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朱子家训》

在南宋时期的南剑州尤溪,住着一对夫妇。有一天,这户人家中的丈夫朱松带着怀孕的妻子上街闲逛,看见一个算命的卜卦者,就兴冲冲地上前去要他卜一卦。

卜者看看朱松怀孕的妻子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男孩,便是孔夫子。”朱松听后高兴极了。后来,他的儿子出生了,朱松为他取名叫朱熹。

朱家虽然家境平凡,但朱松一直对当年算卦者的预言念念不忘,指望儿子一朝成才。这种信心的来源不仅是卦辞,连他自己也能感受到儿子不同寻常的灵气。

朱熹4岁的时候,小小年纪就已经展现出了超人的头脑,曾向父亲指着天空问:“那天的上面是什么?”直把父亲问得张口结舌。8岁的时候,朱熹就已经能熟读《孝经》了。

朱熹10岁时,父亲朱松去世了,朱熹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3人常来看望小朱熹。他们3个人都是醉心学佛的道学家,当时朱熹一家所生活的南剑州又是道学最初在南方传播的中心,因此朱熹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1148年,朱熹考中了进士,3年后又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1160年,朱熹向南宋学者李侗求教,后来发展出了新的哲学思潮理学。

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南宋礼教废弛,理想失落,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与精神家园。《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朱子家训》有两个版本,一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作,二为明末清初理学家朱柏庐所作。朱熹所作《朱子家训》也称《朱文公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而“紫阳”是朱熹的别号。朱柏庐所作《朱子家训》原名为《治家格言》,也叫《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对儒家的“齐家”思想进行了理学意义上的构建。

理学是儒学发展出的分支,理出于天而具于人者为道、为德、为事,“善者便是天理,恶者便是人欲”。因此,在朱熹的《朱子家训》里无处不流露着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品质标准,也就是仁、义、信: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意思是说,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

作为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哲学分支,理学同样也注重为人的修身之道。这方面的思想也在《朱子家训》中反映出来。

比如,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自己小,也一定要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自己大,也一定要远离他。

再如,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

这些道学和佛学思想,朱熹自小就耳濡目染,没有遗忘,因此他将道教尊道贵德的最高宗旨融合在《朱子家训》中。

朱熹认为: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举手之劳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无伤大雅的坏事就去做了。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

佛学体现在《朱子家训》中,就是戒嗔怒、戒妒忌,戒对不义之财的渴望: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愤怒地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朱熹和所有学识渊博的学者一样,深知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因此,他在家训中特意强调不能忽视对自身、对儿女等人的教育,还要有礼教、知本分、明事理: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

朱熹的《朱子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要“教”。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

朱熹强调,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人在孩童时期,神情未定,可塑性大,要抓紧这个有利时机给予教育,使其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

朱熹的《朱子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心甘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数无私的爱,而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使其安度晚年,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平常要多问寒问暖,问疾问安等。

朱熹的《朱子家训》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即柔顺温和。夫和妇柔,就会相亲相爱,夫妻出现矛盾就会很容易化解。

“齐家”是实现“平天下”的前提,因此朱熹对家人非常重视,在《朱子家训》里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事实上,朱熹的这些合理的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对维护和巩固家庭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向注重道德修养的朱熹还在家训里特别强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不要随便揭人的短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

在与人交往上,还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有小的过错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之,别人有大的错误,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错误的地方,促其而改之。

倡导重德修身是朱熹《朱子家训》的又一重要思想。《朱子家训》中的“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可以表现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

朱熹也在强调儒教学说的重要性。他认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是“圣贤”之书,读“圣书”才可以修德,识礼义才可以养气。人因读书而美丽,人因识礼而高雅。读书是文化教育,识礼是素质教育,读书识礼,二者不可偏废。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湾。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而朱熹的《朱子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

[旁注]

剑州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地名,其疆域基本上以四川剑阁县为主体,盛时包括今梓潼县、江油市东部等部分,以境内的剑阁而得名,州治位于普安县。剑州从公元713年首置一直到公元1913年改为剑阁县,其建制历史近1200年,是剑阁县历史上最主要的行政区划和建制。

《孝经》 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成书于秦汉之际。传说是孔子自作,但这个说法被质疑。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主簿 古代官名。掌置。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此为主簿权势最盛之时。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设主簿。

南宋 北宋灭亡后由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南京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1279年,厓山海战爆发,南宋灭亡。

赋税 我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和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齐家 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指的是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主旨在于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齐家思想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理学 又称道学,是盛行于我国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理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我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道教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内容。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

礼教 礼仪教化,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分,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

平天下 儒家认为,“平天下在治其国”,在这一主题下,具体包括:君子要起到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民心的重要,即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德行的重要;用人的问题,只有仁人才能正确使用有能力的人;利与义的问题,强调不以利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

《诗》 即《诗经》,我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共305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诗经》共收录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多年的诗。《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易》 即《周易》,也叫《易经》,是我国古哲学书籍。《周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春秋》 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后司马迁续写。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阅读链接]

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许多佳话。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黄干家中,黄干在外任职,其女儿朱兑因家贫只能准备葱汤麦饭招待久而不见的老父,心中实感内疚。

朱熹知道女儿的心思,笑着对女儿说:“我儿切莫介意,这菜肴不同一般,可称美味可口。”吃罢饭,朱熹走进书房,铺开宣纸,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女儿朱兑看过慈父这首诗,脸上顿露宽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