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教化——儿童蒙学
自古以来,国人特别重视童蒙教化,把它作为承传家道、家学、家业的根本。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掌握一些古代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童蒙教化主要是以儿童读本的形式进行的。这些诞生在古代的儿童读本中有民族文化血脉的精髓,也有些不合时宜的糟粕。而它们中蕴含的那种希望孩子增长见闻,知礼向善的良苦用心,却可在父母师长的谆谆教导下代代流传。
第一部蒙学《千字文》
在南北朝时期的482年,有一天,一个背着行囊的13岁男孩走在南朝梁的都城建康的大街上,神色欣喜地东张西望。这个男孩叫周兴嗣。他远离家乡姑孰,即现在的安徽当涂,出外闯荡,就是为了多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资。
在建康经过十几年的游学,周兴嗣了已经能精通各种纪事文章的写法,每次下笔,必是文采斐然。他仍然醉心于游学之中,以便见识各种风土习俗。
一次返乡,周兴嗣途径江苏苏州,看到天色已晚,就在当地的客栈住宿。夜里,睡得迷迷糊糊的周兴嗣听见有个低沉的声音对他说:“周兴嗣,你才学盖世,不久就会结识到尊贵的大臣,最后被圣明的君主重用。”
这声音响在耳际,像是说话的人就近在咫尺。周兴嗣吓了一跳,猛地惊醒后四处查看,却发现客栈的房间里门窗紧闭,根本没有人进入的痕迹。
494年,也就是周兴嗣25岁这一年,曾任南朝宋宰相的谢朏为避宫廷争斗,自请外任吴兴太守,周兴嗣性情平和,文雅有礼,使得一向厌恶与士人交往的谢朏对他另眼相看,就荐周兴嗣于阙下,常在一起谈文论史。
后来谢朏奉命回朝时,就在朝廷极力推荐周兴嗣的才学。不久,周兴嗣得到了梁武帝的重用,升为给事中,专门给皇室写文章。
梁武帝在位48年,一生戎马倥偬,但始终未忘读书,他深知那些“生于宫廷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知惧”的皇子的确是愚的恶的多,而贤的善的少。为了巩固梁朝江山,他希望自己的兄弟子侄,能够在他治下的太平年代成为饱学之士,成为继他而起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
然而,用心良苦的梁武帝却发现,天下竟然没有一本合适皇子皇孙的启蒙读物。当时流行的一些书籍,如《尚书》、《左传》、《论语》等儒家经典,对于孩子们来说程度较深,实为不便。
起初,梁武帝命翰林待诏殷铁石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碣碑石中揭下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每字一纸,一字一字地教授那些皇子,可是这种教法杂乱无章,不便记忆,收效甚微。
梁武帝后来就想到,若是将这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编成一篇通畅又有韵味的文章岂不是更妙?可是,这样的文章由谁来写好呢?自然就是他最喜爱最重视的文臣周兴嗣了。
随意找1000个字组成一篇文章,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是很难办到的。因为梁武帝想要的这千字文里没有一个字重复,组合起来又要有寓意,而且还要顾及文体文法,读出来还要朗朗上口,这实在是很苛刻的要求。
周兴嗣接到诏令后,回家找出王羲之的遗作,连夜工作。他伏案编撰,充分调动所有的知识库存,天才的大脑急速运转着,将那杂碎无序的1000个字一遍遍地排列组合,推敲斟酌。最后,他采用四言韵语,8字一句,分125段完成,没有重字重义。第二天雄鸡报晓之时,终于编出了锦绣华章《千字文》。
因为太费心劳神,仅仅一夜之间,周兴嗣发现自己竟然忙得一夜白头了,就像伍子胥过昭关那样,满头乌黑的发须,都变成了雪白的银丝。宋代类书《太平广记》这样记载了这件事:
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个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帝召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
周兴嗣到朝堂上报告时,梁武帝看见他几乎不敢相认。梁武帝欣赏过周兴嗣的作品之后,大喜过望,又重赏了周兴嗣,提拔为佐撰国史。其他大臣看过这篇《千字文》之后,也纷纷赞不绝口,随后马上在宫廷的蒙学教育中流行起来。
周兴嗣选择的内容从远古的混沌初开、日月运行、四季循环开始,叙述江河鱼鸟等自然界生物及景观。从伏羲氏、神农氏的龙师火官、天地人三皇,到仓颉造字,嫘祖制衣,囊括了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知识,对偶押韵、文法细畅,便于记诵。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如秦代李斯的小篆体《仓颉篇》。但是这些被称为“字书”的作品多数影响不大,在流传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可读性有限。而《千字文》内容精、文辞美,又是皇室用书,知名度高,以这种无可挑剔的姿态问世,便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蒙学读本。后来的明代语言学家顾炎武曾点评《千字文》说:
读者苦《三苍》之难,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三苍》”指的是秦李斯《仓颉》7章、赵高《爰历》6章、胡毋敬《博学》7章。是秦统一文字之后,介绍小篆楷范的字书。汉代合此3书为一,断60字为一章,统称为《仓颉篇》。“《千文》”指的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在内容上熔各种知识于一炉,并通篇贯穿以统一的思想,脉络清晰,语言洗练,这些长处是此前读物所缺少的。它的长处后来为《三字经》所吸取,为这部优秀童蒙读物的出现提供了借鉴经验,这只要对二者稍加比较就可明白。
《千字文》之后,尤其是宋以后,童蒙读物层出不穷,数目众多,这些作品在通俗性和知识性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各有长处,甚至还有《续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但它们之中无一能与《千字文》相比。
因为其他文献的一个共同缺点就是文采稍逊,都无法与《千字文》的文采相比。《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许多人不但把《千字文》当作一部启蒙教材来读,而且作为学习书法的绝好范本。
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隋唐之际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没。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用30年的时间,摹写了800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因求书者众多,住处门槛几被踏穿,遂包以铁皮,人称“铁门槛”。智永的这一举动,既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智永之后,历代写《千字文》的书法大师比比皆是,著名的有唐代书法家怀素、北宋皇帝宋徽宗、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等。他们的作品流传很广,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影响也很大,无疑大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了很多伟大的艺术瑰宝。
唐代以后,《千字文》这种形式被人们广泛地加以采用和学习,出现了一大批以《千字文》为名的书法作品。比如:唐代僧人义净编纂了《梵语千字文》,宋代文士胡寅著有《叙古千字文》,明代文学家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颂》,清代侍读学士吴省兰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等等。这些所谓的作品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足见《千字文》影响之大。
《千字文》在古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宋真宗时,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400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字,止于“宫”字,所以人称这部《道藏》为《大宋天宫道藏》。
明清时期,《千字文》被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每一间用于考试的号房都用《千字文》来编号。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写了一个屡试不中的周进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的情景:
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
古代一些需要用较大数字编号的项目,多采用《千字文》,这恐怕是连作者周兴嗣都始料不及的。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被后世称为“三百千”,是3部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启蒙读物。“三百千”将早期的识字教育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格修养的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言辞简练,含义丰富,朗朗上口,便于诵读。
相比之下,《千字文》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给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
《千字文》问世以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旁注]
客栈 古代酒店的称号,人们在出外远行时便会找地方投宿,而提供这些地方供人暂住的就称为客栈。古代的客栈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人们外出郊游或远行的需要,有的还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现在客栈一词已由现实的东西转为聚脚地的代名词。
太守 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梁武帝 (464年~549年),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大梁政权的建立者,谥为武帝,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在位时间达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创造力“天监之治”的繁荣局面。
给事中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
《尚书》 也叫《书经》或《书》,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有人说《尚书》是伪书。《书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翰林待诏 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各色人士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称“翰林待诏”。唐玄宗时,较多地选用文学士人,称“翰林供奉”,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
四言 四言诗是诗体的一种。“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太平广记》 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
伏羲氏 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苍牙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传说他发明创造了八卦,创造了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
神农氏 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
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流行到西汉末年逐渐被隶书所取。
仓颉 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是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整理者,也有人认为他是创造者,也是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
顾炎武 (1613年~1682年),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江苏人,是我国古代时期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学问渊博,在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等学术方面都有研究。
《续千字文》 宋人侍其玮模仿《千字文》行文方式撰写的一篇四言韵文,由于文字过于古奥、晦涩,因此流传不太广泛。《续千字文》全文也采用了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通篇多是骈句,艺术形式亦较为完善。
《新千字文》 为后人所做,是根据《千字文》而做的后世改进版,也是失败的版本之一。虽然《新千字文》,且宣扬其文辞华美,言浅理正,实际上却没有古本的《千字文》那样对仗工整,也不及任何古籍有意义。
王羲之 (303年~361年;321年~379年),字逸少,我国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宋朝的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于1100年正月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宋徽宗自创了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道藏》 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
《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56回。成书于公元1749年或稍前。《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我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贡院 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贡院最早始于唐代。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江南贡院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阅读链接]
《千字文》作为一部有影响的作品,在很早就涉洋渡海,传播于世界各地,曾作为许多国家的汉字初级读本。
日本不仅有多种版本的《千字文》,而且出现了很多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1583年,《千字文》传入朝鲜,出版了以朝语释义注音的《石峰千字文》,被用来教授儿童习汉字,成为汉字应用于韩国语言的推动力量。1831年《千字文》被译成英文。此后数十年中,相继出现了《千字文》的法文本、拉丁文本、意大利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