妇为免遭受牵扯,劝诫沈万三一定要保证质量,防止官家验收时找麻烦。

她用私房钱雇佣一批精装的工人,将工人分成两班,昼夜不停地赶建,最终在时间和质量上都超过了沈万三造的桥,因此给建造的桥取名“赛公桥”。

赛虹桥所处的地区,自六朝以来的1700多年中,经历了繁华和萧条。东晋时期,赛虹桥一带是官办烧制砖瓦陶器的工场,名叫“南陶所”。

明弘治年间,应天府知府吴雄捐资重建赛虹桥,将其建成三拱石桥,从此赛虹桥成为南北通行的要道,行人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商贾桥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1529年,上元知县程三省在赛虹桥侧修筑了99间预备仓储粮。

1604年,南雍御史中丞余大成在赛虹桥畔建竹西书院,给赛虹桥地区增添了文化品位。

清代康熙年间,江宁府重新扩建赛虹桥。扩建后的赛虹桥桥体宽50多米,分水桥墩长60米,桥洞拱券高近9米,是当时少见的三拱大石桥。

长干桥位于中华门外,跨外秦淮河。长干桥始建于南唐时期,为南唐时期宫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的必经之道。南宋咸淳年间,户部尚书马光祖重建,更名“长安桥”,为五拱大石桥。

明代初期复建,又名“聚宝桥”。清代历次修缮。

古长干桥是秦淮水陆码头交会之处,前临古长干里、长干寺塔、雨花台,后倚南门、镇淮桥。

《吴都赋》写道:“横塘查下,邑屋隆夸。长干延属,飞甍舛互。”

古长干里是南京古城的交通、商业、佛教聚居之地,历来为古城繁盛之区,沿河风景如画。长干桥边柳树成行,绿荫成片,明代初期朱元璋大臣刘伯温有诗写道:

长干桥边杨柳枝,千条万条郁金丝。

长干桥畔柳荫浓,来往烟波送夕阳。

修缮后的长干桥成为如画美景中的画中之画。

[旁注]

箫 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萧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青龙 我国古代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之一。以五行论,东为青色,故青龙为东方之神,又称“苍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青龙身似长蛇,有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

兽吻 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汉代称“鸱吻”,为尾部翘卷的鱼形,从元代开始鸱吻逐渐演变为龙吻,即以龙头装饰,张牙舞爪,咬住正脊,又称“吞脊龙”,为了防止龙吻“擅离职守”,逃归东海,又在龙头上插一把剑,死死地将其镇于屋脊之上。

留守 我国古代官名。隋唐时期,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处理政事,称“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总理军民、钱谷、守卫事务。清代于盛京设将军,相当于历代之陪京留守,但已不用留守之名。

工部 我国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部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一,长官叫“工部尚书”,曾称“大司空”等。

御史 我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代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这个官职一直延续至清代。实际上,御史不但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同时也负责保管朝廷的档案文件。

户部尚书 我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设置于汉代,唐代时正式称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主要掌管国家经济,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有关财政方面的事务。

[阅读链接]

据说,文德桥上半边月奇观与大诗人李白有关。李白晚年经常来秦淮地区,秦淮地区到处都留有他的踪迹。

一次,李白来到文德桥旁边的酒楼上喝酒,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十一月十五,李白一边赏月喝酒,一边吟诗作赋。

明月的迷人清辉和秀丽如画的秦淮河,让多情的李白夜不能寐,它趁着酒兴来到文德桥上观赏夜景。之间河面清如明镜,李白扶着桥栏下望,忽然发现月亮掉在水里了,水波一动,皓月上就添上了几道黑影。

李白酒意朦胧,见月亮给弄脏了,急的连靴子都顾不上脱,就张开双臂跳下桥去捞月亮。月亮被震成了两半,左右各有一半。从此,每到农历十一月十五夜,文德桥下左右各有半边月,李白喝酒的酒楼也因此命名为“得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