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南迦巴瓦攀登历程
中日两国登山勇士终于在 1992 年10 月 30 日在南迦巴瓦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一时刻来之不易,是经过了漫漫的征程才得以征服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处女峰。
从 60 年代起,中国登山队就开始了对南迦巴瓦峰的侦察,时至今日跨度
30 年。其间进行侦察、攀登活动不下七次;投入人力不下 300 人次,伤数人, 牺牲一人。南迦巴瓦峰并不是世界最高峰,甚至海拔不到八千米,为何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来去征服它,这得从它的历史说起。
本世纪前半叶,国际登山界致力于攀登八千米以上的高峰,由于南迦巴瓦峰海拔 7782 米,未超过八千米,似乎是不够级别的山峰,因而被登山界所冷落。随着八千米以上“处女峰”的登顶成功,人们的注意力才逐渐转移到难度和高度稍低的“处女峰”上。但说到南;迦瓦峰只能说它是高度稍低, 其难度翅不亚于任何一座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因为登山的难度除了高度外, 还涉及到许多因素,象地形,气象等方面。而南迦巴瓦峰除了在高度上稍低一些外,其它对登山者来说的一切不利因素却面面俱到。
这种地形上的难度是其它高峰同样具备的,只是高度有所不同。象珠穆朗玛峰北侧的北坳,7400 米大风口,南侧的孔布冰川冰瀑区,及高海拔缺氧等都是众所周知的。由于各国登山运动员数次登上过珠穆朗玛峰峰顶,对这些困难都是有备而来,所以攀登珠穆朗玛峰并不是一个超难度的活动。而南
迦瓦峰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未知数,同时由于地形的复杂,无形中增加了攀登此峰的难度。
但对于攀登南迦巴瓦峰的人来说,除了地形等方面的原因外,最大的困难或者说是障碍莫过于它那变幻莫测的气象了。“顶峰下面 800 米,变幻无常鬼天气”。由于地形,地理的原因,南迦巴瓦地区的气象情况十分复杂, 很难掌握其变化规律。登山所需的无大风和能见度好的好天气周期只会出现2~3 天,而从大本营至顶峰需 8 天的行程,这给天气预报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险恶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给攀登南迦巴瓦峰带来巨大的困难。对中国登山界来说,从 1960 年开始,其间经历了三十多年,才攀上了南峰。“其间险恶,愈斗弥坚”。对于运动员,登山就是在克服困难,登山的乐趣也就是在于克服困难。困难愈大,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越大,同时成功的喜悦也愈大, 其价值也越高。这就是探索者的道路。人类正是靠着这种探索精神,才会有了今天无数的发明、发现、创造,才会有了今天的文明社会。登山运动的意义恰在于此,它是最纯朴的,最直观的人们探求世界的一种方式。
1960 年西藏登山队计划攀登南迦巴瓦峰,年底侦察了西山脊和乃彭峰路
线。登至 5000 米处,由于地形陡峭,雪崩繁多,侦察工作受阻,被迫放弃了攀登计划。
1982 年 4 月—5 月,中国登山队重点侦察了南迦巴瓦峰南山背利那本拉山口。1983 年春,中国登山队再次派出侦察队,目的是登上位于南迦巴瓦右侧海拔 7043 米的乃彭峰观察通往南迦巴瓦峰的路线。4 月 21 日仁青平措, 宋志义等七人登上乃彭峰。
1984 年,中国登山协会和西藏登山队组成了 33 人的南迦巴瓦登山队,4
月 31 日陈建军、次仁多吉等七人再次登上了乃彭峰,并在峰顶停留了两小时,观察、研究通往南迦巴瓦峰的路线,由于技术装备缺乏和队员的心理准备不足,导致攀登南迦巴瓦峰失败。
1991 年 4 月 30 日中日双方达成联合登山议定书,攀登南迦巴瓦峰的战
幕再次拉开。但 1991 年秋季进行的这次活动依然没有成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处理遇难日本队员大西宏的丧事而使登顶日期后延。在突击活动展开后,强大的季风又提早到来,勉强拼到 7450 米处,数名中日队员冻伤,只好适时结束了活动。92 年的登山对以前的失败做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组织实力强的高山协作人员,完善装备,制定对策,终于在 1992 年 10 月 30 日,海
拔 7782 米的南迦巴瓦顶峰留下了中日两国登山勇士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