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梅里雪山英魂
1991 年 1 月 25 日北京时间 15 时,北京和东京同时发布了一条消息:中
日联合攀登梅里雪山失踪 20 余天的 17 名队员已全部遇难⋯⋯
这是中国登山运动史上,遇难队员最多的一次,也是世界登山运动史中罕见的一次。一夜之间,梅里雪山成了人们关注的神秘之地。
梅里雪山也叫太子雪山,是藏区的四大神山之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与西藏自治区交界。主峰卡格博峰,海拔 6740 米,为云贵高原最高峰。卡格博是藏语,意为神圣洁白的雪峰,俗称“雪山之神”。
梅里雪山的山体被江河横断切割,象刀劈般绝壁挺立,陡坡很多,地形极不稳固。
梅里雪山属低纬度,高海拔,因此气候变化大,气温极不稳定。据气象资料,海拔 3440 米处的雪山飞来寺,年降雪在 56 天以上,8 级以上大风不
下 60 天。冰崩雪崩频繁,流雪滚石极多,给攀登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危险。
1987 年 6 月,日本山岳协会的明永线首登,只到了海拔
1988 年6 月,美国克利奇登山队再次从明永线登山探险,仅到达海拔4200 米处。
1989 年 10 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再次向梅里雪山进军。攀登到 5300 米处, 又因山体风化严重,冰崩会随时出现,冰缝难以逾越而以失败告终。
1990 年 11 月 27 日,中日联合登山队 29 人到达德钦县。这支队伍的核心成员是中国登山队的技术骨干,中方队长宋志义及孙维琦,日本队长是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的气象专家井上治郎教授。云南登协也派 5 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12 月 2 日,联合登山队进入预先选定的大本营位置。7 日,打通了 4800
米一号营地的道路,接着 13 日进入 5300 米的二号营地,17 号建成三号营地。从这里可以看出,登山队开始进展得很顺利,可能大大超出了侦察时的预想。
12 月 25 日,联合登山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在 5900 米的高度跨过一座
近乎直立的高达 10 米的冰壁,建成四号营地,站到了雪山太子的肩部。
12 月 28 日清晨,中日两国队员宋志义、孙维琦、近藤裕史、船原尚武、
广赖顕五人组成的第一突击队从四号营地直接向顶峰发起冲击。下午 13 时
许,突击队到达 6470 米高度,一切顺利。这时距离卡格博峰只有 270 米了。突然,天空飘起了大雪,狂风怒吼。暴风雪不但遏住了突击顶峰的势头,而且使得能见度急速下降到只有一、二米,登山队只好撤回三号营地待机。1 月 2 日、3 日都是雪天,尤其是 3 日的大雪,更是当地 30 年未见的,雪深已
达 1.2 米。
3 号晚 22 时 15 分,云南队李之云对大本营说积雪已达 1.2 米,经常要
出去清除压在帐篷上的积雪,这是遇难勇士最后一次通话的内容。在这之后, 大本营和三号营地的联络突然中断。
“宋志义,大本营呼叫!” “孙维琦,大本营呼叫!”
从早到晚,4 日整整一天,大本营的呼叫声最终成了悲凄的哀号!
中国登山史上最大的惨剧,就这样猝然降临在海拔 5100 米的三号营地, 中日十七名队员(其中包括这次登山的日本全部十一名队员)永远消失了。
十万火急。1 月 6 日,中国登山协会现存中坚力量,几乎全部出动,9 日,有关方面派出侦察机赶至梅里上空搜索飞行,可是飞行安全高度的限制及云层的覆盖,数次飞行侦察,三号营地地形仍不够清楚;11 日,中国登协电示西藏登协支援,西藏登协当即派早已上门请命的仁青平措率领嘎亚、丹增多吉、米玛次仁、拉巴、阿克布于 12 日凌晨从拉萨出发,沿滇藏公路,星夜驰援梅里雪山;19 日,日本首批救援队八人到达海里。中国登山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惊心动魄的冰峰抢险行动,从陆路和空中两面展开。
1 月 25 日,救援队与暴怒的梅里雪山顽强拉锯十余日,精疲力尽,却由于天气恶劣,始终未能接近出事现场。中、日双方终于决定向新闻界沉痛宣布“救援中止,取证有限,十七名勇士全部遇难。
十七个人消失了,梅里雪山竖起了第一块探险者的墓碑。
救援失败后不到三个月,中日登山界再次组成联合搜索调查队,再度开赴梅里雪山,以揭开 17 名队员遇难之谜。
但梅里雪山的天气使搜索队的计划落空。从 4 月 29 日开始,大本营或雨
或雪,直到 5 月 15 日撤营。不曾有过一个完整的好天。梅里雪山根本不给搜索队到达三号营地的机会。第二次取证搜索工作结束。17 名队员遇难之谜依然未解,但这个难解之谜无疑会成为勇敢的登山家们攀登卡格博峰的巨大动力。