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的《幼学琼林》

明代末年,一位叫程登吉的人写了一本叫《幼学须知》的书,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用来给自己的孩子做启蒙读物。后来,这本书流传了出去,清代嘉庆年间的学者邹圣脉给《幼学须知》作了一些补充,并更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共分为33类,文体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我国一直流传一句话:

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增广》”指的是明代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幼学》”指的是就是《幼学琼林》。

程登吉在《幼学琼林》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因此可以让人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幼学琼林》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仍然传诵不绝。

《幼学琼林》对天地的起源和天体的运行做了一番描述: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虫带虫东,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意思是说,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部分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

太阳是众多阳气的宗主,月亮是太阴的精华象征。长虹又称为虫带虫东,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而形成的;月宫里的蟾蜍,是月亮的精华所凝聚而成的。

在《幼学琼林》“地舆”的章节里,也对各地区的划分做了简单的介绍: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郡,又曰吴皋。福建省属闽中,湖广地名三楚。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

意思是说,黄帝划分了我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北京古时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

浙江从前称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国;豫章、吴皋都是旧时江西的称呼。福建一省古时统称七闽,湖广地方旧名叫做三楚;东鲁、西鲁就是山东、山西的旧名,东粤、西粤即为广东、广西。

除了天文地理之外,《幼学琼林》还以历代的圣人举例打趣,劝导人要爱惜自己的面容,隐喻了“相由心生”的道理:

百体皆血肉之躯,五官有贵贱之别。尧眉分八彩,舜目有重瞳。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文王龙颜而虎眉,汉高斗胸而隆准。孔圣之顶若圩,文王之胸四乳。周公反握,作兴周之相;重耳骈胁,为霸晋之君。

此皆古圣之英姿,不凡之贵品。

意思是说,身体的各种器官都是由血肉组成的,从人的五官上就可以看出贵贱之别。相传尧的眉毛分为八种色彩,舜的眼中有两颗瞳仁。耳朵上有三个耳孔,这是大禹令人称奇之处;胳膊上有四个关节,这是成汤与众不同之处。

周文王有像龙颜一样的额头和虎眉一样的眉毛,汉高祖有像斗一样的胸膛和高高的鼻梁。孔子的头像“圩”一样呈凹形,周文王的胸有四乳。周公的手掌柔软,可以反掌握住手腕,后来成为振兴周的国相;重耳的肋骨连接在一起,最后成为晋国的君主,称霸天下。

这些都是古代圣贤的英姿超凡脱俗的品相。

幼学琼林对师生和求学之事也做了一番详细描述:

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

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曰束脩。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意思是说,东汉的马融设帐授徒,前面教导弟子,后面却有女乐为伴;孔子在杏坛讲学,先后培养了3000多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72人。形容别人设立教馆讲学叫做“设帐”,又叫“振铎”;谦称自己设立教馆讲学叫做“糊口”,又叫“舌耕”。

家塾教师叫做“西宾”,塾师的坐席叫做“函丈”;在家里教学叫做“家塾”,给塾师的学费叫做“束脩”。“桃李在公门”,是形容教的学生多,硕果累累;“苜蓿长阑干”,是形容塾师的俸禄少,饮食很差。“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是用来形容学生强过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用来形容弟子强过师傅。

《幼学琼林》中的一句“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位杖,因母之老”也是有典故的。

“毛义捧檄,为亲之存”说的是:东汉末庐江有个叫毛义的人,他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毛义家境贫寒,年少时以为他人放牧为生,箪食瓢饮,奉养其母。母亲病时伺候汤药,还曾为母亲割股疗疾,人们都以他的孝行称著乡里,举为贤良。

朝廷听说了毛义的事迹后,就送来檄文赏封他为安阳县令。毛义本人并不想做官,但是为了安慰母亲,便迎至“临仙桥”喜接檄文。

时隔不久后,毛义的母亲病逝了,朝廷听说后又派来奴仆和专车前来看望,但是毛义说:“当时我接受檄文只是为了让母亲高兴,如今母亲不在了,我还是回归自由身吧。”然后,毛义就跪拜在当初接受檄文的临仙桥上,将原赏封的檄文双手捧还了。

“伯俞位杖,因母之老”说的是:汉代梁州有个叫韩伯瑜的人,他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

每当这时,韩伯瑜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辩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

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枝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韩伯瑜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怎么这次哭得这么厉害,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

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可是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类似这样的典故,都是非常感人的。

《幼学琼林》这本蒙学教材是除了“三百千”外影响较大的一种。历史证明,《幼学琼林》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客观上起到极大的作用,这来源于《幼学琼林》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类编,又因为多用成语,几乎相当于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成语典故小词典,其释词精要,取譬得当,解析浅近,都令人赞佩。内容上大致归类,便于检索,具有类书的功能和作用。

知识类编的特点使得这本蒙学教材在语文积累上具有积极的意义。积累,分为常识积累和词语积累,《幼学琼林》在这两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并能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如在常识方面,有天文、地理、岁时等,学生可以分门别类地学习这些方面的常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与之相关的词语,可以说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极其丰富而极具特色的自然节气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解答儿童眼中的自然现象,使之能理解事物的本源。

如对于“晦”“朔”“望”3个词分别指的是每月“三十”、“初一”、“十五”3天,单个地去识记不容易记住,但将之与月之圆缺相联系,就形象道出其中命名的由来,使得儿童在常识的学习中又积累了数量相当的词语。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学,是《幼学琼林》的一大特点,也是蒙学教材的特点。

《幼学琼林》的类书功能提供了儿童词语学习的好办法。这种主题式的教材编写,在客观上具有类书的价值和功能。

如果考究一下《幼学琼林》的编撰体例和主旨,不难发现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大学》。明代解释演绎《大学》书的有邱濬的《大学衍义》和湛若水的《格物通》,其编纂的体例与这本《幼学琼林》非常相似,可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

《幼学琼林》针对的对象是儿童,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知识程度,用语更为浅近通俗。

《幼学琼林》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是我国古代蒙学中影响最大,编得最好的读本,堪称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旁注]

嘉庆 (1760年~1820年),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在位期间,惩治贪官和珅,肃清了吏治。

骈体文 我国古代文体之一,也称“骈文”、“骈俪文”或“骈偶文”。骈体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对偶 我国汉语修辞方法之一,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要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月宫 又名蟾宫,是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天上宫殿,是一只具有灵性的蟾蜍幻化而成。广寒宫宫殿群包括广寒宫、天籁馆、百花馆、望乡亭、凌云亭、会仙亭、青龙台、朱雀台、白虎台、玄武台、太和殿、文华殿、长生殿、观音殿和清暑殿。

蟾蜍 也叫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能治疗外阴溃烂、恶疽疮,疯狗咬伤。主治祛邪气,破结石瘀血,痈肿阴疮。

重瞳 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圣人,我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有八个人:仓颉、虞舜、重耳、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李煜。

重耳 (公元前671年或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塾师 古代私塾的老师。他们用所获知识谋生,叫“舌耕”,被社会公认是一种清白而崇高的职业。塾师大部分来自那些读书不多、没有条件参加科举,或参加科举屡遭失败的读书人。另一部分是获得功名,但未进入或久居官场或退休回乡的读书人。

东汉 又称为后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朝代,东汉时的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结束。

梁州 古代行政区划名,曾是古九州之一;三国时始设梁州,治所在陕西汉中,唐德宗改其为兴元府。“梁州”正式成为行政区域名,始于263年。是年,魏灭蜀汉,旋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

类书 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例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的主要用途在于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储存原始著述以备参考阅览,提纲挈领便于引擎检索,分门别类便于采用传播这3种。

《大学衍义》 我国南宋哲学家真德秀的政治哲学著作。共43卷,全书以“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齐家之要”为纲目。“每条之中,首之以圣贤典训,次之以古今之迹,诸儒之释经论史有所发明者录之。”

《格物通》 又名《圣学格物通》,100卷,分为六格。计诚意格17卷,正心格3卷,修身格9卷,齐家格13卷,治国格14卷,平天下格44卷。全书内容广泛,主旨在“明圣学”,为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提供借鉴。

[阅读链接]

《幼学琼林》里有一些关于我国道学家和佛学家的事迹记录:“如来释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宗。鹫岭、祗园,皆属佛国;交梨、火枣,尽是仙丹。沙门称释,始于晋道安;中国有佛,始于汉明帝。”

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本是佛教的始祖;谥号为“聃”的李耳就是老子,后来被尊为道教的始祖。“灵鹫山”和“祗园”都是佛祖说法的地方,属于佛国;“交梨”、“火枣”全都是道家服用的仙丹。和尚和僧侣开始以“释”为姓,源于东晋僧人道安;我国有佛教开始于东汉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