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建的秦淮河房

河房也叫“河厅”,意即河两边的房屋,特指南京秦淮河畔依水而建的房子。

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很多关于河房的描述。历史小说《白门柳》也多次提到南京秦淮河畔的河房,如余家河房、桃叶河房等。

内秦淮河河房集中在内秦淮河两岸,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史料记载:

秦淮河房,夹淮水而居,绿窗朱户,两岸交辉。夏月水漫,画船箫鼓,游兴至夜,为天下丽观。

秦淮河房的风格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形成的,秦淮河房的建造最早可以追溯至孙吴时期。当时,吴的国君孙权在南京定都,并在秦淮河一带修建都城,秦淮河两岸也就出现了河房。

随着商业的发展,两岸逐渐繁华,旖旎风光吸引了很多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的目光。吴代之后,一些有钱人也开始到秦淮河两岸修建河房居住,比如东晋时期的王导、谢安等豪门大族就在乌衣巷附近临河修建宅院。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秦淮河一带更是商贾云集。因为用作考试用的贡院修建在秦淮河畔,每年都有数万考生涌进南京,于是在贡院周边诞生了一大批书肆、客栈、茶楼,王公贵族、达官显宦纷纷在此盖楼建宅,秦淮河房越发繁华起来。

秦淮河河房的建筑风格和南京古民居房的建筑风格一致,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的特点。

秦淮河河房的墙体主要都是清水砖墙,这和徽州建筑的粉墙黛瓦有着明显的不同。清水砖墙用料考究,加工精湛,运用材料的天然色彩、质感,产生落落大方的优美效果,又暗示主人的富足,而在细节上也非常考究。

秦淮的河房伸入水中,下面立着木桩或者石构件,上面筑轩、亭、阁、台。前门临街,后面临水,大多二进,或者三进,正房对河开大窗,临水的一进向河面挑出,凌波而立。

内秦淮河房与街巷、水体的平面布局的基本关系是:建筑一面直接临水,建筑与水体无建筑相隔,另一面临街巷。

这种平面布局,街巷和河道都是公共交通空间,但由于建筑直接临河,因此建筑与河道之间的河埠则为私人空间。另外,建筑与景观最为接近,视野开阔,景色美不胜收。

秦淮河房平面布局有徽派建筑的特色,但又与徽派建筑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徽州民居单体建筑平面结构是高墙围合的方形封闭空间,空间结构模式一般是前为正厅、后为内室,正厅前后均有天井。

平面布局以堂屋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

秦淮河房单体建筑平面结构虽然也是高墙围合的方形封闭空间,但其空间模式是前为内室,后为正厅。正厅面河开大窗,有的设有轩、亭、台等。

明代时期,上浮桥边,有明初豫国公俞通海建设的百猫坊,百猫坊沿河岸修砌,精致而整齐。

《古里秦淮地名源》记载:“上浮桥位于升州路大彩霞街南端,双塘路口,建于明初。”

秦淮武定桥南有蔡弁河房,堂阁精美,中间排列的盆花茂盛。武定桥以东,河房逐渐密集,北岸有王氏、梅氏河房。河房建筑坚固壮观,其上多有匾额和楹联,且多为达官贵人题写。

文德桥下有中山王徐府河房,壮丽无比。初建时,日夜赶工,种树移石,建筑速度很快,亭、台、阁、园皆具,而且不止一处。

过了学宫,两岸河房逐渐多了起来。每当乡试之年,四方应试者云集于金陵,河房也热闹起来。

过贡院,秦淮河南岸有齐王修建的河房,路边垂柳成荫,最适宜消夏。桃叶渡是十里秦淮著名的古渡口,浪漫风情的象征。从六朝时期至明清时期,桃叶渡都是繁华的代名词,这里河房林立。

桃叶渡河房多是达官贵人的河房。东晋以来,桃叶渡一带就是达官贵人的住宅区。

《秦淮文物史迹录》记载:“明代都城北迁之后,桃叶渡成为达官贵人的游乐闹市。”

桃叶渡畔玉壶坊,原名“御河房”,曾是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时在此观看灯船的水榭。那个时候小船往来如梭,喧歌达旦,彻夜不歇。

淮清桥南岸的河房,广轩巍阁,宏丽壮观。东水关两侧有丁郎中河房、黄户部河房等。此外,大中桥一侧有南和伯河房。复成桥及珍珠桥一带,则河房稀少。

清代时期,秦淮河房建筑承袭明代型制,有所建树,但规模不大。

糖坊廊河房建于清代中晚期,是清代秦淮河房的代表,历史文化价值很大。糖坊廊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自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原名叫“灭街”,后为“篾街”,再后来,因设糖作坊,而且街道两旁建立官廊于此,故而得名。

据《南京文物志》记载:

糖坊廊61号陶宅,建筑平面呈菱形,有跑马楼两进,中间为内天井,后面河厅一进,为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

跑马楼檐下栏板雕刻十分精美,多为戏曲图案,现保存完好,高大的封火山墙,在秦淮河畔尤显突出。

糖坊廊后面河厅一进临水,总面积约600平方米。跑马楼东南西北面檐下各分布3块雕花栏板,栏板上完整地再现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场景。

楼下12扇花隔门的上半部,则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以及麒麟、仙鹤、凤凰、猴子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动物,图案雕刻逼真,而且个个不重样。

[旁注]

书肆 我国古代书店的称号。书肆一词,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名称。它即刻书又卖书。这些名号,除统称书肆外,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

马头墙 又称“风火墙”、“防火墙”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徽州建筑 我国古建筑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天井 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因此称之为“天井”。

乡试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期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8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明清两代定为每3年一次举行一次。考过者,进入更高一级考试。

户部 我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户部的长官称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户部尚书主要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阅读链接]

明代水师名将俞通海和两个弟弟俞通江、俞通渊,对水十分熟悉。三兄弟对首领朱元璋忠心耿耿,加之武艺高强,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朝里有人嫉妒俞家三兄弟的功劳。因为俞和鱼同音,朝里妒忌之人便向朱元璋提起“俞通江海”,暗指俞家兄弟有朝一日可能造反。

朱元璋有所惧怕,他找来谋士刘伯温商量对策。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下令在俞家住宅前建造起一个石坊,上面刻了100只猫,百猫坊正对俞家大门,以此来破除俞家凝结的王气。

这就是明清时期百猫坊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