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的秦淮花灯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

灯会所燃的灯叫“灯彩”,也叫“花灯”,是我国聪慧的劳动人民为了增加喜庆节日的欢乐气氛而制作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多用竹、木、藤、绸、布、麦秸和金属等材料精心制成,取材方便,技艺精妙。

灯彩艺术是一门多艺术的集锦,与纸扎、装裱、雕刻、剪纸、皮影、绘画、书法、刺绣、编织、建筑等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一门综合的艺术。

秦淮花灯的品种繁多,主要有宫灯、球灯、花灯、动物灯、转灯等,融南北灯彩特色于一体,具有“做工精细、色彩艳丽、造型逼真、动感合一”的特点,被称为“花灯的名品”。

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如建都于此的历代王朝宫殿内外,以及夫子庙、三山街、笪桥、评事街、上新河等文化商贸繁华地带。

秦淮灯会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元宵灯会,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明代初期以来,著名的秦淮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灯会期间游人如海,万灯齐明,一派热闹景象。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初期,南京城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

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自明代开始,秦淮河畔灯火之盛天下所无,而仅秦淮灯彩的品种逐渐地发展到两三百种之多。即使在端午节等其他一些节庆,张灯结彩景象也高潮迭现。

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他为了招徕天下富商建设南京,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这一盛事,他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10夜。

从正月初八开始,至正月十七才落灯,使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那时,秦淮人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

1372年的元宵节,朱元璋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当时的场面蔚为壮观,热闹非凡。

1409年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

1412年,他又下令在南京皇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

据明代国史《皇明通纪》记载:

永乐十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

这种灯会规模宏大,以数百千种几万盏灯彩叠成山形,中间用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经灯火一射,五光十色,熠熠生辉。观之眼花缭乱。

《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明代诗人唐伯虎有诗记录了当时灯会的盛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笪桥是清代秦淮灯彩荟萃之地,清代人甘熙所著的《白下琐言》记载:

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

笪桥是秦淮河支流上的一座著名古石拱桥,桥南有空旷地一块,素为金陵灯业者聚居之地,经营各种花灯。

史料记载,康熙帝南巡,元宵之夜微服出游到此地时说:“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盏悬灯万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诸灯,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争辉,水天焕新,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当时花灯种类繁多,有色彩俱佳、古朴典雅的宫灯,有小巧玲珑、别具匠心的四川花灯,有外壳似空中楼阁、内心可借风旋转、结构精巧的走马灯,有玲珑剔透、富丽堂皇、针刺花纹的浙江彩灯,有五彩缤纷的龙灯,还有庄重秀丽的座灯,美观大方的挂灯。

各种花卉灯、动物灯和用绸缎扎制的人物灯,千姿百态,风采各异。

笪桥或夫子庙灯彩焰火齐集,乐曲悦耳动听,花灯辉动,火树银花,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至天明。

秦淮河畔流光溢彩、桨声灯影、歌舞浪漫等繁华盛况,引得历代文人骚客、名士才子缱绻逗留,溢美之词不绝:“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一园灯火从天降,万片珊瑚驾海来”、“明灯初试九微悬,瑶馆春归不夜天”、“两岸红灯射碧波,一支兰桨荡银河”。

南京本土的文化艺术贯穿在秦淮灯会中,大大丰富了秦淮灯会的艺术内涵。在尽情表现和竞赛技艺的过程,广大艺人从信仰习俗、爱美心愿和对未来憧憬出发,凭借直观感觉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艺人们既忠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结构造型等方面善于借鉴文学艺术中的夸张变形、对比呼应、抽象写意、象征借喻等表现技巧,突出形式与趣味的探求、传统与现代的交接,讲究丰满浑厚、简约夸张等艺术布局,进一步地强化了艺术的表现技法和制作手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坚持不懈地以形写神,以情动人,以美怡人,由衷地形成了这些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进而提升了秦淮灯会的艺术水准。

[旁注]

皮影 即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门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宫灯 我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又称“宫廷花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宫灯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正统的宫灯照型为八角、六角、四角形,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吉祥图画。

《南都繁会景物图》明代的一幅画作,描绘的是一幅南京街市三月庆春游艺活动场面,戏台搭在街道正中,台周有栏杆,台后另搭一戏房,有上下场门与前台相通。在街道的一边又用木条和木板搭了两座女台,台上坐许多女眷。街道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了看客。

走马灯 我国传统灯笼的一种。灯内点上蜡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在互相追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龙灯 民族节日传统灯彩,也叫“龙舞”。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其形象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火龙”、“青龙”、“白龙”、“黄龙”。

绸缎 泛指丝织物。绸指一种薄而软的丝织品。缎指一种质地厚密而有光泽的丝织物。绸缎的颜色光滑亮丽,五彩缤纷。早在新石器时期中期,我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至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了。

[阅读链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贤德妃贾元春归省庆元宵时说:“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做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上下争辉,水天焕新,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幙,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曹雪芹写贾元春省亲赏灯,实际上是暗喻康熙皇帝赏灯时的盛况,也是当时秦淮花灯壮观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