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沙——黑幕后的铁腕人物

坤沙的父亲是汉族人,原国民党军队的一个上校军官。坤沙的母亲是缅甸掸族人,一个有钱土司的女儿。

1949 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进军大西南,横扫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队。一些溃败的国民党军队残部越过中缅边界,流窜到了缅甸北部的深山莽林中落草为寇,指挥和左右这部分残兵败将的首脑人物,便是国民党的李文焕“将军”。坤沙的父亲,是李文焕手下的军官。此时,20 余岁的坤沙,就开始在落草为寇的军队中目睹杀人放火,磨砺自己的个性和“情操”。

国民党残余军人在缅甸境内占山为王之后,除了接受台湾当局的金钱支持和武器装备、为抗御“共产主义威胁”而充当“反共前哨站”外,还为实现“光复大业”而效犬马之劳。坤沙曾经为此效过力,但随着世事的变迁, 他对沦落为草寇的“国军”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并认为干点儿骚扰边境、搜集情报、向美国中央情报局讨钱、和台湾当局玩“精神安慰”的游戏,已是露水前程。

中、缅建交后,他们企图像过去那样以缅甸为基地去对抗中国,且不说力量悬殊,就是缅甸政府也不会予以支持。“国军”从良为民尚可,一旦明火执仗,虎视眈眈的缅甸政府军必将清剿不贷⋯⋯

台湾当局远隔千山万水,除了只会给这点儿残部一些“画饼”之外,用坤沙的话说:“屁用不顶!”

流亡在异域的国民党残部派系林立,逐渐互相仇视起来,轻则攻击谩骂, 重则大动干戈,流血、失踪、洗劫已成家常便饭,连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些官员也不无遗憾地说:“参与这种四分五裂的结盟,无疑是在白白浪费合众国的宝贵资源。”

随着时间流逝,盘踞在深山老林中的国民党残部已经向当地居民化方向演变,形成了老爷子、儿子和孙子的代沟,“光复”之志已经成为老爷子一

代人的白日梦、儿子辈的笑料、孙子辈观念中的莫名其妙。儿子小辈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把精力和眼光转向了发财。发财,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有唾手可得的“速效”资源——当地少数民族种植的大量罂粟。于是,从走私贩卖鸦片,到从鸦片中提炼海洛因,便成为金三角洲日益发达的致富途径,国民党残部和他们的子孙,成为这项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实,李文焕率“国军”残部落草在异域之时,就已经开始从事起了鸦片生产和贩卖,目的是为了筹集军饷和中饱私囊。若干年后,那些从金三角洲中走出来的国民党老军官,从缅甸、泰国转道回台湾后,又是买股票又是置房产,一下子都阔了起来。

坤沙不想到台湾去,他努力奋斗的目标是打下一块地盘,使缅甸北部的掸邦地区从缅甸政府中独立出来,开辟一个“独立王国”。为实现这一目标, 他曾利用他母亲是掸族的关系,组建起一支掸邦联合军。然而,在缅甸政府军的不断打击下,坤沙企图建立独立王国的打算化为了泡影,坤沙的武装力量虽然没有被消灭,但掸邦联合军的宗旨慢慢地被人遗忘了。坤沙就开始在金三角洲用武力开辟另一种实惠的捷径,他开办鸦片、海洛因提炼厂,走私和贩卖毒品,大发横财。当“国军”残余元老纷纷到台湾“养老”后,坤沙逐渐从中崛起,用一切手腕加强实力,去填补金三角洲的权力真空。为此, 他于 1967 年与原国民党第三军、第五军残部同室操戈,一场火并直杀得硝烟

滚滚,尸横山林。终于,在 70 年代初期,坤沙成为金三角洲幕后的铁腕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