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尔卑斯式登山的兴起

登山活动进入高山区以来,氧气装备是攀登 7500 米以上,尤其是 8000 米高峰时的主要装备。为了向登山基地营和登顶途中各高山营地供应氧气, 各国登山队一直都雇用当地大批搬运工。尽管现代登山运动已有条件使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但尼泊尔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利益不受损害,保障本国的经济收入和山区居民的生活来源,他们对外国登山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各国登山队从加德满都出发进山,必须雇用搬运人员背运物资。所以各国登山队的队员少则二、三百人,多则四、五百人地雇用搬运工。搬运氧气装备,成了各国登山队沉重的负担。一个七公斤重的氧气瓶,充满压缩氧气也仅能供一个人 5—7 小时使用,而且运输者本人也需用氧。所以, 各国登山队在雇用搬运力量方面花费极大。如果从基地一直到顶峰画一个运输路线图的话,就可以发现一座山峰从下到上,层层设站,站站有人支援运

输。而这么多人的工作,最后只有几个人可能登顶。人们把这种费用大,用人多,但效果并不高的登山称为“金字塔形兵站式”的登山。1973 年 5 月, 由意大利陆军登山学校校长蒙古诺上校率领的一支庞大的意大利军事登山队,为了登上珠峰,除雇了 460 名搬运工外,还动用了三架军用直升飞机和坡地牵引车等现代化运输设备,把“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发展到了“极点”。但最终只登顶 8 人。为此,国际登山界展开了一声大辩论,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不是在登山,而是在进行山地军事演习,已经失去了把登山作为体育运动的意义。于是,人们呼吁在喜马拉雅山实现“阿尔卑斯式”的登山。所谓“阿尔卑斯式”登山,就是象早期在阿尔卑斯山登山那样,不雇用或极少雇用搬运工来攀登八千高峰。也就是“小型化”登山。

要实现“阿尔卑斯式”的登山,首先必须解决抛弃氧装备问题。1978 年初,原西德高山生理学家海因利希·费考尔教授和美国的李奇微博士,根据1922 年和 1924 年的英国队和在 1960 年的中国队以及 1974 年的原西德队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和玛纳斯鲁峰时,被迫或按计划不使用氧气装备的先例,以及多次人工低压舱实验发表论文指出:“只要经过系统耐缺氧训练,人们完全可以在不使用氧气的情况下,登上地球上任何一个高点”。1978 年 5 月 3 日,梅斯纳尔和哈贝勒两人“无氧”登上珠峰。梅斯纳尔之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登山家们抛弃脐带一样累赘的氧气装备的时代已经到来,高山登山运动的发展速度将会加快”。

从此“阿尔卑斯式”登山在亚洲高山区得到了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