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代(公元 618 年~907 年)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艺术发达,人民生活安定,登山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普及,登山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九九登高节”等,早在公元三世纪东晋时代就已流行于民间。到了唐代,“重阳节”更加普及。阴历九月初九,秋高气爽,这是一个登高的节日。人们呼朋引伴,携酒备食,登高远眺。在山顶之上,睛空万里,俯视大地,秋色尽收眼底。九月九登高远望还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一种方式,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是这样描述这个节日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只一人。”

在唐代之前,登山活动都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来完成宗教的、政治的或军事等活动。如汉代派遣使者出使西域,为了到达西域诸国,必须翻山越岭, 这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东晋以来佛教在我国盛行,在山上修建了许多寺庙,人们为了求神拜佛,就要登上高山。还有上山伐木、狩猎、采集药材,都是把登山当作一种手段来达到某一个目的。现在所说的登山运动是以一座独立的山峰为攀登目标,登上其顶峰才算是完成了一次登山活动,这与以登山为手段的登山活动是有很大区别的。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就是这种“现代”登山运动的爱好者。著名诗人李白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李白(公元 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李白自幼博学多才,从青年时起就漫游各地,酷爱游历名山大川。二十六岁离开家乡,先到湖北,又去湖南,再沿长江而下到金陵(南京)、淮阳、汝海、安陆等地。三十岁前后,他的登山活动逐渐增加,去过很多的山区。李白有许多描绘名山大川的诗句,由于他经常旅游登山,对大自然的景观有独特的感受,他据此写出来的诗句都是磅礴万千,读来往往使人豪气

顿生。这可以从他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中得到体现。他登上过著名的东岳泰山(海拔 1545 米),这是他壮年时登山旅游的纪录。

公元 744 年—755 年间,李白由于政治上没有出路,开始了第二次旅游生活。诗人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舟》一诗中,表达了对登山旅游的爱好,其中写道:“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还是登上太白山峰顶的第一人。太白峰,通称太白山,也叫太乙山, 位于陕西省郿县与太白县之间,海拔 3767 米,是秦岭主峰,常年积雪,为中国北方著名山峰之一。李白登顶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了,这是一次真正的登山运动。

在人类登山史上,把公元 1786 年算作国际登山运动的诞生年。在这一年,法国莎莫尼村的乡村医生巴卡罗在水晶石匠人巴尔玛的帮助下,首次成功地登上了西欧最大山脉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海拔 4807 米)。李白登太白峰要早于这两位创始人一千三百多年,因此,可以说李白是中国古代真正的登山家。

如果说在一千五百年前,李白登上 3767 米的太白峰是一个奇迹的话,那么如果有人登上海拔六千米的高山,那更应是奇迹中的奇迹了。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唐代著名佛教大师玄奘。

玄奘(公元 602 年—664 年)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人,隋末出家, 对佛教素有研究,是一位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登山家。

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朝廷发生了一场大辩论,结果佛教名列道教、儒教之后,名列第三,玄奘认为这是由于佛教内部的派别争论和对教义阐发上的不一造成的。玄奘寻访国内名师,得不到解决,于是他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印度的古称)寻找经典。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秋八月,玄奘跟随商队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五万里长征。

十九年后,玄奘带着大量的佛经安全返回。于第二年完成了闻名古今中外的名著《大唐西域记》。

在去天竺途中,玄奘历尽了千辛万苦,两次翻越帕米尔高原,越过昆仑、喀喇昆仑,甚至是喜马拉雅等高山。

玄奘把他一路之上所见所闻都记入《大唐西域记中,因此它不仅是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历史、宗教、地理等的宝贵文献, 同时也是世界登山旅行活动的重要史料。

玄奘在书中明确指出帕米尔是葱岭的一部分,而在他之前的任何著作里都没有帕米尔的名称。

玄奘曾攀登葱岭北隅的凌山,这是一座海拔六千米左右的高山。根据现代登山运动的标准,海拔六千米以上是高山登山,玄奘可以认为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高山登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