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保存完好的范公祠

那是在北宋端拱年间的989年农历八月初二,北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家里出生了一个小男孩,范墉给儿子取名为范仲淹,字希文。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范仲淹为其第三子。

范仲淹在2岁的时候,父亲病故了,为了生计,他的母亲谢氏带他改嫁到了山东淄州长山县的朱氏家中。长山县即现在的山东邹平县长山镇。

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经常受到虐待,他的母亲感到非常伤心,便把他护送到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在这里,他不分日夜刻苦学习,数年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成博学之人。

范仲淹从政后,在宋仁宗时担任右司谏,又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平定了西夏李元昊的叛乱。后来主持“庆历新政”,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使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开始有了起色,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范仲淹被贬后,曾捐助自家田地1000多亩,设立义庄,将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范纯仁、三儿子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维持下去。

范仲淹设立的义庄以慈善为目的,建立在独立财产基础上,以财产运作来支持慈善,又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这些特点表明,范氏义庄可以被看成我国历史上一个初具雏形的基金会。

后人敬佩范仲淹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据《长山县志》记载,1065年,在同乡人知县韩泽的倡议并主持下修建了一座祠堂,命名为“范公祠”。

范公祠地处山东邹平境内长山镇城南,孝妇河畔的河南村,坐北面南,是一组以范泉为中心的古代建筑群。虽然这个地方建筑面积不大,但因高下相间,随势安排,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确能给人以古色古香、古朴典雅之感。

范公祠左右分立两碑,左书“先忧”,右书“后乐”,门的两边对联是:

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齐右乡贤,依然是苏州谱系;

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济南名士,有谁继江左风流。

范仲淹的人生信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幅对联对范仲淹一生的经历和业绩作了全面的概括和评价。

范公祠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大殿,后院为享殿。前院大殿采用歇山式建筑,灰砖青瓦,斗拱飞檐,殿内塑有范公坐像。

大殿前东西两侧,各植银杏1株,高达10丈。院内还有古槐3株,其中一株树老干空,老干内又生出一株新槐,枝叶繁茂,蔚为奇观,人称“怀中抱子”。

后院享殿雕梁画栋,茂林修竹,清静幽雅。享殿下有匾额两块,一为“长白书院”,一为“菜根味舍”。

范泉位于范公祠的中心,为秋谷群泉之冠。秋谷一带可称水乡,距范公祠不远,峨岭东麓有明末大臣张晓“香火院”,亦名“观音庵”,庵内有清泉,名“观音泉”,再南有“双泉”、“沙泉”等。以上诸泉皆已干涸,甚至遗迹无存,唯有范泉泉水涓涓不绝。

范泉池长6.7米,宽5.4米,深2.6米,四周有石栏为护,在东西栏板上均刻有篆书“范泉”2字。

范泉的泉水自底涌出,甘洌清澈,累累若贯珠,忽大忽小,忽聚忽散,满池珠矶,晶莹夺目,与济南的珍珠泉有异地同景之感。

范泉中的泉水,涌出后分为3路,一路流入范公祠以南的因园,一路流入范公祠以北的怡园,一路经过后乐桥流入博山城区沿街伏流。当时的范泉水体景观,可以说是美观至极,为范公祠平添了无限的风韵。

从宋至明清,文人墨客盛赞范泉的诗不绝于耳。和清的《游范泉诗》,可以让人们体味到当年范泉的无限风韵。其诗是这样描述的:

龙泉之东秋谷口,泻出寒流漱琼玖。

谁种长松绿蔽天,系云两岸垂杨柳。

凉透襟裾署气微,范老藏修岁时久。

云间片石读书台,篮舆直上荆山陡。

平看翠壁夹长川,鸟鸣不见红尘走。

相逢月色满山堂,况有清人载斗酒。

岗南岗化尽桃林,问花开后还开否。

待得春归约早来,寻真肯负攀枝手。

姿游何处问高风,千载古人吾尚友。

范泉的西面是影壁“山高水长”,它始建于明代,是范公祠中的重要文物之一。影壁为悬山式“一”字形石影壁,上覆石雕冠,下刻须弥石座,四周镶嵌石框,中间为石刻。

该影壁长3.5米,高2.3米,东面雕刻“山高水长”4个擘窠大字,泼墨作书笔走龙蛇,遒劲洒脱,它是明代淄川大书法家张中发于明天启年间的1625年书写的书法杰作。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大书法家张中发邀请亲朋好友到范公祠游览名胜贤址,触景生情,深为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所感动。

张中发在酒足饭饱之后,仍念念不忘范公的高尚情操,于是就地取材,捞取范泉池中的扎草一把为笔,在范公祠内的墙壁上写下4个大字“山高水长”,其语意是对范公高风亮节的赞扬。

范仲淹曾在颂扬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他曾经这样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这个地方又以范公之言,咏诗赋景,赞扬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是相当妥贴的。

当时,长山镇的有识之士将其复制在影壁之上永久纪念,影壁中“山高水长”4个大字左侧的题跋,是大书法家张中发的弟弟张志发所撰。影壁落成已经有400多年了,但是依旧保护完好。

范公亭始建于明代,原亭坐落于范泉池以南,由于年久失修,早已颓废。后人整修范公祠时,将范公亭迁建于范泉以北。范公亭重檐八角,曲栏回廊,丹窗朱户,造型精巧,颇宜体憩。

敬一堂是明代建筑物,后来被改为陶琉展厅。山东博山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开始于隋唐,兴盛于宋金,属磁州窑系。世所珍重的绞胎,粉杠瓷代表了宋金时期北方民窑的最高工艺水平。

博山的三彩青釉印花,黑白釉刻花,雨点釉和茶叶未釉的烧制相当精美,产品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明代洪武初年,博山即为宫廷生产琉璃贡品,清代康熙年间,内务府就从博山招募琉璃工匠进京服役,专门为达官贵人制作饰品。

当时博山生产的琉璃产品主要有:簪花、帽结、珠环等,有白、绿、蓝、水晶等花色,后来又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博山美术琉璃厂生产的各种琉璃制品更是独具特色。

以山东画派闻名的内画工艺品闻名于天下,名贵色料鸡油黄、鸡肝石等雕琢类产品更可谓独一无二,琳琅璀璨的琉璃精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我国工艺美术产品中的奇葩。而范公祠保存的画作,为世人展示了范仲淹的一生。

在范公祠堂内,设有大型范仲淹故事壁画,这幅大型壁画,是根据范仲淹的主要生平经历创作而成的,它用12幅故事画,概括地展现了范仲淹的一生。

第一幅上部的画面为《出生徐州》,描绘的是范仲淹出生在徐州,即当时的“武宁军”。范仲淹2岁时父亲病逝,他便随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

下部的画面为《荆山攻读》,是表现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的情景。

第二幅《泉边晨诵》,是表现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的情节。在当时,范仲淹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他后来在追忆自己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道: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虽然范仲淹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思想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一次,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神说不能。范仲淹又问:“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神说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内容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

范仲淹不作宰相就作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这幅画还表现了范仲淹在20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应天府书院”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但是他最后还是毅然辞别了母亲。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废寝忘食,以至于5年未尝解衣就枕。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他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

当时范仲淹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就这样他在应天府书院寒窗苦读了5年。

第三幅是《进士及第》。经过5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范仲淹于1015年考中了进士,这年他26岁。他做官后,清正廉洁,办事公正,深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第四幅是《慨然自荐》,描述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参决权,意志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展示,他就在1022年也就是34岁时,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强国、富民之梦。于是,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盐仓带领广大灾民治理海堤。

在当时,泰州西溪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多年没修,秋天大风暴雨,潮水涌入,原来的沃土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饭,远走他乡的就有3000多户。范仲淹见此惨状,非常痛心,便建议修复海堤,为民解忧。

修堤之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范仲淹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150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灾民也陆续返回了家园。范仲淹关心灾民疾苦的这一举动,深得广大灾民的好评。

第五幅是《数次上书》和《几度遭贬》,描绘了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的情景。1027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

章献太后去世后,范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宋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后来晋升为国子监,但又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起三落。

第六幅和第七幅,画面的上部所展现的是岳阳楼和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的全文。下部的画面《万民敬仰》和《苏州治水》是表现范仲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的情节。

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百姓的饥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时,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第八幅描绘的是在1040年,宋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不容乐观的景象,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范仲淹到了延州之后,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第九幅《严戒边城,使之持久可守》,这幅画面表现了范仲淹对敌战略的正确。为了坚守边关,他加紧安排修筑城寨,1042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西夏官兵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

由于范仲淹守边有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观察使。为了确保边关万无一失,他曾3次辞让观察使,受到了宋兵和边关的尊敬和爱戴。

第十幅是《应召赴阙》和《天章阁献计》。1043年,这年范仲淹55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这次升迁,为范仲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1043年9月,宋仁宗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天章阁是真宗皇帝所建,属于内禁重地,从来没有在此召见过朝臣,此次召见范仲淹,足见仁宗皇帝对他的重视和对他寄予的厚望。范仲淹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

第十一幅是《庆历新政》,这幅画面是表现范仲淹与改革家们大展宏图,改革朝政的情节。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与韩琦合议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10项改革内容。

这些内容抓住了宋真宗和宋仁宗两朝政治积弊的要害。“庆历新政”方案颁布实施后,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来全面展开。

第十二幅是《朋党之灾》和《著书教子》。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进行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改革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这次改革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

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写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震古烁今,被世代的人们广泛传诵,成为激励后人的经典之句。

1051年,63岁的范仲淹已是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借以休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1052年,范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同年夏天,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

范仲淹在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划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句号。

范仲淹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父辈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旁注】

武宁军 我国古代以徐州为中心的行政区划之一。隋运河的开发,徐州地区因地处运河与淮河的交通枢纽,故地位大为提升。唐德宗时于徐州设立节度使,后废节度使,唐顺宗时再度建节,并赐名“武宁军”。随后其领地屡有增减,但大致以徐州、泗州、濠州、宿州4州为范围。

王安石变法 是宋神宗和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之广前所未有。改革变法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秀才 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是自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宋代秀才名衔,无需经过考试取得,但明清时代则不同,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擘窠 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叫“擘窠”榜书,又称“擘窠”大字。擘,拇指;窠,这里指拇指和食指相交处,即虎口。书写时运全身之力把握之,驾驭之,犹如运印,虎虎有生气。

严子陵 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高士,与刘秀是同学好友。刘秀后来登基做了皇帝,想起严子陵,便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他因此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题跋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内务府 清代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为清代特有,始设于清顺治初年。1654年,清政府仿明制改内务府为十三衙门,后来裁撤十三衙门,复设内务府,自此遂为定制。

簪花 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用作首饰戴在妇人头上,增加了一种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生命气息。除了鲜花以外,有绢花、罗花、绫花、缎花、绸花、珠花等。这一习俗在我国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古时喜庆之日,朝廷百官巾帽上也都簪花。

壁画 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应天府书院 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前身是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时期它是最高学府,也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秘阁 宋代官名。北宋政府于988年在崇文院中堂建阁,称秘阁,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将秘阁并归于秘书省。

经略使 古代军事长官,628年始设于周边重要地区,后多以节度使兼任。宋代在西北、西南边境地区亦设置经略使,但不常置。明清两代,凡遇有重要军务时即特设经略,统理一省或数省军务,职位高于总督,事毕即罢。清中期后不设此职。

观察使 我国古代官名。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宋于诸州置观察使,无职掌,无定员,亦不驻本州,仅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实系虚衔。金代以节镇节度使兼管本管内观察使事,主管本州民政。元代废。

天章阁 宋代阁名。宋真宗在1020年下令营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次年,阁成。宋仁宗在1030年置天章阁侍制。南宋复于临安府建,藏图籍、符瑞、宝玩之物及宗室名籍,并安奉宋历朝皇帝画像与即位前旌节,仍置学士等贴职。

庆历新政 宋代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各项改革被废止。

【阅读链接】

范仲淹在睢阳一只庙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过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全校师生这方轰动,都认为普通老百姓能亲睹“天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蜂拥上前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来继续读书,人家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说:“将来再见他也不迟。”

正是由于范仲淹的这种勤学好读,所以他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成了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