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化的《童蒙训》

北宋时期的1089年,宰相吕公著逝世,封申国公,谥正献。吕公著执政刚毅严谨、德高望重,因此,所有的朝廷高官,包括宣仁高太后和宋哲宗,都来出席葬礼。

这时,5岁的孙子吕本中聪明伶俐,一直深受爷爷喜爱,站在遗像前大哭不止。

宣仁高太后拍拍小孩的肩膀,抚摸着他的头,叹道:“孝于亲,忠于君。孩子,你努力学自己,男儿当自强,加勉吧!”

小吕本中似懂非懂地看着太后,使劲点点头,用小手抹去眼泪,渐渐收住了哭声。

吕家是北宋著名的官宦之家,人才辈出,从中书郎吕公著开始,随后的兵部员外郎吕希哲和东莱郡侯吕好问,都是子承父业式的辉煌。可想而知他们的家教之严,家风之优。

吕本中是吕好问的儿子,生于1084年。一眨眼,小吕本中长成了温情儒雅的青年。他勤奋好学,喜爱诗歌,热衷参加诗词派对,经常跟着陈师道、黄庭坚等人学诗。

在人们对吕家的一片赞誉声中,吕本中常常思索的一件事是,自己的家族为什么能够连续四代都有才人出。他想到自己的童年以及父亲、祖父和曾祖父的事迹,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领悟到了长辈们用心良苦的教诲。显然,这是因为这些人才自幼就都受到良好的教化。

为了颂扬祖辈长处,使祖宗的德业能流芳千古,也是为了勉励自己的后代,吕本中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开始编写《童蒙训》。

由于家族里最注重的就是孝道,因此在《童蒙训》中宣扬的也是孝道等儒家提倡的正统思想,凡涉及颂扬其祖辈长处的有关人物的点滴事件及言论都加以汇集。

吕本中的《童蒙训》是一部侧重伦理道德教化的童蒙课本。该书采用语录体、内容以作者所见所闻为主,且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

《童蒙训》书中所颂扬的,正如研究古典文献的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

所记多正论格言,大抵皆根本经训。

吕本中详细地分析了儒家各个学派的书籍以及每位儒学大师的影响,认为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所得。

在写《童蒙训》的时候,吕本中想起了幼时父亲给自己讲过的一个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晋国史书《晋书》上也有记载: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曾和自己的弟兄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当时的宰相谢安。王徽之和王操之和谢安谈的都是生活琐事,但王献之只是简单地寒暄了一下。

等他们离去后,有人问谢安说:“他们三兄弟之中哪个最出色呢?”谢安回答说:“年纪最小的那个王献之不错。”对方又问:“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谢安说:“自古以来贤人们说起话来没有喋喋不休的,而三兄弟中只有王献之话最少。”

还有一次,王献之和哥哥王徽之一起在一个房间里,房子突然失火了。王徽之吓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冲出门去,但王献之却是神色自若地由仆人搀扶着走出来了。世人们由此分辨出了谁才是真名士。

又有一次,王献之的家中深夜遭遇盗贼。在那群小偷把家中财物扫荡一空,想扬长而去时,王献之在卧室里不急不缓地说:“盗贼们,那个青毡是我家的旧物,你们还是给我留下吧。”小偷们没见过如此淡定的人,都被吓跑了。

这个故事使吕本中相信,人的自我修养不仅能从语言上表现出来,在危急时刻也能保持本色,风度翩翩。由此,他在《童蒙训》中写道:

后辈刚开始学习时,一定要领会并练就一副必要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好时,什么事都能独当一面。精神气质通过人的言辞、容颜和举止及处事的轻重缓急之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不仅君子与小人能根据这个划分,人的贵贱和寿命长短也都与这个有关。

精神气质是一种气象,它是一种自然蒸发在眉宇间的文化修养,具有一种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品节和气度。读书到了一定的境界时,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高雅圣贤的气象,这种气象来自于书香墨气。

书香墨气是指中华传统文化所独有的圣贤之学,它探讨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的途径,被古人认为是比功名利禄还要关键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后人也应懂得好的气质和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和磨炼,这样方可稳固坚定下来,日后有所建树。

吕本中著成《童蒙训》,担得起当年高太后“孝于亲,忠于君”的嘱咐。

《童蒙训》在流传过程中,其中论说为官处事的内容被剥离出来,编成《官箴》。论说诗文的内容被删削,大多散逸在各种诗话文献中,当代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将其收集,编成《童蒙诗训》。论修身治学的内容被保留下来,成了《童蒙训》的内容。

《官箴》和《童蒙训》在宋、元、明、清各代都广为流传。原本《童蒙训》包含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了治学的内容、态度、方法和途径,须培养的思想品行和懂得的待人接物的礼节,学作诗写文章的步骤、方法和学习的典范及对历代诗文的评论,为官处事的态度和原则。

今传《童蒙训》源于南宋刻本,已非旧貌。主要讲述了尽孝、明礼、诚信、风节、仁慈、谨慎、庄重、勤劳等方面的道德要求。

[旁注]

中书郎 古代官职之一,三国吴、蜀有此官,相当于魏的通事郎。中书省下面的通事郎,后改名中书郎、中书侍郎。南朝末期为贵族子弟初任之官。至唐代,主管秘书省属下之著作局,高宗龙朔间一度改称司文郎中。其下设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官。宋代沿置,掌修纂“日历”。明代废。

兵部 又称夏官、武部,我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又称夏卿。兵部是我国古代吏、户、礼、兵、刑、工的六部之一。兵部负责掌管选用的武馆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名。清永瑢、纪昀主编。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10289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大学》 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中庸》 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晋书》 古代晋国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编者共21人。《晋书》全书共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晋书》书中虽多矛盾、疏漏,但仍是研究晋史的主要书籍。以西、东两晋为正统,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时期14个割据政权的兴亡。

宰相 也叫“丞相”,是我国古代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丞相有权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除此之外,丞相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还要负责国家军事或边防方面。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也都归丞相府保存。

谢安 东晋名士,曾做过宰相。谢安多才多艺,闲雅温和,曾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了几十年的安静和平。他病逝后被追赠为太傅,因此后世称其为“谢太傅”。

王徽之 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是东晋名士,书法家,其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其弟王献之。王徽之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及黄门侍郎,传世书帖中有《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中华传统文化 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六艺、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阅读链接]

《童蒙训》作者吕本中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他经常跟着陈师道、黄庭坚等人学诗。有一次,他与朋友喝酒作诗,酒酣耳热之际,搞了一副名为《江西诗社宗派图》的戏作,因黄庭坚、陈师道等25人之诗其源流皆出江西,故戏称之为“江西诗派”。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地域来划分派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趣的是,吕本中是开封人,当时并没有将自己列入“江西诗派”,但后人却因他提出了“江西诗派”这个名称,都视其为“江西派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