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思想格言《菜根谭》

那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位学者名叫洪应明。和所有的有志之士一样,洪应明毕生的梦想就是以自己的才学和能力修身治国平天下。可惜,当时的明王朝虽然经济繁荣,思想活跃,但是政权已经呈现颓败之势,民间的奢侈之风盛行,官场也随之腐化。

洪应明在几次碰壁之后,终于明白想靠走上仕途而报国的心愿是实现不了了。虽然他对国家满腔热血忠心耿耿,但一个王朝的败坏之处靠他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撼动的。

被泼了一头冷水的洪应明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他一改年少时迫不及待跻身官场的热切,变得消极、悲哀。眼看着国家在慢慢消亡的感觉,就和目睹自己的亲人身染重疾却无力医治一样。为了不再忍受这种折磨,洪应明干脆归隐山林,专心礼佛。

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转变到一个心如死灰,靠佛经舒缓痛苦的隐士,洪应明心中的感慨和苦衷可想而知。但在内心里,他又有些隐隐不安于这种“壮士未酬身先死”的无奈和悲哀。

在当时,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世俗的社会风气的有志之士并不止洪应明一个人。这些才高八斗的人无法改变现实,就只好靠文字来宣泄自己心中的痛苦。洪应明也在其中,并写出了《菜根谭》来表现隐者的高逸超脱情怀。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醉心于佛学的洪应明,对世间的悲喜就看得更加明了。即使是爱,如果太强烈也还是会导致反效果,《菜根谭》中说: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意思是说,价值千金的重赏或恩惠,有时难以换得一时的欢娱,一顿粗茶淡饭的小小帮助,可能使人一生不忘此事永远心存感,激回报之心。

当一个人爱一个人到极点时很可能会翻脸成仇;平常与自己相互不重视或者交情十分淡泊的一些人,在他困难的时候给予一点惠助,他就可能对你无限感激,结下交情。

这段话告诉人们,人的感情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助人就要在对方最急切需要帮助的时候。像韩信那样的人,就会对“一饭之恩”终身不忘。

在生活中,爱恨之事也是常有的,有句古话叫“身中福中不知福”,往往被爱包围着的人却不自知,而一点不如意便会反目成仇的例子却很多,爱与恨的反反复复交织在人生的全过程。

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

意思是说,有一个快乐的境界,就有一个不快乐的事物相对应;有一个美好的光景,就有一个不好的风光来抵消。

由此可见,有乐必有苦,有好必有坏,只有平平常常安分守己才是快乐的根本。

洪应明退而隐世,对名声和那些打着隐归山林旗号以博名气的人很是不屑。但他并不是全部否定这种做法,他认为如果时机合适,隐者能够,也应该再度出山,涉足官场: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意思是说,名利思想没有彻底拔除的人,即使他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仍然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能广被四海以至遗留万世,其结果仍然算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争名奇利之累人所共知,而名利之诱惑确也太大。一个人不铲除名利观念,随时都会有追逐名利的念头产生,不论他如何标榜清高声称退隐林泉,都不过是以退为进的托词。

唐代的进士卢藏用本来功名心很强,可是他很造作,隐居京师附近的终南山,以清高之名而获得朝廷征用。这时,他竟毫不隐讳地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佳趣!”

其实一个人选择隐世还是出世,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看他的修养,是正气居多还是私心杂念满身,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利国利民,才是判断他是否圣贤的要点。

经过刻苦修行的洪应明也不再追求一蹴而就的做事风格,明白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青天白日一般光明磊落的人格和节操,是在暗室漏屋的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凡是一种足可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策略,是从小心谨慎的做事中磨炼出来的。

俗话说“滴水穿石”,英雄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一夜寒彻骨,哪有腊梅扑鼻香,成大功立大业,都得经过艰苦恶劣环境中的奋斗。

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仅仅接受磨难是不够的,因为受磨难和受得了磨难的人很多,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他们的事业绝对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因此,成大事者都能在胸怀上博大宽厚,光明磊落;细节上点滴积累,大事上眼光长远;加上坚强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就奠定下厚实的基石。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郑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人生本来就像一场木偶戏,只要你能把控制木偶活动的线掌握好,那你的一生就会进退自如,丝毫不受他人或外物的操纵。如果是能做到这些的人,就可以超然置身于尘世之外了。

做事要注意发现规律,就具体事而言应发现其窍门,得窍则一通百通,就像看病对症下药一样。做人要善于发现优势、特长,看清本质,就可以使自己遇事进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人贵自知,处世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以做到卷舒自在。

一向尊崇孔孟之道的洪应明劝导人们在处世的同时保有自己的本心,不去犯道德低下的错误: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阅历很浅,所以沾染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机会也较少;一个饱经世事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随着加深。所以君子与其处事圆滑,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些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他还说: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一体,又何必等待人来划一平等呢?庄子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等于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物性。

“拿着笤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心本来清净,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给扫起来。佛家的“观人”,庄子的“齐吻”,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之理。

六祖惠能慧能禅题就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不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他方面锻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而一个涉世不深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关键是保持下去,而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世俗的恶习。

《菜根谭》采儒、佛、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

《菜根谭》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文学作品。“咬得菜根者则百事可为”,《菜根谭》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出世入世之法则及为人处世之道,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旁注]

明代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经20世、16位皇帝,国祚276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明代前期综合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

中庸思想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第一层意义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第二层意义指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第三层意义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韩信 (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我国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平定魏国后,又用背水一战打败击代、赵。之后,韩信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最后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唐代 我国古代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并且设东都洛阳。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唐代共历274年,20位皇帝。

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的人,就叫做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唐代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庄子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即庄周,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六祖慧能 俗姓卢氏,是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慧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阅读链接]

《菜根谭》书名又作《菜根谈》,书名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有人以为典出“性定菜根香”,所谓“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也有人说《菜根谭》的意思来源是一句俗语:“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菜根谭》作者洪应明的友人于孔兼在“题词”中则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浇灌里得,其颠颠风云、备尝险阻可想矣。”于孔兼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