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凝聚力的《百家姓》

在北宋初年的杭州城,生活着吴氏一家4口,这家的大儿子已经成年,是个书生了,他的弟弟还年纪很小,每天还在牙牙学语。

有一天,吴家的邻居过来串门,见到他家的小儿子,就逗他说:“你还记得我是谁吗?”

小儿子抬头看看邻居的脸,张口结舌了半天,才慢吞吞地用天真的童声回答道:“是孙大娘。”

吴家的妈妈笑着拍拍小儿子的头,告诉他说:“又记错啦!孙大娘是集市上卖糖给你吃的呀,怎么连个姓氏都记不住呢?”

邻居看了看小儿子,也笑着说:“哎呀,小孩子嘛,认人都认不准,再说姓氏那么多,他们学一个忘一个的,这也没办法嘛。咱们小时候不也都这样吗?”

这番闲谈引起了吴家大儿子的注意,他想到,这么久以来世,间都没有过一本统计天下姓氏的书,是多大的遗憾啊!世间人口众多,姓氏也纷繁复杂,各有各的故事,如果能把它们总结在一起,一定是件趣事。

再说,收集天下人的姓氏编辑成册,无论是编写还是阅读,都不会有多大困难,还能让孩童早些识字,知晓四方姓氏。吴家的大儿子想到此,打定了主意。

从第二天开始,吴家的大儿子就挨家挨户地上门前去询问主人的姓氏,并让主人再说出自己所知的关于这个姓氏的起源、发展、演变的故事。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吴家的大儿子统计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收集着很多人的姓名,还有每个姓名的来由。

大家对这本小册子的兴趣越来越浓,每天都有人饶有兴趣地抢着翻阅,从各自的姓氏中判断哪个姓氏和自己可能有血缘关系。还有的人则纯粹是为了长长见识,了解一下先祖的经历,或者看看世上的其他人还有什么少见的姓。

结果,这本书的影响越来越大,官府知道了,学者们知道了,就连当朝皇帝也知道了。皇帝对这件事有了兴趣,干脆派出官员专门去详细地统计,同时,给这种书命名为《百家姓》。

《百家姓》并非是因为只统计了100个姓氏,而是以“百”来表示多的意思。另外,《百家姓》的第一句是“赵钱孙李”,但这并非是由于姓赵的人口最多,而是因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本人姓赵,即赵匡胤,因此排在了第一位。

“赵”姓后面的“钱孙李”也是出于要把君子姓氏放在前面的考虑。在此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吴越国国王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所以“孙”排在第三。“李”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姓,排在第四。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它与《三字经》、《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是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百家姓》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姓氏文化或称之为谱牒文化,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强的民族。《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是我国最早的姓氏书。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古老的姓与氏演变成我国的百家姓,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我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也可得姓。

黄帝有25个孩子,得姓者14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其中有4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8个姓,史称“祝融八姓”。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13个姓。周代是我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

到东周时期,可考的姓氏有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22姓。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但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

比如,“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曾经在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再如,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

姚氏演变至汉代,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60种。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通志·氏族略》里面记载:

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由此说明,在中华姓氏中,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

东周时期,虽然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二姓,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分出来,另立门户。建立诸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炎黄子孙是最重视祖先、家族的,人们初次见面,问的第一个问题常常就是“您贵姓”。姓不仅代表一个人的族属,还承载着浓重的家族、地域内涵。

从简单的一个姓氏,能看到历史上的政治、文化、民俗的许多东西。所以,古人教育孩子,首先要让他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解自己的根脉。

姓名学是每个国民不可缺少的文化知识,让孩子了解我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是对孩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读了《百家姓》,孩子们不仅了解许多历史故事,还能熟悉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姓氏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下,爱家、爱族人、爱国。

[旁注]

北宋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时间是960年至1172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与南宋合称两宋。建都于北方汴梁,并设陪都应天府南京即今河南商丘、河南府西京即今河南洛阳、大名府北京即今河北大名,与国都开封府东京合称“四京”。北宋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书生 也就是儒生。儒生在上古时期是专门的职业人才,从事国家祭祀的礼仪,也就是祭司。儒家创始人孔子集历代之大成,整理了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也称“五经”。狭义儒生指信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五代十国 简称“五代”。唐代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5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10多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妃 我国古代帝王的妻妾,也是古代皇宫里的女官。按照等级可以分成惠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庄妃、丽妃、昭仪、昭媛、昭容、昭华、淑仪、淑媛、淑容、淑华、夫人、倢伃、容华、美人、贵嫔、修容、顺成等多个等级。

李煜 (937年~978年),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黄帝 (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我国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是我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被尊为“五帝”之首,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大禹 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王朝第一任君王。相传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我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我国国土为九州。

祝融 本名重黎,我国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五帝”之一。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

商代 又称殷或殷商,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存在时间约公元前17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商代处于我国奴隶制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周代 周是我国历史上继商代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史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是我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王朝。

谥号 我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大臣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通志·氏族略》 《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其中的《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

大夫 我国古代官名之一,在西周时设立。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3级。大夫是世袭制官职,有封地,可分为御史大夫、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代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阅读链接]

元代出版的《百家姓》是现今所见最早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版《百家姓》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代才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代后期又出现了《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