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祭祀——君王庙

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专门供奉先祖的场所,夏代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代时称为“明堂”,从秦汉时起称为“太庙”。太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那些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后和功臣经皇帝批准后也被供奉在太庙里。到了明清时期,太庙的建筑形制和祭祀功能更加完善,体现了追崇和缅怀先人这一传统的历史传承。

明清时期,最为著名的供奉先祖的场所是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场所。

侍奉历代皇室先祖的太庙

那是在我国夏代的时候,人们将先祖供奉在固定的地方,后来逐渐成为皇帝的宗庙,当时称之为“世室”。到了殷商时期,这种古代的祭祀场所被称为“重屋”,周代时称为“明堂”,从秦汉时起称为“太庙”,这一称谓就被一直沿用到后来。

最早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还有有功于社稷的臣子和子民,去世后不仅以郡王之礼厚葬,经皇帝允许,他们还可以享用在太庙被祭祀的待遇。到了明清时期,太庙成为了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

我国太庙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建筑形制也不断变化。据文献记载,按周代的礼制,太庙位于宫门前东侧。夏商周时期的宗庙,是每庙一主,夏5庙,商7庙,周亦7庙。到了汉代,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176所,这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是很不相同的。

据考古发现,除殷墟、二里头、周原有可能为宗庙的遗址外,较为明确的遗址,应为西安汉长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庙”遗址。

“王莽九庙”遗址的宗庙建筑有11组,每组均为正方形地盘,四周有墙垣覆瓦,四面墙正中辟门,院内四隅有附属配房,院正中为一夯土台,主体建筑仍采用高台与木结构结合的形式。每组边长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规模相当大。

这种有纵横两个轴、四面完全对称的布局方法,大约是西汉末年祠庙的通例。并且可以见于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坛的平面形式等。

到了魏晋时期,这种每庙一主的形制,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魏有4室,晋为7室,东晋增至10室至14室,因为是把隔了几代的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之庙了。

至唐代,定为一庙9室。明清时期亦沿袭一庙9室,并立有“祧庙之制”,即到了第九代就要被祧出去。

明清时期的北京太庙,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是紫禁城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1420年,是根据我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北京太庙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筑群。主要有宰牲亭、神厨、神库、井亭、燎炉、配殿等。最为重要的是大戟门和三重殿堂。即享殿、寝殿、祧庙。俗称大殿、二殿和三殿。

北京太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巍峨宏丽,庄严肃穆。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整个太庙建筑群,基本为明嘉靖年间重建规模,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体组合造型处理的良好典型。

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其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余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天花板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太庙虽经清代改建,其规制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

北京太庙建筑群中最雄伟壮观的是享殿,又名前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享殿是整个太庙的主体,为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太庙”九龙贴金额匾,坐落在3层汉白玉须弥座上,面积达2060平方米。

享殿的梁、柱、枋、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60根楠木大柱,高12.58米,最大底径达1.17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楠木大柱更是举世无双,建筑品质和文物价值只有明长陵的棱恩殿可与其相匹。

享殿内原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凤。座前陈放有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祫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享殿内陈设金漆雕龙雕凤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

清代时享殿内部陈设宝座,宝座数与中、后殿所供奉的牌位数一致,在举行祫祭等大型祭祀时,即将中、后殿神龛内的帝后牌位移至前殿,安置于宝座之上,至清亡,前殿有宝座36座,另有大小供桌、铜灯、铜祭器等物。祭前先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祧庙移羊此殿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

整个享殿建筑雄伟庄严,富丽堂皇。按照当时的制度,不算临时性的祭祀,每年春夏秋冬和年底要大祭5次。每此举行大典时,仪仗整肃,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蹁跹,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

太庙以古柏著名,树龄多达数百年。在西区苍翠的柏树中,有一株形状像奔驰回首的梅花鹿,被称为“鹿柏”。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太庙祭祖,需要牛、羊、猪、鹿作为祭品摆在贡桌上,叫做“牺牲”。这些动物,平时圈养在水草丰美的南苑,到了皇帝祭祖的前十几天,才从神厨门运到太庙里的“牺牲所”。先圈养清洗几天,然后在“宰牲亭”屠宰,送到神厨制成祭品。

话说清代乾隆时期有个老太监叫刘福,大家都叫他为福爷。他和小太监李九儿一起负责喂养这些用来祭祀的动物。有一年秋天,离秋祭日子不远了,李九儿在给刚选进来的牲口刷毛,发现一头母鹿特别肥,肚子圆滚滚的。他把肥鹿的事跟福爷一说,福爷也觉得蹊跷。

深夜,福爷带着李九儿来到鹿圈,发现“肥鹿”不肥了,干草地上多出了一只小鹿羔。福爷大惊:鹿下崽见血,乃是不祥之兆,不能让上面知道。否则,鹿圈养鹿的、送鹿的都要杀头,连他们俩也得吃瓜落儿,落个知情不报的罪名。

于是,福爷用低沉沙哑的声音对李九儿说:“赶紧把地上清干净喽,铺上新草,给母鹿擦干身子,把小鹿羔子挖坑埋喽。”

李九儿一听就急了,反问福爷:“这么好的小鹿养着不好吗,为什么活埋了?”

福爷叹了一口气,说道:“傻小子,你哪儿知道宫里的规矩?”

李九儿苦苦哀求福爷,说要偷偷养着这头小鹿,反正平时没有人到太庙来,等养大了即使再做牺牲,也算活了一遭。

福爷见李九儿执意要留下这头小鹿,把心一横,说道:“也罢!咱就留下它吧,也算行个善事,不过,一要喂好,二要藏好。”

得到福爷的同意,李九儿高兴得一蹦老高。爷儿俩连夜在草深僻静的地方用树枝给小鹿搭了一个圈,偷偷地养起来。

李九儿新增添了小伙伴,还给小鹿起个名字叫“十儿”,因为自己是“九儿”,小鹿是“十儿”,就如同是自己的小弟弟一样。

光阴似箭,日月穿梭,眼看过了一年,“十儿”长成了一头健壮的梅花鹿。

转眼到了年底大祭,乾隆皇帝来到太庙,正在行大礼时,鼓乐大奏。这不仅惊起了柏树上的小鸟,“十儿”也受到惊吓,在太庙狂奔起来。

御林军马上进行驱赶,“十儿”跑出琉璃庙门,往西再向北,进入一片柏树丛中,惊魂未定地站在那儿往回张望。

正在此时,一名御林军迂回到它后面西北方向,搭弓射箭。只听“嗷”地一声,利箭从鹿的左后身斜着射入。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闪出一片金光,照得众人睁不开眼睛。待到再睁开眼睛时,只见“十儿”已化作一棵柏树,身上还插着那只铁箭。

乾隆皇帝闻听此事,将信将疑,在御林军首领的带领下,来到鹿化作柏树的地方。发现鹿化的柏树不见了,落满仙鹤,有的仙鹤悠闲漫步,有的引颈长啼,有的振翅欲飞,有的以嘴梳毛。

乾隆皇帝想了想,说道:“此乃天意,鹿化为柏,柏上栖鹤,这是鹿鹤同春的吉兆,想必明年定是好年景啊。”于是亲自赐名“鹿柏”,向鹿柏作揖,拜了三拜,并命看庙太监仔细养护。

在远处早已吓得战战兢兢的福爷和随时准备以命相拼保护“十儿”的李九儿,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这棵鹿柏经风沐雨,迎寒斗暑,依然苍翠茂盛地屹立在太庙西侧。只不过身上的铁箭早已朽烂了,仅留下了一个疤痕。

其实,清代皇帝对于祭祀历来格外重视,就连服装这样的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比起明代皇帝对于上天和先祖的敬畏,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祭祀活动前三天,清代皇帝和文武百官斋戒,不饮酒,不食荤,不处理刑事案件,不看病。太常寺和礼部分别准备黄案,准备斋戒铜人,安排皇帝的祭祀活动等相关事宜;礼部官员到太庙检查牺牲等情况,确认所宰杀的牛羊符合祭祀要求。

等到祭祀开始,礼仪官提前向皇帝行过三跪九叩大礼之后,在接下来的仪式中,他们就可以免礼,而专心忙于工作了。

午时,正祭开始,随后各宗庙帝后的神位都将被迎接到太祖庙内,而在宰牲亭所宰杀的牺牲,被送至太庙殿内,皇帝必须袒露右臂亲自前去迎接。

此时,礼乐官会按照历来祭祀沿袭下来的方式敲钟奏乐,舞者则高唱祭祀的歌曲翩翩起舞,歌词的内容多说牺牲又大又肥,用来博得祖先神灵的欢愉。

皇帝和官员则需三叩九拜,其实是皇帝代替全天下百姓,表达了对先祖神灵的敬意,为国之未来、天下苍生祈福许愿。

太庙享殿的东配殿是供奉有功亲王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15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斜、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况。

东配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有功亲王的牌位。清代供奉13人,如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奕忻等。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

太庙享殿的西配殿是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15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余,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

西配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汉文武功臣的牌们,清代供奉13人,如鄂尔泰、张廷玉、傅恒、僧格林沁等,内部设置同太庙享殿东配殿一样。

太庙中殿在清代时期,内部分有17个小隔间,每间供奉一代帝后,即所谓“同堂异室”,隔间内设置有神龛,龛内供奉帝后牌位,左边陈设有帝后的玉册,右边陈设有帝后的玉宝。在隔间外置有宝座,数目与龛内牌位数一致。至清亡时,中殿内尚有6个隔间尚未使用。

太庙后殿在清代时期,内部分有隔间,共有9间,正中一间与其左右各两间内供奉清代4朝先祖帝后牌位与玉册、玉宝等物,隔间外亦设宝座,数目与牌位数一致。

祧殿是放置牌位的地方,始建于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9间,长61.99米,进深4间,宽20.33米,殿内陈设和寝殿的陈设一样。清代正中供奉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右景祖。

每季首月“明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未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此殿自成院落,四周围以红墙。东南隅原有铁燎炉一座,为焚烧祝帛之用。

北京太庙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券门3道,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5座,再北为太庙戟门。

戟门建于明永乐年间的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缓,太庙戟门的檐下斗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栏须弥座,中饰丹陛,两侧各有一旁门。

戟门是太庙始建后唯一没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是明初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门外车间原有木制小金殿一座,为皇帝临祭前更衣盥洗之处。按最高等级的仪门礼制,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支。

戟门桥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引故宫御河水于此,并对原桥进行改建,形如玉带,故又称“玉带桥”。桥宽八米,为七座单孔石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

西北门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据说清代雍正皇帝为确保安全,到太庙祭祖的时候不走太庙街门,而从此门进入,于是加筑琉璃随堵门,形成内外两门,并且建筑高墙,以防刺客。

乾隆皇帝60岁以后,为减少劳累,改由此门乘辇而入,故又称“花甲门”。原门及墙已不存在。留存下来的为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是后代人们改建的。

北京太庙整个建筑群虽历经修葺,仍大部分保持了明代的建筑法式,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极为珍贵,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体组合造型处理的良好典型。

【旁注】

郡王 我国古代爵位名,始于西晋,晋武帝封司马伷为东莞郡王。一般封号为一个字的王为亲王,封号为两个字的王为郡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二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辟雍 亦作“璧雍”等,原本是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所,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西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但多为祭祀用。

宰牲亭 也称打牲亭,是宰杀牲口的场所,内有石槽,为洗涤祭品之用。在神厨的南侧是宰牲亭,宰牲亭的西侧就是井亭。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如犊、冢、羊、鹿的场所。宰牲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1530年,重檐歇山顶。

韶乐 史称舜乐,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韶乐是我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古代文明,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御林军 亦称“羽林军”,顾名思义,在我国是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始于汉武帝刘彻,此后,历朝历代的御林军多有变化,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一般设总统领、右统领、左统领、带刀护卫、敢死队、大将军、将军等职位。

仙鹤 丹顶鹤的别称,是鹤类中的一种,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在我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古人以鹤为仙禽,喻意长寿。

单檐歇山顶 汉族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俗称“九脊顶”。宫殿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傅恒(约1720年~1770年),富察氏,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代乾隆时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等职,谥文忠。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等书。清嘉庆帝以子福康安平苗功,追封郡王,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玉册 也称玉策,是古代用玉版制作之册书。古制,帝王以玉册用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册文,亦用于册命太子及后妃。玉牒,玉牒书。古代帝王进行封禅郊祀典礼,所用文牒以玉雕镂,故名。

券门 古代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花甲 对60岁的人的雅称。人们习惯称60岁为“花甲”,称60岁以上的老人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花甲”一词出自我国的古代历法,以60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此外,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阅读链接】

1850年2月25日,是农历的正月十四,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已经渐渐开始弥散了。此时的紫禁城笼罩在一片哀伤阴霾的气氛里,因为大清国的最高执政者道光皇帝已撒手人寰。在弥留之际,道光皇帝却留下了一道朱谕,那就是百年之后灵位不进太庙,不立神功圣德碑。举国欢庆的元宵节变成国丧日,道光皇帝的这一遗嘱,堪称惊世骇俗。

道光皇帝的遗诏说不准把自己移入太庙,是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守住大清江山,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但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咸丰帝感到很为难,不入太庙,就没有办法进行祭祀,更没有先例。所以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父亲道光皇帝的牌位放入了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