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活的《童蒙须知》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十分关注孩童的教育问题。他发现当时没有一本典籍是关于教化孩子的,觉得如果一个人在幼时就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那以后还怎么成才呢?于是,就写出了一本童蒙教化的著作,起名为《童蒙须知》。

《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了详细规定。对此,朱熹说: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朱熹认为,即使是一个孩子,也不能衣冠不整,否则长大了也不会形成好习惯,在外则会被笑话父母没有好家教。在书中,朱熹严格地对古代孩童的标准装束做了详细的规定:

对一个人来说,身体外表的端正清洁是最重要的。自冠巾、衣服、鞋袜都需要细心爱护,令它们洁净整齐。我家的先人常常告诫我们说,男子的装束有三紧,也就是头紧、腰紧、脚紧。

头,指的就是头巾。对未成年还没有加冠的男孩来说,则是发髻总角。腰,指的就是束腰的带子,脚则指的是鞋袜。身上的这三处装束一定要细心穿戴好不能懈怠宽慢,连穿衣服都太过随意的人行为也会放浪形骸,会被人看轻的。每次着装只之后都要对自己检查一番,提整衿领,整理两衽和纽带,不要有遗漏的。

穿戴整齐才是第一步,然后就是要保持衣服的洁净:在吃饭喝水的时候也要留心衣服,不要让它有污迹和损坏。行走的时候也要小心不要让它溅上污迹或者被破坏。脱掉衣服的时候,要把它整齐折叠后放在衣箱之中。

如果不把衣服随意乱丢乱放,衣服就不会染上灰尘和脏污,还能容易找到不会丢失。穿衣服久了自然会脏,所以衣物要勤洗,把破的地方缝补上。即使全是补丁也没关系,整体干净最重要。

在洗脸的时候,要找毛巾遮住衣领并卷起两袖,不要把它们弄湿了。如果要劳作,就把宽袍大袖的衣服收起来换上短一些的便装,但仍然要爱护衣服小心别弄脏。

白天穿的衣服,到了晚上睡觉时要换下来,这样衣服才不会生虫子,不会被弄坏。如果这样照做的话,不仅人看着有精神,衣服保存得也很好。

晏子的狐裘能一穿30年,虽然也有他节俭困顿的原因在里面,但是也说明他对衣服爱惜有道啊。这才是最重要的。

儒家一向讲究尊师重道,儒家学说先圣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幼小的孩童可能还不知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朱熹就把这一点化成了简易的几句叮嘱: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

既然做了别人的弟子,说话语气就要和缓谦逊,吐字清晰,不要高声吵闹喧哗嬉笑。当接受父亲或兄长等长辈的教育时,要低头恭敬听取,不能狂妄地顶嘴分辩。

即使长辈教训你的地方有不对的,也不要一味争辩,还是先忍下来。等过一段时间,再细细把当时的事情对长辈讲清楚说,这件事其实是另一个样子的,前些时候忘记告诉您了。

对于儿童的学习,朱熹在《童蒙须知》里说: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嚮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要求人在学习时要整理好书桌,坐姿端正,书写也要认真,这些细小的方面都体现了朱熹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事实上,朱熹本人是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人,很多生活习惯都是在年少时养成的。

朱熹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作为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教育家,朱熹的一系列教育理论和他所著的蒙学教育著作《童蒙须知》,对后世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旁注]

冠 我国古代时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有通天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冠服制度在夏商时期开始出现,汉代又重定衣冠制度,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官职、身份和等级,或通过不同的冠帽来表达不同场合的礼节和仪式。

总角 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头上有两个发型组成的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两衽 分为左衽和右衽,是古代汉族服饰特点之一。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一般来说,应该是右衽在上,但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的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因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晏子 (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晏婴,字仲,谥平,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国家尊严。

孔子 (公元前5518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我国最博学的人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

[阅读链接]

朱熹有一次来到永春走访书友,一日来到蓬壶,但见山川幽胜,即向乡老索纸笔,题字以赠。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

清代康熙年间,永春知县骆起明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将朱熹题字的楠木匾重金收藏。有一次过乌龙江时风浪大作,轻舟有覆舟之险,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祟,需宝物压邪,急以楠木匾掷之江中,说来也怪,一时风平浪静,众人誉朱熹显灵。传说归传说,它表明人们对朱熹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