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深厚的古瓦官寺
瓦官寺始建于364年,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南京秦淮地区一座极负盛名的千年古刹。
317年,中华门内西南花露岗地是一处官营的陶器作坊。
363年晋哀帝对游方僧人慧力等无栖身之地不安,下诏将瓦官寺窑地赐给沙门。
《建康实录》记载:
晋哀帝兴宁二年诏移陶官于淮水北,遂以南岸窑处之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
当时民间称呼陶官为“瓦官”,故称此名。
南代佛教典籍《梁高僧传》记载:“释慧力,未知何许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蔬食,苦行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为瓦官寺。”
也就是说,当时慧力法师奏请皇帝,在陶官旧地上建寺庙,古寺也因此得名。
瓦官寺名的来历,在《金陵志》中还有一神奇的记载:西晋时这里长出了两朵青莲,人们很奇怪,便掘之,挖出一瓦棺。棺内有一圆寂多年的老僧,莲花是从僧人舌下长出的。
人们惊奇纷传,史上便留下了“陆地坐莲”传说,寺院由此得名。
僧人慧力于营建期间,从上书朝廷至筹募建寺款项,日思夜谋,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辛苦。该寺建成时,寺僧向京城士人募捐,士人最多捐助10万,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承诺捐钱百万。
清代诗人罗聘有诗写道:
当年陶所问斜曛,六代人文化暮云。
壁画维摩钱百万,眼中谁是顾将军?
370年,笃信佛教的简文帝继位,他大力支持高僧竺法汰扩建了瓦官寺,使寺院名声大振,僧人门徒大增。
瓦官寺还有大雕塑家戴逵和戴颐父子的作品,作品为寺雕铸的5尊铜佛维摩诘像,称“白玉如来”。
东晋义熙年间,寺内供有斯里兰卡所献的一尊玉佛,高1.4米,玉色纯润,形制殊绝,当时的人将玉佛和顾恺之的维摩诘画、戴逵和戴颐父子的佛像称为“瓦官寺三绝”。
《南史·师子国传》记载:
晋义熙初,始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此像历晋、宋在瓦官寺。
戴逵,谯国人,博学善文,会弹琴,会书法,善画山水、佛像,精于雕塑。戴逵终身隐居而没有出来做官。他用其自己所创造的干漆夹苎法为瓦官寺塑造了5尊佛像。
5尊佛,即中央毗卢佛如来,东方阿闪,南方宝生,西方弥陀,北方五佛。五佛相背环坐于圆台之上。
顾恺之小字虎头,东晋时期晋陵人,博学多才,善于书法,也擅长诗赋,还精于绘画,尤其善画人物、佛像、神仙等。
顾恺之与刘宋陆探微、萧梁张僧繇,并称“东晋、南朝三大画家”。顾恺之所画的人物,特别注重点睛传神,曾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维摩诘与佛祖释迦牟尼生活在同时期,是一位很有辩才的居士。《维摩诘经》所讲述的是维摩诘生病了,释迦牟尼派十大弟子,以及弥勒佛等前往询问。
维摩诘以清瘦的病躯、玄妙的辩才、鲜美的衣食、奢靡的生活以及种种外在内在特点,激起了魏晋六朝士人无限的爱慕和崇拜。顾恺之的维摩诘画就是表现了维摩诘的这种“清赢示病之容”。
瓦官寺院一直香火旺盛,信徒众多,南朝初期,已发展成拥有上千众僧的大寺,又经南朝多次扩建修缮,不仅为金陵佛寺中著名的寺庙,以瓦官寺为依托而形成的定期庙会,也是江南最早、最大的庙市。
有商人在瓦官寺设无遮斋,斋会上还有众多的精彩奇妙的杂技表演,吸引着各地游客和信徒前来,人流如潮,在江东一带负有盛名。
萧梁时又在瓦官寺旁边建造了壮丽雄观的瓦官阁,是登高眺望金陵和江景的胜地。
瓦官寺由于轩盖盈衢,观瞩往还,闻名遐迩,引得很多文人雅士来此游览,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唐代大诗人杜甫来金陵,游览瓦官寺见到顾恺之的旷世杰作维摩像时,写下了“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渺茫。虎头金栗庵,神妙独难忘”诗句。
“金粟如来”是维摩吉居士的别名。为纪念杜甫,金陵人把这小巷叫做“金粟巷”,又建起了金粟庵。
李白来到瓦官寺,有感写下一首《横江词》,诗中写道:“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这是李白在安徽天门山看到长江涌起的大浪,不由得想起了秦淮的瓦官寺庙,遂对瓦官寺建筑和大江的描绘,反映了瓦官阁的高大壮观。
史籍记载,瓦官阁高200余尺,登临可俯眺全城。李白曾诗写道: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吹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竹。
从诗中可窥见瓦官寺建筑的宏伟,占地宽阔。
五代杨吴时,瓦官寺院改名吴兴寺,937年易名“舁元寺”,瓦官阁也改名“舁元阁”。后毁于战火。
1591年,众僧再建寺院,由状元焦宏起名“凤游寺”,明代作家王世贞写了碑文,并题诗《重创瓦官阁》。
清代初期戏曲作家孔尚任的《等瓦官寺青莲阁》、诗人吴梅村的《满江红》、诗人余宾硕的《瓦官寺》等。
[旁注]
《建康实录》一部围绕着建康,即南京这个都城所编撰的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史实及轶事的史书。全书20卷。《建康实录》虽作于《三国志》、晋、宋、齐、梁、陈代各书及《南史》之后,但保存着某些正史不载的史实和轶事。
《南史》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420年,止于589年,记述南朝170年的历史。
庙会 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唐代时庙会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孔尚任 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代初期诗人、戏曲作家。戏曲代表作是《桃花扇》,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阅读链接]
在建造瓦官寺时,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却慷慨地认捐100万钱。
寺庙一天天建起来,但顾恺之的钱却一分也没捐过来。
寺里僧人急了,问顾恺之怎么办?
顾恺之说“没关系,你们照建,留给我一面白墙就好。”
墙休好后,顾恺之每天都在里面作画,闭门创作一个多月,画了一幅病容蔫蔫的“维摩诘像”,画作大体完成,只差眼珠没点。
就在准备点睛当天,顾恺之请寺僧打开寺门,让民众参观,并规定,头一天来观看的人,捐钱10万,第二天50000,第三天随意乐捐。
第一天,许多人为了争睹顾恺之“开光点眼”,涌入瓦官寺。顾恺之当众起笔点睛,说也神奇,只那么一点,整个画像便活灵活现。很快,100万的捐献钱便凑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